顶点小说网 > 猛卒 > 第八百八十九章 非凡建议

第八百八十九章 非凡建议

小说:猛卒作者:高月字数:2902更新时间 : 2020-08-07 17:00:00
  价值三百万贯的金银钱终于发行出去了,实际上数量并不多,而承揽金银钱发行的五家柜坊都有自己的大客户,他们通知大客户优先购买,结果富贵豪门买入金银钱后都各自储存起来,根本就不流通于市,价值三百万贯的金银钱只有二十余万贯在市场上出现,但不到一个月就全部消失了。

  毕竟战争还在继续,天下远未统一,依旧是乱世,条件不错的人家都想储存点金银,金银钱的出现正好满足了储存需求。

  这个结果着实出乎大家的预料,之前精心准备的各种方案,一个都没有用上,连潘辽也自嘲,早知道就直接出售金银锭了,还费心费力地铸钱做什么?

  不过有了三百万贯的钱,郭宋推行的两大工程,骆驼工程和海船工程开始全面展开。

  到十月份时,第一批两万头骆驼抵达了张掖,它们将战时用于兰州和张掖之间的物资运输。

  时间渐渐到了十月,这天上午,筹建了三个月的量衡署正式挂牌,从字面上理解,这是管理衡器和量具的部门,但实际上,它是专门制定官营工坊各种制造工艺标准和流程的部门,这必将对推动大唐手工业发展发挥巨大的作用。

  事实上,这并不是什么创新,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在推动生产技术的发展,尤其重视农业技术推广,从汉朝到明朝,先后出现了《氾胜之书》、《齐民要术》、《陈敷农书》、《王祯农书》、《农政全书》等五大农业著作。

  至于手工业,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记述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著作《考工记》,到明朝时,宋应星写出了代表手工业顶峰的《天工开物》,传到欧洲后,直接奠定了欧洲工业的基础。

  量衡署的第一个成果就是印刷,早在量衡署筹建期间就完成了。

  郭宋一直想大力推广官学,让更多的孩子读书识字,并不是说一定要培养出多少优秀的人才,不需要,只要一个普通百姓识字读文,他就有勇气带着家人去城里闯荡,否则一个字不识,连路牌告示都看不懂,很难有勇气出门,只能在自己熟悉的地方生活。

  但推广官学遇到的第一个拦路虎就是没有足够的教材和纸张笔墨,提供足够的文具纸张产量是一方面,但推广印刷术也是重中之重,虽然雕版印刷已经在中唐时发明,但现在绝大部分书籍还是靠手抄,印刷的书籍还是太少。

  下午时分,郭宋在大群官员的陪同下,来到了官营印刷坊参观,这是一座拥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官营印刷工坊,早在隋朝时就有了,目前有工匠三百余人,著名的雕版印刷术就是在这里发明的。

  雕版印刷术也不是突然出现的,它也是从最早的碑刻到石板印刷,然后再慢慢发展为木板印刷,延续了数百年,一代代工匠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这些经验都是口口相传,师徒父子相传,并没有形成一种标准和规范。

  这里面当然原因很多,一方面是秘技自珍,绝大部分老工匠除了自己徒弟和儿子外,是绝不会轻易把吃饭的技术传授给外人,而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工匠都来自底层,绝大部分都不识字,写成书给他们,他们也看不懂。

  “这里最兴盛的时候是则天女皇当政之时,那时这里有一千余人,日以继夜的印刷佛经,至少印刷了几十万部佛经,传给天下寺院。”

  印刷当然需要技术,要印刷得黑字清晰,墨迹不染,这就是涉及到用墨多少,用纸的选择,火候的把握,否则让没有经验学徒工去做,保证印刷得一塌糊涂,但印刷术中的技术核心却是制版,这也是郭宋最关注的。

  “那这里岂不是堆放了大量的雕版?”郭宋笑道。

  “正是,请殿下随我来。”

  郭宋来到后院,后院是一个很大的院子,院子一角堆满了丢弃的雕版,都是雕刻失败的板子,堆积像小山一样。

  正面是三间大屋,一名从事打开锁,推开门,郭宋在众人簇拥下走进大屋,里面一排排木架,上面摆满了一叠叠雕版,郭宋拾起一块板子,是《金刚经》的雕版,上面阳文雕刻得苍劲有力,木质是坚固的枣木,十分黑亮,看来很有些年头了。

