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82、非物质文化遗产
0182、非物质文化遗产
小王波长大了,长成了一个堂堂正正的帅小伙。比起那时候上初中,都是坐在前面第一排的小小子,有时甚至被女生欺负。谁也没有想到,现在的小王波还是长开了。个子比仰亚还高半个头呢。戴着眼镜,文文弱弱的一介书生气。
原来,那年,小王波上初中时因为跟仰亚老师学吹芦笙。后来,他的爸爸妈妈怕他学吹芦笙而影响成绩,所以,一个学期以后,就给王波转了学,去了另一个学校。
一开始,小王波也有些不习惯,后来,时间长了,也就有了新的同学,慢慢地忘记了这边的老师和同学。在这个学校,留给小王波印象最深的就算是仰亚老师了。
在学校,也许能回来看老师的,并不是班上学习最好的那几位学生,反而还是一些平常跳得凶、老师管得最多的那些。而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能记得最深的,也不就是教得最好的老师,反而是那些经常和学生打打闹闹在一起的老师。
那时,仰亚的课,无所谓好坏,因为一个音乐老师,也没法跟其他的语文、数学老师比。可是,他的课确实是学生们最喜欢的。想想那半大不小的男孩,哪个在学校不是最喜欢体育课和能够在外面崩崩跳跳的其他课。而仰亚的课,好多就是在室外上的。所以,留给学生的印象也是最深的。更何况,当时的小王波本就喜欢着仰亚老师的芦笙及芦笙舞。只是父母的一厢情愿怕影响他的学习,才转到了其他的学校。
这也是好事,也许‘过来人’的父母想的是对的,如果小王波没有转学,那他是不是也能考取学校。
人生没有如果,这事也没有可对比性。
后来,小王波读了高中,又考了大学。
一年前,他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了县里的电视台,当上了一名记者。负责全县的新闻报道工作。同时对于县里面的一些民族文化也有一定的了解和兴趣。
由于小王波刚参加工作不久,所以,电视台里好多的新闻都是他亲自跟踪到第一线去采访、记录和编写。
这一次,县里面来了几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定研究的国外专家。这也是县里面的要求,他们将对县里面一些民族文化进行考察和调研,对于一些逐渐被人们忘记和正在走向失落的民族文化,作好调查,再根据具体情况作进一步的保护。
芦笙和芦笙舞,本就是本地区的一种民族文化的体现。在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有它辉煌的过去。可是,几经沉浮,这几年,随着一些新型的娱乐方式和从外面流进来的外来文化,早就已经把芦笙及芦笙舞冲击得可有可无了。
所以,县里面也在为此事努力着。想着用各种方法来保护芦笙及芦笙舞这种民族文化。这样,就引来了一些国外专家们的调查和考证。所以,也才有这几个‘外国游客’自己来到了仰亚家。
县里面本来也安排着有人跟着专家一起。可是,专家们觉得他们以游客的身份自己去考察,才能得到最真实的第一手资料,所以,就单独行动了。
不过,县里也不能就这样放着几个外国专家盲目地去考察调研。同时,这个事情,县里面也需要有相关的调查报告及相关的第一手资料。同时,对于专家们的调研也要作跟踪报道。
这次,县电视台派遣来的跟踪报道记者就是小王波。小王波突然在这个小山村里遇上自己十几年前的仰亚老师。能见到自己的老师,当然是最高兴的事。
以前,作为一个初中生小男孩,也没有那么多的想法去知道某个老师的家在哪里。一直到现在,他也不知道仰亚老师就住在这个小山村。
这次也真的是一种巧合。
今天,小王波一眼就看出来前面这个中年男人,就是自己初中时的仰亚老师,只是他的背已经稍有弯曲了,头上也凭添了些许白发。可是,那特有的老师的眼神,他一眼就能认得出来。
仰亚却是愣了半天,要不是小王波自己告诉仰亚他的名字,仰亚还真的想不起来,面前这个比自己高了半头的戴眼镜的帅小伙和十几年前那个班上弱小的小王波联系起来。
这女大十八变,男孩也是要‘变’的。小王波从一个小男孩变成一个帅小伙,十几年,也不能怪仰亚认不出来。
仰亚伸过手来,也把王波紧紧地抱在自己的怀里,好久好久才松开手来。仰亚用手扶着小王波的肩膀,用眼睛一直从上面看到下面,又从下面看到上面,那依稀的记忆里,那灵动的眼睛,那可爱的脸,虽然比那时成长、成熟了许多,但是在仰亚的眼里,仍然跟那时一样,这,还是他可爱的学生。
“哎呀,你看,当时小小的王波,现在都长这么高了啊。都大学毕业了,都有自己的工作了啊。哎呀,要不是你说,我还真的没把你认出来。长大了,长高了;长高了,长大了。”仰亚一直还在不停地念叨着。
见过了老师,小王波才把自己情况告诉了仰亚,也把他们这次到村里来和昨天到村里来的‘国外游客’的身份告诉了仰亚。仰亚赶紧把大家一起请进了家里。
几个国外专家,看到县里面来人了,还觉得打扰了他们了。不过,看到小王波和仰亚那份亲热劲,能在这里遇上自己十几年没见的老师,他们也为仰亚和小王波高兴。
