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大呼吸
赵依然的口才很好,逻辑也很清晰,在听她讲述的两个多小时里,原牧的世界观几乎被完全颠覆,他甚至觉得会议室里的空气正慢慢的一点点被抽干,自己随时都有可能会窒息。
她说的很详细,几乎每个细节都不错过,但越是这样,原牧越觉的毛骨悚然,他发现这一切仅仅只是个开端。
整个事情要从1945年说起。
45年8月,苏联红军声势浩大的分成至少八十个分支,共约一百五十万人,超过五千辆坦克,四千架飞机进攻日本关东军,不出一个月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横扫盘踞在东三省的八十万日军,俘获六十多万人。战役结束后,苏联红军开始大规模的拆运东三省地区的工厂,机器,各类设施回国。但是二十五集团军的一支分队在黑龙江牡丹江地区的一座工厂里遇到了很奇怪的情况。
这座工厂建在牡丹江市郊区,上下之间异常的高,十几公里之外便遥遥可见,苏联人在赶去工厂的路上接连听到十几次爆破声,应该是日本人收到这里即将被占领的消息准备大规模爆破拆除,当时苏联红军的机动化程度很高,赶到工厂时,所幸这里只被日军破坏了一小块面积。在短暂的交火之后,日本人眼见大势已去纷纷自杀身亡。这在当时非常罕见,绝大多数的关东军已经丧失斗志选择投降,但是在这个地方,苏联人找了一圈,尸横遍地,一个活口也没有。
厂房里到处是一些石油勘探的设备,这倒很正常,沿海一带容易“集藻成油”,日本占领东三省之后就将寻找石油的重点区域放在满洲的东部,但几乎在所有的油田勘探现场,因为钻井吊臂的高度原因,这些设备肯定会放置在露天,这里却离奇的用一间巨大的厂房遮盖着。
不过日本人在东三省做了不少怪诞不经的事情,苏联人早已习以为常,也没往深处去想。可把他们吓出一身冷汗的是工厂的一个房间内挂着十几件防化服,这些人当即就想日本人是不是在这里搞什么细菌实验,战争很快就结束,要是还不明不白传染上日本人的病菌就太冤了,分队的少校迅速命令大多数人退出工厂,只留了七八个人穿上日本人的防化服仔细的搜索。这些人里里外外看了一遍,虽然有很多不认识的设备,不过确定没有什么真空室、注射室之类的房间。唯独很奇怪的是在厂区中心最高那座吊臂的正下面盖了一间完全由混凝土浇筑的长宽高都约十米左右的房子,更诡异的是这房子既没有门,也没有窗户,不知道日本人是怎么进出的,要说地面下有什么暗道之类的连通,他们在自己的地盘上也不用搞这么麻烦。
少校命令几人把房子敲开,但动手的第一下就感觉不对,内部没有回音,这根本不是房子而分明是一整块完全实心的混凝土大墩子!
全分队的人都瞠目结舌,在工厂内部浇筑这么一大块毫无用处的混凝土墩子,感觉日本人一定是得了失心疯。
他们按捺不住好奇,制定了爆破方式,甚至向上级申请了很多个大威力的攻坚炸药包,花了一天多时间才把墩子全部炸开,下面露出一个黑黝黝的封死的大铁盖,撬开之后下方是一个深不见底的钻井孔。
十米见方的混凝土墩子重量至少在两千吨以上,从开始浇筑到完工没有一两个月根本实现不了,日本人要建这么庞大的工程来封闭这个洞口,实在是匪夷所思。
一般来说石油钻孔直径最大的半米左右,像日本人在东三省经常打的前期普探孔也就一百多毫米,可是这个钻孔却宽达两米以上,几乎可以同时挤进三四个人。
当时正值八月份,东三省也有三十度左右的高温,但洞口的寒气直往上冒,一群打了数不清硬仗的老毛子望着这洞口面面相觑,牙齿忍不住的打颤。
少校拿不定主意,向上级详细的汇报了这里的情况,得到的回复是:派人下去。
接到命令后,他立刻派了个身手敏捷的侦察兵背着步谈机从洞口垂直落下,刚开始的一段时间,汇报上来的情况一切正常,大约降下去两百米之后,情况复杂了起来。在钻孔侧面的岩壁上每隔十几米就能发现一处可容纳两三人的小房间,有些房间内部空无一物,有些里面还遗留着一些简单的衣物、饭盒、水箱之类的生活用品,看样子以前居然有日本军人在里面长期生活,再往下估计差不多两百五十米左右的位置,更不可思议的情况出现了。
