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百万贯的生意
听到张去为替赵构问出的这个问题,沈敏的心里顿时一紧,接着又徐徐放松了开来。他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心思变化,因为这正是他期待已久的机会啊。
不过当这个谋划了许久的机会出现在他眼前时,沈敏倒也没有迫不及待的打包票去接下这个筹钱的任务。他低着头沉思了好一会,方才开口说道:“回阁长的话,要是问小臣能否一次性筹出所有的花销,小臣只能向官家请罪,小臣办不到这样的事。
但如果官家想要减少一次性的建设投入,先挑选建造一批工厂,然后以这些工厂的利润去修建剩下的工厂项目,并放缓会子使用体系的完成时间,那么小臣倒觉得还是可以一试的。”
赵构靠在椅子上望了沈敏将近半刻钟,方才开口说道:“那你且说说,这个减少投入的办法。”
沈敏小心翼翼的说道:“就目前来看,海外最受欢迎的我国大宗商品中最有发展潜力的,莫过于纺织品和铁器。其中纺织品中最容易提高生产数目的是棉布,至于生产铁器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则是生铁的来源数量。
所以,想要短时间内提高我国制成品的出口数量,其实从棉纺织业和铁冶炼工场开始建设是最可行的。棉纺织业投入少见效快,唯一需要的是朝廷大力推广棉花的种植面积和技术,从而为棉纺织工场提供足够的原材料。
而铁冶炼工场虽然投入大而见效慢,但是生铁的数量上去了,不仅可以促进农业的发展,也能降低许多生产工具的成本,这不仅可以推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也能让我大宋的铁器在海外更具价格优势。
因此小臣以为,朝廷推动工商业经济发展,可以先从这两个行业开始着手进行。等到这两个产业发展起来了,不仅能够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也能为其他行业的发展积累资金。这样的话,朝廷一开始的投入就会减少许多。
除此之外,朝廷也可以向民间发行债券,从百姓那里借钱发展经济。又或是,在棉纺织工场建成之后,让民众看到了其中的利润,就可以将工场的股份分割出售给有意投资工场的百姓,那么我们就能尽快回笼资金,从而投资到下一个项目中去…”
沈敏出的这个主意不是不好,但赵构却并不想向民间借贷,毕竟他手中并不是真的没钱,而是怕手中的钱打了水漂,所以才要求沈敏想一些别的路子。
借百姓的钱终究还是要还的,他还得加上一笔利息给他们,这样看来就太不划算了。至于把赚钱的工场卖给百姓,这就更让他难以决断了。把不赚钱的工场卖出去,他还能接受这个想法,但已经证明赚钱的工场为什么要卖,这不等于送钱给那些百姓么。
赵构思考良久,还是心有不甘的问道:“这筹办工场的事就没有其他办法了吗?辛辛苦苦建好的工场,就这么卖给那些百姓,未免太可惜了吧?”
沉默了许久之后,沈敏抬头在皇帝身边的内侍身上飞快的打量了一个来回,然后略微迟疑的对赵构说道:“小臣倒还有一个想法,只是有些不登大雅之堂…”
赵构听后顿时轻轻咳嗽了一声,明白过来的张去为赶紧让这一层的闲杂人等都下了楼去,只有他、康谞等五名亲信围绕在赵构身边。
张去为走回官家身边还没来得及喘上一口气,却听得沈敏继续开口道:“陛下,这可是一年上百万贯的生意,在场这么多人听了去,要是外传后黄了这笔生意,还请陛下勿要追究小臣的责任。”
赵构看了看沈敏,又看了看身边站着的内侍,最终还是一年百万贯的生意打动了他,让他不由向着众人说道:“除了张阁长留下外,你们都去楼梯口站着,让朕听听三郎究竟要说些什么。”
康谞等人听了顿时有些傻眼,作为官家的亲信,他们还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场面,居然被一个外臣给赶出了官家的身边。只是康谞隐隐向赵构示意,这既不合宫内的规矩,也对皇帝的安全造成了威胁。
但是他的一片忠诚不仅没有被官家所接纳,反而引起了赵构的不快,“怎么,康阁长。莫非现在连朕都指使不了你们了吗?”
