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 小学教育
沈敏说起的小学,洪适很快就想起了《大戴礼记·保傅篇》中的一段话:及太子少长,知妃色,则入于小学,小者所学之宫也。……古者八岁而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
虽然他能理解沈敏所说的办小学校是什么意思,但还是无法把小学同办教育蓄养人才联系起来。因此便不由问道:“三郎你说办小学以教导孩童文字,这我大约能够理解。教化乡民,这原本也是我辈士大夫之职责么。
但读书进学这种事还是需要依靠个人天分的,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通过读书而成为朝廷所需的栋梁之才的。教导那些孩童读书,最终却无法让所有人鲤跃龙门,反倒让许多人失去了养活自己的本业,这不是好心办了坏事吗?
更何况即便饶州府比其他地方稍显富裕,中、下等户也不可能让自家孩子无所事事的在学堂里读上十来年的书,除了白白耗费米粮之外却无任何收益的状况出现。
以这样的方式去筛选可用的人才,恐怕是花费巨大,而所得甚少吧?”
沈敏低头看了看地面上的泥土,沉默良久后为自己的主张分辨道:“今日朝廷之威仪在于州县,而乡里则为胥吏和大族豪右所共治。
熙宁初年,王相公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而起本朝变法之源。等到了神宗皇帝去世,旧党返回中枢后,新法大多偏废,唯保甲法等一二新法留存了下来。
朝廷南渡之后,保甲法又改为都保制,虽然改了名头,但内中法度几乎毫无变更。以十家为一保、选主户有力者一人为保户;五十家为一大保,选一人为大保长;十大保为一都保,选为众所服者为都保长。
保内设置有挂牌,以书其保内户数姓名。同保中如发生:强盗、杀人、放火、强奸、略人、传习妖教,造畜蛊毒等罪行,而诸家知而不告者同罪。
虽然王相公制定这一法度,其目的一在除盗;二是补充募兵兵员缺乏的问题;三是为国家节省养兵财费。但自保甲法实施以来,此法可谓是困百姓有余,而实无益于军务。
以学生的眼光看来,保甲法之所以未能发挥制定者的意图,一在于朝廷对保甲法的期待太高;二在于从都保张到保长的人选出现了问题。
保甲法用于控制乡村的百姓,和对付一些小的匪盗团伙,应该来说还是起了一定作用的。但是想要让普通百姓:出则为兵,入则为民,这就有些难以做到了。
让这些百姓缉拿盗贼保卫自己的家园,他们还是有着一定积极性的。但是调动保丁远离家园,去前线服役,让他们去面对武装到牙齿的敌军,打赢了未必有好处,打输了还要丢掉性命,保丁们自然就丧失了作战的意志。一遇到敌军就卷堂大散,这种情形也就不足为奇了。
因此学生以为,朝廷应当降低对于保甲法的期待,除了缉拿盗贼维持治安的任务外,应当严禁将保丁抽调去一县之外的地方。只有在本乡本土行动,这些保丁才会敬畏于都甲制度,不会偷偷跑路,免得连累了家人。
其二便是挑选干练而有上进心的人担任保长和都保长,挑选这些人选时不应完全由县内官员指定,而应该由县内的士绅和百姓代表共同讨论决定。
至于人选,应当首先从受过一定教育的人员中挑选推举。所以我们要在各县广设小学吸收中下户子弟入学,为日后乡村的治理培育人才。
学生以为,都保制度不应当成为州县官吏欺压百姓的工具。它应该成为保护乡里,为百姓抵抗县内官吏不法行径的组织;也应该是将朝廷颁发政策解释给民众的渠道;更应该是把民众的心声传达给朝廷的代言人。
也只有让都甲制度转变为民众手中的武器,都甲制才能真正发挥出设计者的本意,在平时维护乡村的社会治安,在战时为国家提供物资和人力。
否则的话,都甲制就是套在民众身上的一副枷锁,只能让乡村的百姓感到畏惧愤恨,令他们只会服从于控制着枷锁的看守。朝廷虽然能够借此控制住乡村的一时稳定,但我们的敌人一旦攻入国境,也同样能够借助那些投降的官吏,借助都甲制迅速安定乡村,这是有害无益之制啊。”
洪遵还在这里推敲着,沈敏刚刚对于都甲制的改良是否可行,这一制度改变后对于乡村会带来多大的变化。洪适已经若有所思的向沈敏问道:“这么说来,三郎你的意思是,你想要兴办的这个小学校,教授的内容恐怕不是四书五经了吧?”