在那个深度,侦察兵落脚感觉自己踩到了实处,他顺着戴着的矿灯一眼望去,四面的岩壁都被掏空了,周围是一个上下三米多高,纵深至少几百米的空间,他解开绳子小心翼翼的在四周查看了一圈,发现这里横七竖八的铺设着很多电缆,空间的靠里侧放着几张桌子,上面除了发报机,电话机还堆放着很多文件和其他一些稀奇古怪的设备,所有的布置竟然跟日本人的战时指挥部相差无几。
这只分队当时没有人可以看的懂日文,他们把所有文件,设备花了几天时间吊上来运到集团军总部后又在这个地下两百五十米深的空间内发现了一件事。
这里并不是整个钻洞的最底部,在侦察兵当时落脚的地方还有一层被焊死的厚钢板,这里挖掘出来的目的似乎就是为了方便研究钢板下方的东西。
他们割开钢板,下方确实还有一个洞口,但比从上面下来的钻孔要小不少,不过仅以石油勘探而言,两百五十米的深度确实太浅了,一般到千米左右的位置如果还发现不了有价值的原油才会放弃。少校犹豫了很久,最后还是决定再派一个人下去,但是仅仅过了一两分钟,他们突然发现绳子松了,赶紧拉上来时只剩一个被齐平削断的切口,探路的战士在黑暗中连任何预警的信息都来不及发出就无声的消失了。
当时大家就急了,有几个人马上请命要下去救人,少校固然觉得事情很不对,但也不能就这么放任自己手下的战士不明不白的失踪。
他想了一个稳妥的办法,找了几只大功率的射灯围成一个圈,慢慢的挂下去,但是没下几米,所有灯光刹那间消失不见,射灯也没有任何征兆的凭空消失了。
这么诡异的情况远远超出了他们所有人的想象,少校吩咐下面的几个人暂时不能轻举妄动,他让留在厂区的人先把他拉上去,准备亲自去总部汇报情况。
刚爬到一半时,就听到上面的人疯狂的喊让所有人都快点上来,马上他发现整个洞的角度都变形了,很多金属碎片从上方落下跟他擦肩而过,他拼命的往上爬,在他抵达地面的那一刻,整个洞像融化的冰块一样全部塌陷下去,工厂正如山丘般的隆起,地下的几十人除了他以外无一生还。
这是所有国家监测到的第一次“大呼吸”。
而且并不是只在牡丹江地区一处,还有现在基地所在的大兴安岭和俄罗斯远东的伊梅尼波利内奥西片科区也一起发生相同的情况。
日本人的文件几天后便被全部翻译出来,二百五十米处的空间确实是他们耗费了海量的人力和时间挖出来的,但是他们在整个钻孔过程中就只打到了设置地下指挥部的深度,指挥部下方的洞并不是他们的手笔,而整个文件的最后一句话更加让人难以置信:我们研究了长达十年的时间,最终还是对下方的空间一无所知。
在文件中日本人提到很多次他们采用各种不同的材料对指挥部下方空间进行试验,无一例外全部消失不见但并没有提到“大呼吸”,看来他们在过去的十年里并没有遇到这种情况。
赵依然让人拿来一张东三省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局部区域图,在发生“大呼吸”的区域清晰的画了三个红圈,上面标注着一号,二号和三号。三个区域的中心用直线连在一起,这是一个精确的等边三角形。
苏联人在退出东三省之后,组织了几百人的队伍对伊梅尼波地区进行了发掘,他们在地下差不多深的位置遇到了和日本人一样的难题,但是他们碰到的不是无边的黑暗而是一种连卡尔达舍夫也很难去形容的状况,不论他们试验了多少种方法,最终还是像日本人一样除了震惊和不可思议之外一无所获。
1950年的时候“大呼吸”再一次发生,苏联不但损失了几十名精锐的特种兵和几位一流的科学家,挖掘的洞口也被掩埋。最终只能和中国政府协商开始共同建设大兴安岭深处的研究基地。而且大兴安岭的主体由火山岩和花岗岩构成,地质结构稳定,岩层之间相互的契合度非常高,在遇到“大呼吸”时有很大的几率可以完整保留建设好的所有设施。汪教授和卡尔达舍夫就是第一批抵达这里的负责人。