坐下来以后,几个县里的领导,也听取了几个专家的调研采访情况。几个专家对这里的采访和调研非常满意。他们都说,他们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里确实是一个充满民族特色的地方,不光有自然风光,还有纯朴的民风民俗,有古老的木楼建筑,还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
他们还说,这次最大的收获就是找到了小王波的老师仰亚,一个能把当地的芦笙吹得那么好、芦笙舞跳得那么好的‘专业’人才。这是他们这次调研最大的收获。
在他们知道仰亚曾经在人民公社宣传队干过,又曾经代表着这种民族文化出国演出过,还曾经成为一个学校的老师。他们深深地佩服仰亚。同时也很感谢仰亚能够努力地把这种民族文化坚持传承到现在。
通过这次调研,专家们也觉得这里就应该是这种民族文化的最集中点,也是这种民族文化的发源地。他们建议,县里面应该就这个村寨以及附近一村寨一起,成立芦笙及芦笙舞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并作出相应的保护和发扬。
‘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又是仰亚第一次听到的一个新名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到底是什么。仰亚可是真的搞不懂。不过,他听说是保护和传承本地芦笙及芦笙舞的,没问清楚是怎么回事就满心地兴奋了起来。
“那这个文化遗产要怎么搞?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只要你们说了,我们一定去搞好。”
“啊啊啊,仰亚老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今天说搞明天就能够搞成的,他还需要大量的调查研究,需要详细的资料,然后再向国家各级相关部门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才能真正起到保护和传承这项遗产的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
芦笙及芦笙舞,就是本地区本民族表演艺术及民族音乐的一种表现形式。特别是在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地区,各种音乐、舞蹈等的表现形式的表演内容就是本民族文化的标志,也是本民族文化的一种特殊记录。我们可以从各种音乐、舞蹈中去发现民族文化以及民族历史。
这些太大的道理、太过于书面的语言,仰亚不是太懂。可是,他听懂了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而让芦笙和芦笙舞继续保持下去,这就是他最高兴的事。
“那,这个,我们能做些什么?我们又能帮上些什么忙?”
仰亚急切地就问了起来。
“现在,你们也没必要做什么,一段时间内,我们可以还要进行多方面的调查研究,不仅仅是在你们这个村子里,还有附近的其他村子里,我们都是要去的。我们要把我们调查得来的第一手资料,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报告,再报到上面去,由上面的各级专家再进行评估,最后才能定得下来,看看是否适合申报,适合审批为各地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东西,本就是这一代地区所特有的,现在,你们要做的,就是尽最大的努力把它表现出来,让更多的人看到,也让各级专家们看到,同时也为我们的申报提供必要的各种图文资料。”
“这个没事,前几年,我们这一带,好些村子里都还成立有芦笙队的,只是这几年,喜欢听芦笙的人少了,大家才没有经常吹经常跳而已。现在,只要说是对芦笙及芦笙舞的传承有好处的话,对于我们这种民族文化能够让我们的子孙后代都记得,都愿意去接受的话。我们一定尽最大的努力,把芦笙重新吹起来,把芦笙舞跳起来。”
仰亚越说越高兴,也越说心里越兴奋。
“不过,仰亚老师,这个可与你们平常跳的不同,有些时候,可能还要在你们原来所了解所掌握的芦笙及芦笙舞上再作进一步的提升和改进,要把这种民族文化最精华的部分展现出来。把最高质量的东西展现出来。
“比如芦笙,除了你们平常经常吹的六管芦笙外,其他的低音芦笙、高排芦笙、多管芦笙等,也要很好地表现出来。而芦笙舞也是一样,除了你们平常跳的各种简单的芦笙舞,各种芦笙唱堂舞等,还有更高级的东西,才能更好地表现这种民族文化的深厚,以及它的价值。”
是的,前一面时间,仰亚他们吹的芦笙和跳的芦笙舞,主要在表现在各种农村的喜庆场合,所以,真正的艺术含量不是很高。因为技术高了,老百姓们也听不懂看不懂。如果要说,质量稍微高一点的话,那还得说是仰亚在宣传队里面的时候。
