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零五十八 问题主动找上了诸葛亮
诸葛亮感觉自己似乎是摸到了什么窍门一样。
在处理政务的方面,他像是推开了一扇门,发现了处理问题的要义,很多事情都能瞬间找到最优解。
然后安排下去,交给合适的人去做,很快就能处理完毕。
因为处理事务处理得又快又好,诸葛亮得到了敦煌郡守的夸奖。
并且敦煌郡守给他分配了更多的人口额度,让他更快地恢复建设号敦煌县,至少要为敦煌郡拉起一个门面。
眼下的敦煌县甚至不能和中原地区的一个屯田农庄去比。
又小又破,城墙低矮破败,人口稀少,想办事情却没有资源也没有人力,诸葛亮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但是他觉得很快乐,从处理这些事情的过程中,他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
同时,也前所未有的深入了基层,接触到了他过去从未接触到的黎庶百姓,真正明白了何为黎庶百姓家,也明白了什么是他们所需要的。
在此之前,他不曾有过如此深刻地理解。
出身徐州琅琊郡的士族之家,诸葛亮幼年生活优渥。
虽然很快遭遇兵灾并且不得不逃难,但是当时他的年龄比较小,属于被保护的对象,没有留下什么深刻的苦难记忆。
在家乡被诸葛家族保护着,在荆州被叔父诸葛玄保护着。
等诸葛玄去世,诸葛亮已经在诸葛玄的安排下在荆州立足,娶了黄家女儿,衣食无忧,未来也没有太大的问题。
他不曾受苦。
纵然他是天纵奇才,但是他的一切知识和见识来源于上层社会。
他立足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直面国家级别的战略,为整个国家考虑,却不曾考虑过最底下的黎庶百姓。
他一度忽视黎庶百姓们的意义,认为只要按照自己所说的去做,就能让国家变得富强起来。
可是当他在内阁里接触到那些繁杂的政务之后,到地方上去出差之后,诸葛亮越来越深刻的理解到过去的他高高在上,却不曾真正注意过他为什么能高高在上。
在内阁里,在内阁外,诸葛亮逐渐意识到这个国家不仅仅只有官僚,有士人,他意识到这个国家离不开那些埋头种地生产粮食的老百姓。
皇帝三番两次下诏要官员们以人为本,设身处地的为底层黎庶考虑,考虑他们的需求。
可是诸葛亮都不知道该怎么考虑。
再往后,诸葛亮开始领悟。
没有他们提供粮食,没有他们生产出必须的那些物资,军队不能打仗,官员不能统治,国家无法存在。
没有百姓面朝黄土背朝天,他们甚至都没东西能吃,
他开始疑惑自己一直以来都在为了谁在做些什么。
延德三年和四年的两次政治斗争中,那些往日里温文儒雅的官员同僚们所露出来的丑恶的嘴脸着实把诸葛亮吓了一跳。
他越来越觉得自己有必要从头思考一下,自己到底为什么来做官。
为了权力?
为了名望?
为了生存?
还是为了吵架?
我在内阁里到底在做些什么?
诸葛亮苦思冥想,想到了郭魏政权的创始者们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
他觉得自己有必要重走一下这样的道路,这样,或许就能明白自己到底要做什么了。
抵达敦煌之后,诸葛亮意识到自己做出的决定是正确的。
他知道自己一直以来都在做什么,以及之后自己到底应该做些什么了。
他接触到了最底层的黎庶,接触到了那些不认识字只知道吃饭和生存的黎庶。
诸葛亮没有什么顾忌,直接与他们交谈。
从而知道了他们的需求,知道了他们存在的意义和作用,知道了这个国家到底是怎么从上到下运行起来的。
从一条政令的颁布,到政令的具体实施,这期间到底发生了一些什么。
过去他不知道,可是现在,他知道了。
某个难得的休沐日,诸葛亮约了司马懿到郊外的筑路工地上,兴奋地对司马懿说起了自己的发现。
“我现在终于明白,一条政令从开始构思到具体实施到底要经历一些什么了,仲达,我一直都想知道的事情,我终于知道了。”
“你知道了什么?”
司马懿好奇的看着诸葛亮。
“我知道对魏国而言,最重要的到底是什么了。”
“当然是皇帝陛下。”
司马懿觉得诸葛亮有点搞笑:“对魏国来说,最重要的当然是皇帝陛下,没有当今陛下,就能有如今的魏国吗?孔明,你在想些什么?”