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里,“大呼吸”在63年又发生了一次,而这一次情况又有了新的变化。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
她说的很详细,几乎每个细节都不错过,但越是这样,原牧越觉的毛骨悚然,他发现这一切仅仅只是个开端。
整个事情要从1945年说起。
45年8月,苏联红军声势浩大的分成至少八十个分支,共约一百五十万人,超过五千辆坦克,四千架飞机进攻日本关东军,不出一个月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横扫盘踞在东三省的八十万日军,俘获六十多万人。战役结束后,苏联红军开始大规模的拆运东三省地区的工厂,机器,各类设施回国。但是二十五集团军的一支分队在黑龙江牡丹江地区的一座工厂里遇到了很奇怪的情况。
这座工厂建在牡丹江市郊区,上下之间异常的高,十几公里之外便遥遥可见,苏联人在赶去工厂的路上接连听到十几次爆破声,应该是日本人收到这里即将被占领的消息准备大规模爆破拆除,当时苏联红军的机动化程度很高,赶到工厂时,所幸这里只被日军破坏了一小块面积。在短暂的交火之后,日本人眼见大势已去纷纷自杀身亡。这在当时非常罕见,绝大多数的关东军已经丧失斗志选择投降,但是在这个地方,苏联人找了一圈,尸横遍地,一个活口也没有。
厂房里到处是一些石油勘探的设备,这倒很正常,沿海一带容易“集藻成油”,日本占领东三省之后就将寻找石油的重点区域放在满洲的东部,但几乎在所有的油田勘探现场,因为钻井吊臂的高度原因,这些设备肯定会放置在露天,这里却离奇的用一间巨大的厂房遮盖着。
不过日本人在东三省做了不少怪诞不经的事情,苏联人早已习以为常,也没往深处去想。可把他们吓出一身冷汗的是工厂的一个房间内挂着十几件防化服,这些人当即就想日本人是不是在这里搞什么细菌实验,战争很快就结束,要是还不明不白传染上日本人的病菌就太冤了,分队的少校迅速命令大多数人退出工厂,只留了七八个人穿上日本人的防化服仔细的搜索。这些人里里外外看了一遍,虽然有很多不认识的设备,不过确定没有什么真空室、注射室之类的房间。唯独很奇怪的是在厂区中心最高那座吊臂的正下面盖了一间完全由混凝土浇筑的长宽高都约十米左右的房子,更诡异的是这房子既没有门,也没有窗户,不知道日本人是怎么进出的,要说地面下有什么暗道之类的连通,他们在自己的地盘上也不用搞这么麻烦。
少校命令几人把房子敲开,但动手的第一下就感觉不对,内部没有回音,这根本不是房子而分明是一整块完全实心的混凝土大墩子!
全分队的人都瞠目结舌,在工厂内部浇筑这么一大块毫无用处的混凝土墩子,感觉日本人一定是得了失心疯。
他们按捺不住好奇,制定了爆破方式,甚至向上级申请了很多个大威力的攻坚炸药包,花了一天多时间才把墩子全部炸开,下面露出一个黑黝黝的封死的大铁盖,撬开之后下方是一个深不见底的钻井孔。
十米见方的混凝土墩子重量至少在两千吨以上,从开始浇筑到完工没有一两个月根本实现不了,日本人要建这么庞大的工程来封闭这个洞口,实在是匪夷所思。
一般来说石油钻孔直径最大的半米左右,像日本人在东三省经常打的前期普探孔也就一百多毫米,可是这个钻孔却宽达两米以上,几乎可以同时挤进三四个人。
当时正值八月份,东三省也有三十度左右的高温,但洞口的寒气直往上冒,一群打了数不清硬仗的老毛子望着这洞口面面相觑,牙齿忍不住的打颤。
少校拿不定主意,向上级详细的汇报了这里的情况,得到的回复是:派人下去。
接到命令后,他立刻派了个身手敏捷的侦察兵背着步谈机从洞口垂直落下,刚开始的一段时间,汇报上来的情况一切正常,大约降下去两百米之后,情况复杂了起来。在钻孔侧面的岩壁上每隔十几米就能发现一处可容纳两三人的小房间,有些房间内部空无一物,有些里面还遗留着一些简单的衣物、饭盒、水箱之类的生活用品,看样子以前居然有日本军人在里面长期生活,再往下估计差不多两百五十米左右的位置,更不可思议的情况出现了。