至于芦笙的质量,仰亚也知道,现在,他们除了有几把高排芦笙,几把低音芦笙,大部分都是普通的六管芦笙。质量和艺术表现方式,确实达不到更高的要求,也没有地方特点。
说到这些,仰亚突然从身边站了起来,走进自己家里。不一会儿,他从家里取出一个非常漂亮但却又有几分陈旧的盒子来。
他走过来,蹲在大家中间,慢慢地打开了那个长形的旧盒子。里面是一管漆黑发亮的高档多管芦笙。
“这是我爷爷的一个战友留给他的,也可以说是为他保管吧,可是,后来,那战友在朝鲜战场上牺牲了。所以,这把芦笙也就找不到他的主人了。从爷爷开始,就一直把它保存着,我一直吹了那么多年的芦笙,可是,从来都没敢把这把芦笙拿出来吹过。不是我怕什么,而是怕对不起那位爷爷,我想如果有一天能够找到他或者他的家人,也许在他的允许下,我会好好地为那位爷爷吹上一曲。”
大家从仰亚的手中接过这把芦笙,这是一把二十四管芦笙,相对来说也算是高的了。仰亚都说,他这一辈子,也就吹过两三次二十四管芦笙,那还是在宣传队的时候。后来,宣传队里的老芦笙坏了,就再也没有了二十四管芦笙,也就没有再吹过。
这把二十四管芦笙,虽然看上去有些年头了,可是,它的做功,它的质量,它的气势,跟另外的其它的芦笙比起来,其它的就逊色得多了。不用吹,只是用手在芦笙上轻轻一弹,就从笙管里发出一种带金属的声音来。
大家一个个都看得啧啧称赞。
“仰亚老师,现在还有人会做这样的芦笙吗?”有人问仰亚。
“哎呀,这个我还真的不知道,我们一般的芦笙,平常都是到县里一条老街上有一个老制作人,他才能做好芦笙,我们也没问过他,他是不是会做这种高级芦笙。”
最后,小王波走了过来,拿起这管芦笙,抚摸了好一阵,然后对仰亚说:
“老师,最近,我在采访中,听说有一种三十六管的芦笙,你见过吗?吹过吗?”
“三十六管芦笙?我也听说过,可是,我也从来没见过,更是没吹过。”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q9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q999.cc
小王波长大了,长成了一个堂堂正正的帅小伙。比起那时候上初中,都是坐在前面第一排的小小子,有时甚至被女生欺负。谁也没有想到,现在的小王波还是长开了。个子比仰亚还高半个头呢。戴着眼镜,文文弱弱的一介书生气。
原来,那年,小王波上初中时因为跟仰亚老师学吹芦笙。后来,他的爸爸妈妈怕他学吹芦笙而影响成绩,所以,一个学期以后,就给王波转了学,去了另一个学校。
一开始,小王波也有些不习惯,后来,时间长了,也就有了新的同学,慢慢地忘记了这边的老师和同学。在这个学校,留给小王波印象最深的就算是仰亚老师了。
在学校,也许能回来看老师的,并不是班上学习最好的那几位学生,反而还是一些平常跳得凶、老师管得最多的那些。而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能记得最深的,也不就是教得最好的老师,反而是那些经常和学生打打闹闹在一起的老师。
那时,仰亚的课,无所谓好坏,因为一个音乐老师,也没法跟其他的语文、数学老师比。可是,他的课确实是学生们最喜欢的。想想那半大不小的男孩,哪个在学校不是最喜欢体育课和能够在外面崩崩跳跳的其他课。而仰亚的课,好多就是在室外上的。所以,留给学生的印象也是最深的。更何况,当时的小王波本就喜欢着仰亚老师的芦笙及芦笙舞。只是父母的一厢情愿怕影响他的学习,才转到了其他的学校。
这也是好事,也许‘过来人’的父母想的是对的,如果小王波没有转学,那他是不是也能考取学校。
人生没有如果,这事也没有可对比性。
后来,小王波读了高中,又考了大学。
一年前,他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了县里的电视台,当上了一名记者。负责全县的新闻报道工作。同时对于县里面的一些民族文化也有一定的了解和兴趣。
由于小王波刚参加工作不久,所以,电视台里好多的新闻都是他亲自跟踪到第一线去采访、记录和编写。
这一次,县里面来了几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定研究的国外专家。这也是县里面的要求,他们将对县里面一些民族文化进行考察和调研,对于一些逐渐被人们忘记和正在走向失落的民族文化,作好调查,再根据具体情况作进一步的保护。
芦笙和芦笙舞,本就是本地区的一种民族文化的体现。在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有它辉煌的过去。可是,几经沉浮,这几年,随着一些新型的娱乐方式和从外面流进来的外来文化,早就已经把芦笙及芦笙舞冲击得可有可无了。
所以,县里面也在为此事努力着。想着用各种方法来保护芦笙及芦笙舞这种民族文化。这样,就引来了一些国外专家们的调查和考证。所以,也才有这几个‘外国游客’自己来到了仰亚家。
县里面本来也安排着有人跟着专家一起。可是,专家们觉得他们以游客的身份自己去考察,才能得到最真实的第一手资料,所以,就单独行动了。