诸葛亮连连摇头。
“仲达,你信不信,如果同样的问题由陛下向你询问,你给出这样的回答,陛下一定会摇头。”
“啊?”
司马懿一脸意外:“我还真不信,国不可一日无君,这难道不能说明陛下才是最重要的吗?我等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陛下。”
“不是的,仲达,陛下一定不会这样认为,陛下一定会告诉你,最重要的,是黎庶百姓。”
诸葛亮把手指向了正在筑路工地上辛勤劳作的被征发来工作的民夫们。
“他们?”
司马懿皱了皱眉头,迟疑了一下,开口道:“孔明,我承认他们很重要,但是他们不会比皇帝陛下更重要的,没有当今陛下,魏国政局当下就要混乱起来。
稳定,才是最重要的,稳定,才有我们的好日子过,稳定,黎庶百姓才能安心生产,才有饭吃,而这一切,都是因为当今陛下雄才伟略,难道不是这样吗?”
没有皇帝陛下,这帮泥腿子能有饭吃?
司马懿对此不以为然。
“可是陛下所做的一切,难道不都是靠着这些黎庶百姓才能办成的吗?”
诸葛亮指了指那条正在修筑的路:“陛下一人,可以筑路吗?算上我等官员,可以筑路吗?没有路,我等的行走会如此快捷便利?
军队行军又会如何艰难?粮食转运又会如何艰难?我们能吃饭,能穿衣,难道是因为我们自己种植了粮食,织造了衣物吗?”
司马懿眨了眨眼睛,一时半会儿居然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但是他还是觉得这样是不对的。
于是他伸手探了探诸葛亮的额头。
“不热啊,怎么说出这种话。”
“我没生病。”
诸葛亮连连摇头:“仲达,我来这里,是为了明白今后我回到洛阳以后到底该做些什么,该怎么做,为了谁而做。”
“你现在得到答案了?”
司马懿看着诸葛亮,伸手指向了筑路的民夫们:“这就是你的答案?”
“对,他们就是我的答案。”
诸葛亮的脸上露出了笑容:“他们生活的安稳,国家就会安稳,他们生活的富足,国家就会富足,如果他们不能过上稳定的生活,国家就永远也不会稳定,我们在洛阳所做的一切,都该是为了他们!”
司马懿觉得诸葛亮的想法有点问题。
他觉得诸葛亮是不是受到了什么刺激,所以脑袋里忽然多出了这种略微荒谬的想法。
他不否认诸葛亮说的有一些内容是对的。
因为黎庶百姓可以生产,没有黎庶百姓生产物质,国家就没有东西可以用,他也就没有东西可以用。
他清楚这一点,所以治理广至县的时候也相当精准的切入了黎庶百姓的真实需求,当地百姓也比较拥护他。
但是黎庶百姓的重要性怎么能排在皇帝前面呢?
如此浅显易懂的问题,诸葛亮也能弄错?
还说拿这个问题去询问皇帝?
按照当今陛下的行事作风,不一刀砍了你都算仁慈的。
魏国不是侯国,不是王国,而是帝国啊我的小老弟。
帝国帝国,有帝才有国!
你怎么能把黎庶百姓看的比皇帝还要重要呢?
虽然不认同,但是司马懿没有说出来。
他觉得他把诸葛亮当做朋友,不该在这种事情上和诸葛亮闹矛盾,而且眼下这也不是最重要的。
他离开洛阳的原因比较复杂。
但是最重要的还是想着在眼下这个混乱的局面当中急流勇退,暂且离开风暴中心的洛阳,暂且离开这个政治力量打散重组的洛阳。
他和诸葛亮不一样,他只是一只小虾米,没有能力从中获取什么利益,稍有不慎,就要被卷入漩涡之中碾死。
他是眼下司马家族的唯一希望,他可不能拿自己的性命还有政治前途去赌博。
他家八个兄弟,除了大哥以外,还有六个弟弟的政治前途要靠自己争取呢。
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和诸葛亮一起离开洛阳,躲避政治漩涡,顺便积累从政经验,加深和诸葛亮的友谊的同时,也能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
司马懿办事,可从来都不会全凭感情驱动。
诸葛亮的关系网络实在是太好了,运气也太好了,好到了让司马懿甚至有些嫉妒的地步。
只是和他一样呆在内阁里,哥哥忽然就变成了民政部右侍郎,而且忽然就和新任礼部尚书张昭成为了同州人士。
诸葛瑾既然被提拔了,诸葛亮没有不受到青睐的理由。
虽然有点嫉妒,但是司马懿意识到,自己只要能和诸葛亮维持关系,那么他就能通过诸葛亮到诸葛瑾的这条线连通张昭的关系网络。
多么完美的关系网络?