洪适能够这么快领悟到这小学校兴办的关键,沈敏也是一惊,不过既然他已经把计划说到了这种程度,这临门一脚也就不可能再软下来了。
于是他深呼吸了一次后说道:“师伯说的不错,学生以为,这小学校教授的内容应当尽量粗浅,且贴合生活实际才对。
笼统的来说,只要教授两门学科,一是语文;二是数学。语文主要教他们认字和写作,能够达到写作书信和普通公文的程度就足够了。数学则主要教授基本的加减乘除和土地面积测量办法。
只要小学毕业能够达到这几项要求,那么这些人基本就能够理解朝廷的政策,和政策实施过程中官吏有没有上下其手的问题了。
而且这些人中如果确实有读书天赋的,还可以再挑选出来进入洪氏家学学习。当这饶州一府六县的乡村之间,到处都有洪氏所兴办小学的毕业生时,洪氏手中的蜡烛难道还不算点亮了吗?”
洪遵终于忍不住出声打断了弟子的话道:“教育乃是国之根本,更何况你这小学教育不仅涉及到乡村的教育改革,还将决定今后整个乡村的治理变革,怎么能够由我们洪氏来主导这件事。照我看,此事起码也应该同州县长官商议一下,让官府来主导这件事才是合乎朝廷法度的。”
洪适却不以为然的反驳道:“二弟这就有些迂腐了,先不说这都甲制改良之事首先就让州县官吏不快了,他们未必会支持我们。
光是这个无利可图的小学校兴办事宜,恐怕也没几人会给自己添这样的麻烦。这可不是兴办州县官学,建成之后起码能给他们带去名望,日后官学里出几名进士也能结一个善缘。
这教贫苦家庭孩童识得几个字,让他们好歹不做个睁眼瞎的小学校,既不可能给他们带去名望,今后他们也不可能从这些小学校毕业的百姓身上获利,说不定还要让他们捐助一些银钱出来办校,他们又怎么肯出来主持这样的吃力不讨好的事务。
如果把这事汇报给州县,恐怕就要石沉大海没有答复了,而我们也就不能不顾及州县的面子擅自行事了。因此,这小学校要不要办,我们自己先讨论出个结果,然后再邀请乡亲父老公议。这事能办则办,不能办就干脆不要声张,这才是最好的办法。”
洪遵对于兄长的说法有些难以接受,但是他心里倒是很明白,兄长说的确实是大实话。他要是坚持把这事先递交给州县,恐怕就是一个不了了之的局面。可是沈敏提出的这个方案,可不仅仅是有利于自家,而是确实给眼下混乱的乡村治理提出了一条出路。
虽说现在的乡村再怎么混乱,也是不可能影响到像洪氏这样的地方名门的。但是经历过金兵南下举家逃亡的洪遵,自然知道乡村如果再继续这样乱下去,只会让整个国家的基础都开始动摇起来,搞不好就是出现第二次靖康之变。
在金军的马蹄下,独善其身的洪氏难道就真能保全自己吗?事实上,针对大宋乡村社会的弱肉强食之态,大宋的有识之士并不是没有察觉,只是大家都没能找到解决之道而已。比如现在声势渐起的理学,其核心思想就是打算用宗族和礼仪尊卑来约束乡村中的乱象,从而恢复乡间的社会秩序。
这些理学家们的想法自然遭到了其他有识之士的反对,这些士人一针见血的指出,用宗族和尊卑等级来构建乡村秩序,只会让平民百姓更容易被地方豪强大户所控制,最终让朝廷彻底失去对于乡村社会的控制,这就是一剂饮鸩止渴的毒药啊。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
虽然他能理解沈敏所说的办小学校是什么意思,但还是无法把小学同办教育蓄养人才联系起来。因此便不由问道:“三郎你说办小学以教导孩童文字,这我大约能够理解。教化乡民,这原本也是我辈士大夫之职责么。
但读书进学这种事还是需要依靠个人天分的,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通过读书而成为朝廷所需的栋梁之才的。教导那些孩童读书,最终却无法让所有人鲤跃龙门,反倒让许多人失去了养活自己的本业,这不是好心办了坏事吗?