不过,县里也不能就这样放着几个外国专家盲目地去考察调研。同时,这个事情,县里面也需要有相关的调查报告及相关的第一手资料。同时,对于专家们的调研也要作跟踪报道。
这次,县电视台派遣来的跟踪报道记者就是小王波。小王波突然在这个小山村里遇上自己十几年前的仰亚老师。能见到自己的老师,当然是最高兴的事。
以前,作为一个初中生小男孩,也没有那么多的想法去知道某个老师的家在哪里。一直到现在,他也不知道仰亚老师就住在这个小山村。
这次也真的是一种巧合。
今天,小王波一眼就看出来前面这个中年男人,就是自己初中时的仰亚老师,只是他的背已经稍有弯曲了,头上也凭添了些许白发。可是,那特有的老师的眼神,他一眼就能认得出来。
仰亚却是愣了半天,要不是小王波自己告诉仰亚他的名字,仰亚还真的想不起来,面前这个比自己高了半头的戴眼镜的帅小伙和十几年前那个班上弱小的小王波联系起来。
这女大十八变,男孩也是要‘变’的。小王波从一个小男孩变成一个帅小伙,十几年,也不能怪仰亚认不出来。
仰亚伸过手来,也把王波紧紧地抱在自己的怀里,好久好久才松开手来。仰亚用手扶着小王波的肩膀,用眼睛一直从上面看到下面,又从下面看到上面,那依稀的记忆里,那灵动的眼睛,那可爱的脸,虽然比那时成长、成熟了许多,但是在仰亚的眼里,仍然跟那时一样,这,还是他可爱的学生。
“哎呀,你看,当时小小的王波,现在都长这么高了啊。都大学毕业了,都有自己的工作了啊。哎呀,要不是你说,我还真的没把你认出来。长大了,长高了;长高了,长大了。”仰亚一直还在不停地念叨着。
见过了老师,小王波才把自己情况告诉了仰亚,也把他们这次到村里来和昨天到村里来的‘国外游客’的身份告诉了仰亚。仰亚赶紧把大家一起请进了家里。
几个国外专家,看到县里面来人了,还觉得打扰了他们了。不过,看到小王波和仰亚那份亲热劲,能在这里遇上自己十几年没见的老师,他们也为仰亚和小王波高兴。
坐下来以后,几个县里的领导,也听取了几个专家的调研采访情况。几个专家对这里的采访和调研非常满意。他们都说,他们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里确实是一个充满民族特色的地方,不光有自然风光,还有纯朴的民风民俗,有古老的木楼建筑,还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
他们还说,这次最大的收获就是找到了小王波的老师仰亚,一个能把当地的芦笙吹得那么好、芦笙舞跳得那么好的‘专业’人才。这是他们这次调研最大的收获。
在他们知道仰亚曾经在人民公社宣传队干过,又曾经代表着这种民族文化出国演出过,还曾经成为一个学校的老师。他们深深地佩服仰亚。同时也很感谢仰亚能够努力地把这种民族文化坚持传承到现在。
通过这次调研,专家们也觉得这里就应该是这种民族文化的最集中点,也是这种民族文化的发源地。他们建议,县里面应该就这个村寨以及附近一村寨一起,成立芦笙及芦笙舞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并作出相应的保护和发扬。
‘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又是仰亚第一次听到的一个新名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到底是什么。仰亚可是真的搞不懂。不过,他听说是保护和传承本地芦笙及芦笙舞的,没问清楚是怎么回事就满心地兴奋了起来。
“那这个文化遗产要怎么搞?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只要你们说了,我们一定去搞好。”
“啊啊啊,仰亚老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今天说搞明天就能够搞成的,他还需要大量的调查研究,需要详细的资料,然后再向国家各级相关部门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才能真正起到保护和传承这项遗产的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方面: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
芦笙及芦笙舞,就是本地区本民族表演艺术及民族音乐的一种表现形式。特别是在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地区,各种音乐、舞蹈等的表现形式的表演内容就是本民族文化的标志,也是本民族文化的一种特殊记录。我们可以从各种音乐、舞蹈中去发现民族文化以及民族历史。
这些太大的道理、太过于书面的语言,仰亚不是太懂。可是,他听懂了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而让芦笙和芦笙舞继续保持下去,这就是他最高兴的事。
“那,这个,我们能做些什么?我们又能帮上些什么忙?”