他苦求而不得的关系玩过,诸葛亮只是躺着就得到了,然后居然还要为了某种难以想象的理由而离开洛阳。
为了什么更加重要之类的无聊的问题而离开洛阳。
这是关系者的余裕啊。
自己若是不能成为这个关系者,离开洛阳的选择实际上也就毫无意义了。
身在凉州敦煌郡,心却在洛阳,司马懿已经开始为自己谋划未来了。
凉州的这一任县长只是他的跳板而已,而他唯一不曾料到的事情就是诸葛亮居然有了如此的感悟。
诸葛亮是一个如此感情用事的人吗?
亦或是……
他很天真。
他没有经受过现实的暴打。
司马懿觉得这样不好,这样搞,以后肯定是要出问题的。
某种意义上来说,司马懿说的也没有错,他的直觉还是挺准的。
但是他的直觉不是完全的准,而是稍微有那么一丢丢偏移。
因为出问题的不是诸葛亮,而是问题主动找上了诸葛亮。
诸葛亮并非不曾接受过现实的暴打,他在荆州受到群体冷暴力的时候,司马懿还在家里种田。
诸葛亮体会过人性之恶,只是不曾体会到肚子之饿罢了。
诸葛亮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他不会允许自己出问题,要是自己出了问题,最不能原谅他的就是他自己。
所以诸葛亮不会出问题,要是有问题,只能说问题找上了诸葛亮。
一个大问题找上了诸葛亮,或者说,是不小心撞上了诸葛亮。
司马懿知道这件事情的时候,是两人第二次在休沐日小聚,诸葛亮来到了司马懿的县衙里喝酒的时候。
“盐水拌饭?”
司马懿愣了一下:“有这种事情?”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
在处理政务的方面,他像是推开了一扇门,发现了处理问题的要义,很多事情都能瞬间找到最优解。
然后安排下去,交给合适的人去做,很快就能处理完毕。
因为处理事务处理得又快又好,诸葛亮得到了敦煌郡守的夸奖。
并且敦煌郡守给他分配了更多的人口额度,让他更快地恢复建设号敦煌县,至少要为敦煌郡拉起一个门面。
眼下的敦煌县甚至不能和中原地区的一个屯田农庄去比。
又小又破,城墙低矮破败,人口稀少,想办事情却没有资源也没有人力,诸葛亮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但是他觉得很快乐,从处理这些事情的过程中,他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快乐。
同时,也前所未有的深入了基层,接触到了他过去从未接触到的黎庶百姓,真正明白了何为黎庶百姓家,也明白了什么是他们所需要的。
在此之前,他不曾有过如此深刻地理解。
出身徐州琅琊郡的士族之家,诸葛亮幼年生活优渥。
虽然很快遭遇兵灾并且不得不逃难,但是当时他的年龄比较小,属于被保护的对象,没有留下什么深刻的苦难记忆。
在家乡被诸葛家族保护着,在荆州被叔父诸葛玄保护着。
等诸葛玄去世,诸葛亮已经在诸葛玄的安排下在荆州立足,娶了黄家女儿,衣食无忧,未来也没有太大的问题。
他不曾受苦。
纵然他是天纵奇才,但是他的一切知识和见识来源于上层社会。
他立足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直面国家级别的战略,为整个国家考虑,却不曾考虑过最底下的黎庶百姓。
他一度忽视黎庶百姓们的意义,认为只要按照自己所说的去做,就能让国家变得富强起来。
可是当他在内阁里接触到那些繁杂的政务之后,到地方上去出差之后,诸葛亮越来越深刻的理解到过去的他高高在上,却不曾真正注意过他为什么能高高在上。
在内阁里,在内阁外,诸葛亮逐渐意识到这个国家不仅仅只有官僚,有士人,他意识到这个国家离不开那些埋头种地生产粮食的老百姓。
皇帝三番两次下诏要官员们以人为本,设身处地的为底层黎庶考虑,考虑他们的需求。
可是诸葛亮都不知道该怎么考虑。
再往后,诸葛亮开始领悟。
没有他们提供粮食,没有他们生产出必须的那些物资,军队不能打仗,官员不能统治,国家无法存在。
没有百姓面朝黄土背朝天,他们甚至都没东西能吃,
他开始疑惑自己一直以来都在为了谁在做些什么。
延德三年和四年的两次政治斗争中,那些往日里温文儒雅的官员同僚们所露出来的丑恶的嘴脸着实把诸葛亮吓了一跳。
他越来越觉得自己有必要从头思考一下,自己到底为什么来做官。
为了权力?