更何况即便饶州府比其他地方稍显富裕,中、下等户也不可能让自家孩子无所事事的在学堂里读上十来年的书,除了白白耗费米粮之外却无任何收益的状况出现。
以这样的方式去筛选可用的人才,恐怕是花费巨大,而所得甚少吧?”
沈敏低头看了看地面上的泥土,沉默良久后为自己的主张分辨道:“今日朝廷之威仪在于州县,而乡里则为胥吏和大族豪右所共治。
熙宁初年,王相公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而起本朝变法之源。等到了神宗皇帝去世,旧党返回中枢后,新法大多偏废,唯保甲法等一二新法留存了下来。
朝廷南渡之后,保甲法又改为都保制,虽然改了名头,但内中法度几乎毫无变更。以十家为一保、选主户有力者一人为保户;五十家为一大保,选一人为大保长;十大保为一都保,选为众所服者为都保长。
保内设置有挂牌,以书其保内户数姓名。同保中如发生:强盗、杀人、放火、强奸、略人、传习妖教,造畜蛊毒等罪行,而诸家知而不告者同罪。
虽然王相公制定这一法度,其目的一在除盗;二是补充募兵兵员缺乏的问题;三是为国家节省养兵财费。但自保甲法实施以来,此法可谓是困百姓有余,而实无益于军务。
以学生的眼光看来,保甲法之所以未能发挥制定者的意图,一在于朝廷对保甲法的期待太高;二在于从都保张到保长的人选出现了问题。
保甲法用于控制乡村的百姓,和对付一些小的匪盗团伙,应该来说还是起了一定作用的。但是想要让普通百姓:出则为兵,入则为民,这就有些难以做到了。
让这些百姓缉拿盗贼保卫自己的家园,他们还是有着一定积极性的。但是调动保丁远离家园,去前线服役,让他们去面对武装到牙齿的敌军,打赢了未必有好处,打输了还要丢掉性命,保丁们自然就丧失了作战的意志。一遇到敌军就卷堂大散,这种情形也就不足为奇了。
因此学生以为,朝廷应当降低对于保甲法的期待,除了缉拿盗贼维持治安的任务外,应当严禁将保丁抽调去一县之外的地方。只有在本乡本土行动,这些保丁才会敬畏于都甲制度,不会偷偷跑路,免得连累了家人。
其二便是挑选干练而有上进心的人担任保长和都保长,挑选这些人选时不应完全由县内官员指定,而应该由县内的士绅和百姓代表共同讨论决定。
至于人选,应当首先从受过一定教育的人员中挑选推举。所以我们要在各县广设小学吸收中下户子弟入学,为日后乡村的治理培育人才。
学生以为,都保制度不应当成为州县官吏欺压百姓的工具。它应该成为保护乡里,为百姓抵抗县内官吏不法行径的组织;也应该是将朝廷颁发政策解释给民众的渠道;更应该是把民众的心声传达给朝廷的代言人。
也只有让都甲制度转变为民众手中的武器,都甲制才能真正发挥出设计者的本意,在平时维护乡村的社会治安,在战时为国家提供物资和人力。
否则的话,都甲制就是套在民众身上的一副枷锁,只能让乡村的百姓感到畏惧愤恨,令他们只会服从于控制着枷锁的看守。朝廷虽然能够借此控制住乡村的一时稳定,但我们的敌人一旦攻入国境,也同样能够借助那些投降的官吏,借助都甲制迅速安定乡村,这是有害无益之制啊。”
洪遵还在这里推敲着,沈敏刚刚对于都甲制的改良是否可行,这一制度改变后对于乡村会带来多大的变化。洪适已经若有所思的向沈敏问道:“这么说来,三郎你的意思是,你想要兴办的这个小学校,教授的内容恐怕不是四书五经了吧?”