康谞等几名内侍终不敢再逗留下去,只能转身向着楼梯口走去。经过沈敏身边时,这些人还不忘以眼神警告了他,似乎在告诉他,这笔账他们记下了,日后必然会要他好看的。
沈敏一副老神在在的样子,根本没有把康谞等人的警告目光放在心上。当他听到这些内侍的脚步声消失,又小心的回头望了一眼,确保身后不会有人听到自己的说话,这才向着赵构叉手行礼道:“在小臣说出这个主意之前,还请陛下先赦免了小臣对于朝廷律法的冒犯。”
张去为终于忍不住向他呵斥道:“沈承节,你的要求也未免太多了些。你的主意究竟有没有冒犯朝廷律法,陛下自会评判,不需要你来多嘴。有什么主意就尽快说出来,要是你胆敢戏弄陛下,我就要让你尝尝军棍的厉害了。”
对于沈敏的装腔作势,赵构心里也确实有些不痛快,但他确实好奇这一年百多万贯的生意是什么,因此还是尽量保持温和的语气说道:“只要三郎你言之有物,就算是冒犯了朝廷律法,朕今天也饶你一次。说吧。”
看着火候已经差不多了,沈敏也就不再拖延时间,张口说道:“之前小臣查看了过去几年的邸报,发觉每年江南东路上供稻米九十万石,江南西路一百二十万八千九百石,荆湖南路六十五万石,两浙路一百五十万石,每年临安岁米约四百二十万石上下。
而根据邸报上临安人口的计算,临安每年消耗的稻米应当在三百-三百五十万石之间,盈余约七十万石稻米。这些盈余的稻米或是用来酿酒牟利,或是用来赏赐临安孤寡之户,或是用于赈济地方灾民。故临安实是我大宋境内最大的一处粮食消耗市场,接下来才是泉州、广州、健康等城市。
于是,临安的米价实际上决定着我大宋的粮价。临安若是缺粮,则大宋的粮价就上涨;临安粮价若是下跌,则大宋各地的粮食价格也要应声而落。那么接下来,小臣请陛下看一道计算公式…”
沈敏向后退了几步,走到房间中间竖立的黑板面前,拿起粉笔飞快的写下了一连串的数字和符号。接着他才转身指着黑板上的数字说道:“这些数字就代表着大宋各地种植水稻所需要投入的劳动力,大致每种植一亩水稻,就需要一个壮劳力工作10-15天,如果是种植小麦的话,投入的劳动力就会更少一些。
以一名壮劳力耕作20亩计算,一年收入大约为40-45石稻米,假设这些田地都是他自己的,那么按照五口之家计算,一年所需消耗的粮食就是25-30石之间,他还能剩下10-15石。这10-15石余粮,就是一家农户能够拿出来交换其他生活物资的一年所积了。
陛下应当可以看的出来,当粮价等于1贯时,农夫一年所生产的粮食刚好够给养全家。而临安城内一名雇工的日工资为200-300文,一月薪水为6-9贯。当米价超过3贯时,雇工已经很难养家糊口了。
所以,临安的粮价既不能低于一贯每石,也不能高于三贯每石,否则市面上不是出现萧条就是恐慌的情绪。而在过去十余年的和平下,长江以南地区的农业一直在恢复,粮价也一直在缓慢的下跌。
去年大宋境内风调雨顺,临安粮价第一次跌破了三贯每石。而小臣这些日子从各处的商人口中打听到,今年各地的气候也非常不错,因此临安的粮价已经跌破了2.5贯每石。如果今年夏收和秋收都保持丰收的话,今年的粮食价格必然会跌到2贯以下。
陛下,小臣以为,宫内应该出手干涉临安的粮价,以确保粮价维持在2贯以上的水准。只有维持在这个价格上,今年的粮食丰收才不会造成农民的困扰。而只有农民手中有了更多的收入,他们才能购买的起更多的商品,从而维持住市面上的繁荣,令那些工坊获得更多的订单,维持住工匠们的生活。而朝廷也能获得更多的商税。”
赵构努力分辨着黑板上的数字和符号,在沈敏的仔细讲解下,他勉强弄明白了这些数字和符号所代表的意思。他心中不由有些嫉妒的看着面前的年轻人,虽然沈敏和他见面的次数还没超过双手之数,但是面前这位年轻人却轻而易举的把大宋财富的流向,在他面前形象的展现了出来。
而他的户部官员们,除了告诉他应该趁着粮价低落收购粮食之外,几乎就没有人能这么简单而明了的告诉他,粮价低了会对农民和市面造成什么样的损害。前者让他感觉自己是在一片迷雾里摸索着大象的样子,始终拼凑不出大象的样子。而后者则把大象的样子放在了他面前,让他按照图纸去感受这头大象是否和图纸一致。