为了名望?
为了生存?
还是为了吵架?
我在内阁里到底在做些什么?
诸葛亮苦思冥想,想到了郭魏政权的创始者们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
他觉得自己有必要重走一下这样的道路,这样,或许就能明白自己到底要做什么了。
抵达敦煌之后,诸葛亮意识到自己做出的决定是正确的。
他知道自己一直以来都在做什么,以及之后自己到底应该做些什么了。
他接触到了最底层的黎庶,接触到了那些不认识字只知道吃饭和生存的黎庶。
诸葛亮没有什么顾忌,直接与他们交谈。
从而知道了他们的需求,知道了他们存在的意义和作用,知道了这个国家到底是怎么从上到下运行起来的。
从一条政令的颁布,到政令的具体实施,这期间到底发生了一些什么。
过去他不知道,可是现在,他知道了。
某个难得的休沐日,诸葛亮约了司马懿到郊外的筑路工地上,兴奋地对司马懿说起了自己的发现。
“我现在终于明白,一条政令从开始构思到具体实施到底要经历一些什么了,仲达,我一直都想知道的事情,我终于知道了。”
“你知道了什么?”
司马懿好奇的看着诸葛亮。
“我知道对魏国而言,最重要的到底是什么了。”
“当然是皇帝陛下。”
司马懿觉得诸葛亮有点搞笑:“对魏国来说,最重要的当然是皇帝陛下,没有当今陛下,就能有如今的魏国吗?孔明,你在想些什么?”
诸葛亮连连摇头。
“仲达,你信不信,如果同样的问题由陛下向你询问,你给出这样的回答,陛下一定会摇头。”
“啊?”
司马懿一脸意外:“我还真不信,国不可一日无君,这难道不能说明陛下才是最重要的吗?我等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陛下。”
“不是的,仲达,陛下一定不会这样认为,陛下一定会告诉你,最重要的,是黎庶百姓。”
诸葛亮把手指向了正在筑路工地上辛勤劳作的被征发来工作的民夫们。
“他们?”
司马懿皱了皱眉头,迟疑了一下,开口道:“孔明,我承认他们很重要,但是他们不会比皇帝陛下更重要的,没有当今陛下,魏国政局当下就要混乱起来。
稳定,才是最重要的,稳定,才有我们的好日子过,稳定,黎庶百姓才能安心生产,才有饭吃,而这一切,都是因为当今陛下雄才伟略,难道不是这样吗?”
没有皇帝陛下,这帮泥腿子能有饭吃?
司马懿对此不以为然。
“可是陛下所做的一切,难道不都是靠着这些黎庶百姓才能办成的吗?”
诸葛亮指了指那条正在修筑的路:“陛下一人,可以筑路吗?算上我等官员,可以筑路吗?没有路,我等的行走会如此快捷便利?
军队行军又会如何艰难?粮食转运又会如何艰难?我们能吃饭,能穿衣,难道是因为我们自己种植了粮食,织造了衣物吗?”
司马懿眨了眨眼睛,一时半会儿居然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但是他还是觉得这样是不对的。
于是他伸手探了探诸葛亮的额头。
“不热啊,怎么说出这种话。”
“我没生病。”
诸葛亮连连摇头:“仲达,我来这里,是为了明白今后我回到洛阳以后到底该做些什么,该怎么做,为了谁而做。”
“你现在得到答案了?”
司马懿看着诸葛亮,伸手指向了筑路的民夫们:“这就是你的答案?”