洪适能够这么快领悟到这小学校兴办的关键,沈敏也是一惊,不过既然他已经把计划说到了这种程度,这临门一脚也就不可能再软下来了。
于是他深呼吸了一次后说道:“师伯说的不错,学生以为,这小学校教授的内容应当尽量粗浅,且贴合生活实际才对。
笼统的来说,只要教授两门学科,一是语文;二是数学。语文主要教他们认字和写作,能够达到写作书信和普通公文的程度就足够了。数学则主要教授基本的加减乘除和土地面积测量办法。
只要小学毕业能够达到这几项要求,那么这些人基本就能够理解朝廷的政策,和政策实施过程中官吏有没有上下其手的问题了。
而且这些人中如果确实有读书天赋的,还可以再挑选出来进入洪氏家学学习。当这饶州一府六县的乡村之间,到处都有洪氏所兴办小学的毕业生时,洪氏手中的蜡烛难道还不算点亮了吗?”
洪遵终于忍不住出声打断了弟子的话道:“教育乃是国之根本,更何况你这小学教育不仅涉及到乡村的教育改革,还将决定今后整个乡村的治理变革,怎么能够由我们洪氏来主导这件事。照我看,此事起码也应该同州县长官商议一下,让官府来主导这件事才是合乎朝廷法度的。”
洪适却不以为然的反驳道:“二弟这就有些迂腐了,先不说这都甲制改良之事首先就让州县官吏不快了,他们未必会支持我们。
光是这个无利可图的小学校兴办事宜,恐怕也没几人会给自己添这样的麻烦。这可不是兴办州县官学,建成之后起码能给他们带去名望,日后官学里出几名进士也能结一个善缘。
这教贫苦家庭孩童识得几个字,让他们好歹不做个睁眼瞎的小学校,既不可能给他们带去名望,今后他们也不可能从这些小学校毕业的百姓身上获利,说不定还要让他们捐助一些银钱出来办校,他们又怎么肯出来主持这样的吃力不讨好的事务。
如果把这事汇报给州县,恐怕就要石沉大海没有答复了,而我们也就不能不顾及州县的面子擅自行事了。因此,这小学校要不要办,我们自己先讨论出个结果,然后再邀请乡亲父老公议。这事能办则办,不能办就干脆不要声张,这才是最好的办法。”
洪遵对于兄长的说法有些难以接受,但是他心里倒是很明白,兄长说的确实是大实话。他要是坚持把这事先递交给州县,恐怕就是一个不了了之的局面。可是沈敏提出的这个方案,可不仅仅是有利于自家,而是确实给眼下混乱的乡村治理提出了一条出路。
虽说现在的乡村再怎么混乱,也是不可能影响到像洪氏这样的地方名门的。但是经历过金兵南下举家逃亡的洪遵,自然知道乡村如果再继续这样乱下去,只会让整个国家的基础都开始动摇起来,搞不好就是出现第二次靖康之变。
在金军的马蹄下,独善其身的洪氏难道就真能保全自己吗?事实上,针对大宋乡村社会的弱肉强食之态,大宋的有识之士并不是没有察觉,只是大家都没能找到解决之道而已。比如现在声势渐起的理学,其核心思想就是打算用宗族和礼仪尊卑来约束乡村中的乱象,从而恢复乡间的社会秩序。
这些理学家们的想法自然遭到了其他有识之士的反对,这些士人一针见血的指出,用宗族和尊卑等级来构建乡村秩序,只会让平民百姓更容易被地方豪强大户所控制,最终让朝廷彻底失去对于乡村社会的控制,这就是一剂饮鸩止渴的毒药啊。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