  “这是天宝年间刻的《金刚经》,实际上我们原本有三套《金刚经》的板子,神龙年间的板子被虫蛀坏了,只剩两套,现在前面印刷用大历年间的板子,这套天宝年间的板子就作为备用。”

  “这里一共有多少套板子?”郭宋问道。

  “这里一共有两千套板子,主要是佛教、道经和儒经,都是常用的板子,很多个人委托刻的诗文板子不在这里,我们在丰安坊还有一座仓库,那边还有四五千套板子,但都不怎么用了,销毁了又可惜,就堆在那边。”

  郭宋点点头,在仓库里转了一圈,里面浓烈的陈墨气味让众人有些受不了,众人没有久呆,直接出了仓库。

  “那是哪里?”郭宋指着右边更大一间院子问道。

  “回禀殿下,那里是雕工院,制版的地方。”

  “走!看看去。”

  郭宋顿时有兴趣,带着众人来到了雕工院,这里也三间大房,异常安静,只见里面坐着二十几名雕版匠,正全神贯注地雕刻板子。

  见有贵客进来,众工匠都纷纷放下手中刻刀。

  郭宋看了一眼,里面工匠的年纪都不小了,基本上都是中年以上,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一个都没有看见。

  “他们没有徒弟吗?”郭宋奇怪地问道。

  “都有徒弟,但徒弟们不在这里,他们在丰安坊那里学习雕刻,这里是在赶制雕版,士部司委托我们印刷三千份《邸报》。”

  郭宋有些不解地道:“邸报最多五块板子就够了,需要这么多人一起雕刻吗?”

  “殿下有所不知,士部司后天一早就要我们印好,我们只得把五块板子再分解成二十小块,每人雕一小块,然后拼起来印刷。”

  这个办法不错,郭宋顿时有兴趣,连忙问道:“那是不是雕刻错一个字,就不用整个板子作废了,只作废一小块就行了?”

  “回禀殿下,正是如此。”

  犹豫一下,管事又叹了口气道:“不过也很可惜,一小块也要耗费很大的人力物力。”

  “各位听我说!”

  郭宋拍拍手掌对二十几名工匠笑道:“我们探讨一下,看看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晋王开口,所有人都安静下来,郭宋拾起一块小板道:“我考虑,如果把板上的每一个字都变成活字,会怎么样?”

  旁边的官员们都听不懂晋王在说什么,但专业的工匠们却一听就懂,房间内顿时一片嘈杂,晋王的建议来得太突然,每个工匠的心思被激活了,都在互相议论。

  郭宋说的当然是活字印刷,活字印刷在北宋发明后,事实上一直就没有得到重视,因为不实用,也没有必要。

  试想一下,一篇文章,我们用活字来拼,需要在几千个汉字里找半天,排字的工作量大不说,假如一篇文章出现几个同样的字怎么办?印刷一本《论语》,需要多少个‘曰’、‘子’‘之’?

  印刷结束后,就得把辛辛苦苦拼好的活字拆掉,你还要印刷别的,刚刚拆除,如果掌柜忽然跑来说,“还要加印五十本。”

  或者同时要印刷多本书,每本上百页,那得准备多少套活字?

  说活字没有必要,是因为一套雕版可以用很多年,印刷一本《论语》,只需要准备一套雕版,印刷多少本都行,如果手头没有雕版,还可以去借。

  从古至今的经典儒道释经文就那么多,也不用准备多少雕版,私人印刷文集或者小说,花钱制作雕版就是了,加印多少本都可以。

  事实上,活字印刷更适合西方,就几十个字母,容易拼,容易找,尤其字母打字机出现后,活字的真正优势才充分体现出来。

  但郭宋此时说的活字,却是另一个概念,那就是提高雕版的工作效力,雕版刻错一个字,整个板子就会报废,之前都统统白刻了。

  但如果是一个字一个字的刻,最后把它拼成一个完整的雕版,不用时直接用盖子封起来,也不会再拆开,依旧是当做一块雕版来用,这样刻错了一个字,只需要再刻一个字就可以了。

  实际上,郭宋提出的方案就是雕工们将一块雕板分割成四份的再细化:既然分割成四块可以,那为什么就不能再细分成每个字一块?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