也只有在沈敏面前,他才发现自己确实是在做出一个独立的判断,而不是被人牵着鼻子走。但唯一不好的是,他总会被对方带歪了思路。比如,他们原本明明是在讨论如何筹钱的问题,现在却又扯到了调控粮价的问题上,这样的状况确实有些让他感觉头疼。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
不过当这个谋划了许久的机会出现在他眼前时,沈敏倒也没有迫不及待的打包票去接下这个筹钱的任务。他低着头沉思了好一会,方才开口说道:“回阁长的话,要是问小臣能否一次性筹出所有的花销,小臣只能向官家请罪,小臣办不到这样的事。
但如果官家想要减少一次性的建设投入,先挑选建造一批工厂,然后以这些工厂的利润去修建剩下的工厂项目,并放缓会子使用体系的完成时间,那么小臣倒觉得还是可以一试的。”
赵构靠在椅子上望了沈敏将近半刻钟,方才开口说道:“那你且说说,这个减少投入的办法。”
沈敏小心翼翼的说道:“就目前来看,海外最受欢迎的我国大宗商品中最有发展潜力的,莫过于纺织品和铁器。其中纺织品中最容易提高生产数目的是棉布,至于生产铁器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则是生铁的来源数量。
所以,想要短时间内提高我国制成品的出口数量,其实从棉纺织业和铁冶炼工场开始建设是最可行的。棉纺织业投入少见效快,唯一需要的是朝廷大力推广棉花的种植面积和技术,从而为棉纺织工场提供足够的原材料。
而铁冶炼工场虽然投入大而见效慢,但是生铁的数量上去了,不仅可以促进农业的发展,也能降低许多生产工具的成本,这不仅可以推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也能让我大宋的铁器在海外更具价格优势。
因此小臣以为,朝廷推动工商业经济发展,可以先从这两个行业开始着手进行。等到这两个产业发展起来了,不仅能够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也能为其他行业的发展积累资金。这样的话,朝廷一开始的投入就会减少许多。
除此之外,朝廷也可以向民间发行债券,从百姓那里借钱发展经济。又或是,在棉纺织工场建成之后,让民众看到了其中的利润,就可以将工场的股份分割出售给有意投资工场的百姓,那么我们就能尽快回笼资金,从而投资到下一个项目中去…”
沈敏出的这个主意不是不好,但赵构却并不想向民间借贷,毕竟他手中并不是真的没钱,而是怕手中的钱打了水漂,所以才要求沈敏想一些别的路子。
借百姓的钱终究还是要还的,他还得加上一笔利息给他们,这样看来就太不划算了。至于把赚钱的工场卖给百姓,这就更让他难以决断了。把不赚钱的工场卖出去,他还能接受这个想法,但已经证明赚钱的工场为什么要卖,这不等于送钱给那些百姓么。
赵构思考良久,还是心有不甘的问道:“这筹办工场的事就没有其他办法了吗?辛辛苦苦建好的工场,就这么卖给那些百姓,未免太可惜了吧?”
沉默了许久之后,沈敏抬头在皇帝身边的内侍身上飞快的打量了一个来回,然后略微迟疑的对赵构说道:“小臣倒还有一个想法,只是有些不登大雅之堂…”
赵构听后顿时轻轻咳嗽了一声,明白过来的张去为赶紧让这一层的闲杂人等都下了楼去,只有他、康谞等五名亲信围绕在赵构身边。
张去为走回官家身边还没来得及喘上一口气,却听得沈敏继续开口道:“陛下,这可是一年上百万贯的生意,在场这么多人听了去,要是外传后黄了这笔生意,还请陛下勿要追究小臣的责任。”
赵构看了看沈敏,又看了看身边站着的内侍,最终还是一年百万贯的生意打动了他,让他不由向着众人说道:“除了张阁长留下外,你们都去楼梯口站着,让朕听听三郎究竟要说些什么。”
康谞等人听了顿时有些傻眼,作为官家的亲信,他们还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场面,居然被一个外臣给赶出了官家的身边。只是康谞隐隐向赵构示意,这既不合宫内的规矩,也对皇帝的安全造成了威胁。
但是他的一片忠诚不仅没有被官家所接纳,反而引起了赵构的不快,“怎么,康阁长。莫非现在连朕都指使不了你们了吗?”