在那个深度,侦察兵落脚感觉自己踩到了实处,他顺着戴着的矿灯一眼望去,四面的岩壁都被掏空了,周围是一个上下三米多高,纵深至少几百米的空间,他解开绳子小心翼翼的在四周查看了一圈,发现这里横七竖八的铺设着很多电缆,空间的靠里侧放着几张桌子,上面除了发报机,电话机还堆放着很多文件和其他一些稀奇古怪的设备,所有的布置竟然跟日本人的战时指挥部相差无几。
这只分队当时没有人可以看的懂日文,他们把所有文件,设备花了几天时间吊上来运到集团军总部后又在这个地下两百五十米深的空间内发现了一件事。
这里并不是整个钻洞的最底部,在侦察兵当时落脚的地方还有一层被焊死的厚钢板,这里挖掘出来的目的似乎就是为了方便研究钢板下方的东西。
他们割开钢板,下方确实还有一个洞口,但比从上面下来的钻孔要小不少,不过仅以石油勘探而言,两百五十米的深度确实太浅了,一般到千米左右的位置如果还发现不了有价值的原油才会放弃。少校犹豫了很久,最后还是决定再派一个人下去,但是仅仅过了一两分钟,他们突然发现绳子松了,赶紧拉上来时只剩一个被齐平削断的切口,探路的战士在黑暗中连任何预警的信息都来不及发出就无声的消失了。
当时大家就急了,有几个人马上请命要下去救人,少校固然觉得事情很不对,但也不能就这么放任自己手下的战士不明不白的失踪。
他想了一个稳妥的办法,找了几只大功率的射灯围成一个圈,慢慢的挂下去,但是没下几米,所有灯光刹那间消失不见,射灯也没有任何征兆的凭空消失了。
这么诡异的情况远远超出了他们所有人的想象,少校吩咐下面的几个人暂时不能轻举妄动,他让留在厂区的人先把他拉上去,准备亲自去总部汇报情况。
刚爬到一半时,就听到上面的人疯狂的喊让所有人都快点上来,马上他发现整个洞的角度都变形了,很多金属碎片从上方落下跟他擦肩而过,他拼命的往上爬,在他抵达地面的那一刻,整个洞像融化的冰块一样全部塌陷下去,工厂正如山丘般的隆起,地下的几十人除了他以外无一生还。
这是所有国家监测到的第一次“大呼吸”。
而且并不是只在牡丹江地区一处,还有现在基地所在的大兴安岭和俄罗斯远东的伊梅尼波利内奥西片科区也一起发生相同的情况。
日本人的文件几天后便被全部翻译出来,二百五十米处的空间确实是他们耗费了海量的人力和时间挖出来的,但是他们在整个钻孔过程中就只打到了设置地下指挥部的深度,指挥部下方的洞并不是他们的手笔,而整个文件的最后一句话更加让人难以置信:我们研究了长达十年的时间,最终还是对下方的空间一无所知。
在文件中日本人提到很多次他们采用各种不同的材料对指挥部下方空间进行试验,无一例外全部消失不见但并没有提到“大呼吸”,看来他们在过去的十年里并没有遇到这种情况。
赵依然让人拿来一张东三省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局部区域图,在发生“大呼吸”的区域清晰的画了三个红圈,上面标注着一号,二号和三号。三个区域的中心用直线连在一起,这是一个精确的等边三角形。
苏联人在退出东三省之后,组织了几百人的队伍对伊梅尼波地区进行了发掘,他们在地下差不多深的位置遇到了和日本人一样的难题,但是他们碰到的不是无边的黑暗而是一种连卡尔达舍夫也很难去形容的状况,不论他们试验了多少种方法,最终还是像日本人一样除了震惊和不可思议之外一无所获。
1950年的时候“大呼吸”再一次发生,苏联不但损失了几十名精锐的特种兵和几位一流的科学家,挖掘的洞口也被掩埋。最终只能和中国政府协商开始共同建设大兴安岭深处的研究基地。而且大兴安岭的主体由火山岩和花岗岩构成,地质结构稳定,岩层之间相互的契合度非常高,在遇到“大呼吸”时有很大的几率可以完整保留建设好的所有设施。汪教授和卡尔达舍夫就是第一批抵达这里的负责人。
在接下来的十几年里,“大呼吸”在63年又发生了一次,而这一次情况又有了新的变化。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