“对,他们就是我的答案。”
诸葛亮的脸上露出了笑容:“他们生活的安稳,国家就会安稳,他们生活的富足,国家就会富足,如果他们不能过上稳定的生活,国家就永远也不会稳定,我们在洛阳所做的一切,都该是为了他们!”
司马懿觉得诸葛亮的想法有点问题。
他觉得诸葛亮是不是受到了什么刺激,所以脑袋里忽然多出了这种略微荒谬的想法。
他不否认诸葛亮说的有一些内容是对的。
因为黎庶百姓可以生产,没有黎庶百姓生产物质,国家就没有东西可以用,他也就没有东西可以用。
他清楚这一点,所以治理广至县的时候也相当精准的切入了黎庶百姓的真实需求,当地百姓也比较拥护他。
但是黎庶百姓的重要性怎么能排在皇帝前面呢?
如此浅显易懂的问题,诸葛亮也能弄错?
还说拿这个问题去询问皇帝?
按照当今陛下的行事作风,不一刀砍了你都算仁慈的。
魏国不是侯国,不是王国,而是帝国啊我的小老弟。
帝国帝国,有帝才有国!
你怎么能把黎庶百姓看的比皇帝还要重要呢?
虽然不认同,但是司马懿没有说出来。
他觉得他把诸葛亮当做朋友,不该在这种事情上和诸葛亮闹矛盾,而且眼下这也不是最重要的。
他离开洛阳的原因比较复杂。
但是最重要的还是想着在眼下这个混乱的局面当中急流勇退,暂且离开风暴中心的洛阳,暂且离开这个政治力量打散重组的洛阳。
他和诸葛亮不一样,他只是一只小虾米,没有能力从中获取什么利益,稍有不慎,就要被卷入漩涡之中碾死。
他是眼下司马家族的唯一希望,他可不能拿自己的性命还有政治前途去赌博。
他家八个兄弟,除了大哥以外,还有六个弟弟的政治前途要靠自己争取呢。
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和诸葛亮一起离开洛阳,躲避政治漩涡,顺便积累从政经验,加深和诸葛亮的友谊的同时,也能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
司马懿办事,可从来都不会全凭感情驱动。
诸葛亮的关系网络实在是太好了,运气也太好了,好到了让司马懿甚至有些嫉妒的地步。
只是和他一样呆在内阁里,哥哥忽然就变成了民政部右侍郎,而且忽然就和新任礼部尚书张昭成为了同州人士。
诸葛瑾既然被提拔了,诸葛亮没有不受到青睐的理由。
虽然有点嫉妒,但是司马懿意识到,自己只要能和诸葛亮维持关系,那么他就能通过诸葛亮到诸葛瑾的这条线连通张昭的关系网络。
多么完美的关系网络?
他苦求而不得的关系玩过,诸葛亮只是躺着就得到了,然后居然还要为了某种难以想象的理由而离开洛阳。
为了什么更加重要之类的无聊的问题而离开洛阳。
这是关系者的余裕啊。
自己若是不能成为这个关系者,离开洛阳的选择实际上也就毫无意义了。
身在凉州敦煌郡,心却在洛阳,司马懿已经开始为自己谋划未来了。
凉州的这一任县长只是他的跳板而已,而他唯一不曾料到的事情就是诸葛亮居然有了如此的感悟。
诸葛亮是一个如此感情用事的人吗?
亦或是……
他很天真。
他没有经受过现实的暴打。
司马懿觉得这样不好,这样搞,以后肯定是要出问题的。
某种意义上来说,司马懿说的也没有错,他的直觉还是挺准的。
但是他的直觉不是完全的准,而是稍微有那么一丢丢偏移。
因为出问题的不是诸葛亮,而是问题主动找上了诸葛亮。
诸葛亮并非不曾接受过现实的暴打,他在荆州受到群体冷暴力的时候,司马懿还在家里种田。
诸葛亮体会过人性之恶,只是不曾体会到肚子之饿罢了。
诸葛亮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他不会允许自己出问题,要是自己出了问题,最不能原谅他的就是他自己。
所以诸葛亮不会出问题,要是有问题,只能说问题找上了诸葛亮。
一个大问题找上了诸葛亮,或者说,是不小心撞上了诸葛亮。
司马懿知道这件事情的时候,是两人第二次在休沐日小聚,诸葛亮来到了司马懿的县衙里喝酒的时候。
“盐水拌饭?”
司马懿愣了一下:“有这种事情?”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