康谞等几名内侍终不敢再逗留下去,只能转身向着楼梯口走去。经过沈敏身边时,这些人还不忘以眼神警告了他,似乎在告诉他,这笔账他们记下了,日后必然会要他好看的。
沈敏一副老神在在的样子,根本没有把康谞等人的警告目光放在心上。当他听到这些内侍的脚步声消失,又小心的回头望了一眼,确保身后不会有人听到自己的说话,这才向着赵构叉手行礼道:“在小臣说出这个主意之前,还请陛下先赦免了小臣对于朝廷律法的冒犯。”
张去为终于忍不住向他呵斥道:“沈承节,你的要求也未免太多了些。你的主意究竟有没有冒犯朝廷律法,陛下自会评判,不需要你来多嘴。有什么主意就尽快说出来,要是你胆敢戏弄陛下,我就要让你尝尝军棍的厉害了。”
对于沈敏的装腔作势,赵构心里也确实有些不痛快,但他确实好奇这一年百多万贯的生意是什么,因此还是尽量保持温和的语气说道:“只要三郎你言之有物,就算是冒犯了朝廷律法,朕今天也饶你一次。说吧。”
看着火候已经差不多了,沈敏也就不再拖延时间,张口说道:“之前小臣查看了过去几年的邸报,发觉每年江南东路上供稻米九十万石,江南西路一百二十万八千九百石,荆湖南路六十五万石,两浙路一百五十万石,每年临安岁米约四百二十万石上下。
而根据邸报上临安人口的计算,临安每年消耗的稻米应当在三百-三百五十万石之间,盈余约七十万石稻米。这些盈余的稻米或是用来酿酒牟利,或是用来赏赐临安孤寡之户,或是用于赈济地方灾民。故临安实是我大宋境内最大的一处粮食消耗市场,接下来才是泉州、广州、健康等城市。
于是,临安的米价实际上决定着我大宋的粮价。临安若是缺粮,则大宋的粮价就上涨;临安粮价若是下跌,则大宋各地的粮食价格也要应声而落。那么接下来,小臣请陛下看一道计算公式…”
沈敏向后退了几步,走到房间中间竖立的黑板面前,拿起粉笔飞快的写下了一连串的数字和符号。接着他才转身指着黑板上的数字说道:“这些数字就代表着大宋各地种植水稻所需要投入的劳动力,大致每种植一亩水稻,就需要一个壮劳力工作10-15天,如果是种植小麦的话,投入的劳动力就会更少一些。
以一名壮劳力耕作20亩计算,一年收入大约为40-45石稻米,假设这些田地都是他自己的,那么按照五口之家计算,一年所需消耗的粮食就是25-30石之间,他还能剩下10-15石。这10-15石余粮,就是一家农户能够拿出来交换其他生活物资的一年所积了。
陛下应当可以看的出来,当粮价等于1贯时,农夫一年所生产的粮食刚好够给养全家。而临安城内一名雇工的日工资为200-300文,一月薪水为6-9贯。当米价超过3贯时,雇工已经很难养家糊口了。
所以,临安的粮价既不能低于一贯每石,也不能高于三贯每石,否则市面上不是出现萧条就是恐慌的情绪。而在过去十余年的和平下,长江以南地区的农业一直在恢复,粮价也一直在缓慢的下跌。
去年大宋境内风调雨顺,临安粮价第一次跌破了三贯每石。而小臣这些日子从各处的商人口中打听到,今年各地的气候也非常不错,因此临安的粮价已经跌破了2.5贯每石。如果今年夏收和秋收都保持丰收的话,今年的粮食价格必然会跌到2贯以下。
陛下,小臣以为,宫内应该出手干涉临安的粮价,以确保粮价维持在2贯以上的水准。只有维持在这个价格上,今年的粮食丰收才不会造成农民的困扰。而只有农民手中有了更多的收入,他们才能购买的起更多的商品,从而维持住市面上的繁荣,令那些工坊获得更多的订单,维持住工匠们的生活。而朝廷也能获得更多的商税。”
赵构努力分辨着黑板上的数字和符号,在沈敏的仔细讲解下,他勉强弄明白了这些数字和符号所代表的意思。他心中不由有些嫉妒的看着面前的年轻人,虽然沈敏和他见面的次数还没超过双手之数,但是面前这位年轻人却轻而易举的把大宋财富的流向,在他面前形象的展现了出来。
而他的户部官员们,除了告诉他应该趁着粮价低落收购粮食之外,几乎就没有人能这么简单而明了的告诉他,粮价低了会对农民和市面造成什么样的损害。前者让他感觉自己是在一片迷雾里摸索着大象的样子,始终拼凑不出大象的样子。而后者则把大象的样子放在了他面前,让他按照图纸去感受这头大象是否和图纸一致。
也只有在沈敏面前,他才发现自己确实是在做出一个独立的判断,而不是被人牵着鼻子走。但唯一不好的是,他总会被对方带歪了思路。比如,他们原本明明是在讨论如何筹钱的问题,现在却又扯到了调控粮价的问题上,这样的状况确实有些让他感觉头疼。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