仰亚急切地就问了起来。
“现在,你们也没必要做什么,一段时间内,我们可以还要进行多方面的调查研究,不仅仅是在你们这个村子里,还有附近的其他村子里,我们都是要去的。我们要把我们调查得来的第一手资料,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报告,再报到上面去,由上面的各级专家再进行评估,最后才能定得下来,看看是否适合申报,适合审批为各地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东西,本就是这一代地区所特有的,现在,你们要做的,就是尽最大的努力把它表现出来,让更多的人看到,也让各级专家们看到,同时也为我们的申报提供必要的各种图文资料。”
“这个没事,前几年,我们这一带,好些村子里都还成立有芦笙队的,只是这几年,喜欢听芦笙的人少了,大家才没有经常吹经常跳而已。现在,只要说是对芦笙及芦笙舞的传承有好处的话,对于我们这种民族文化能够让我们的子孙后代都记得,都愿意去接受的话。我们一定尽最大的努力,把芦笙重新吹起来,把芦笙舞跳起来。”
仰亚越说越高兴,也越说心里越兴奋。
“不过,仰亚老师,这个可与你们平常跳的不同,有些时候,可能还要在你们原来所了解所掌握的芦笙及芦笙舞上再作进一步的提升和改进,要把这种民族文化最精华的部分展现出来。把最高质量的东西展现出来。
“比如芦笙,除了你们平常经常吹的六管芦笙外,其他的低音芦笙、高排芦笙、多管芦笙等,也要很好地表现出来。而芦笙舞也是一样,除了你们平常跳的各种简单的芦笙舞,各种芦笙唱堂舞等,还有更高级的东西,才能更好地表现这种民族文化的深厚,以及它的价值。”
是的,前一面时间,仰亚他们吹的芦笙和跳的芦笙舞,主要在表现在各种农村的喜庆场合,所以,真正的艺术含量不是很高。因为技术高了,老百姓们也听不懂看不懂。如果要说,质量稍微高一点的话,那还得说是仰亚在宣传队里面的时候。
至于芦笙的质量,仰亚也知道,现在,他们除了有几把高排芦笙,几把低音芦笙,大部分都是普通的六管芦笙。质量和艺术表现方式,确实达不到更高的要求,也没有地方特点。
说到这些,仰亚突然从身边站了起来,走进自己家里。不一会儿,他从家里取出一个非常漂亮但却又有几分陈旧的盒子来。
他走过来,蹲在大家中间,慢慢地打开了那个长形的旧盒子。里面是一管漆黑发亮的高档多管芦笙。
“这是我爷爷的一个战友留给他的,也可以说是为他保管吧,可是,后来,那战友在朝鲜战场上牺牲了。所以,这把芦笙也就找不到他的主人了。从爷爷开始,就一直把它保存着,我一直吹了那么多年的芦笙,可是,从来都没敢把这把芦笙拿出来吹过。不是我怕什么,而是怕对不起那位爷爷,我想如果有一天能够找到他或者他的家人,也许在他的允许下,我会好好地为那位爷爷吹上一曲。”
大家从仰亚的手中接过这把芦笙,这是一把二十四管芦笙,相对来说也算是高的了。仰亚都说,他这一辈子,也就吹过两三次二十四管芦笙,那还是在宣传队的时候。后来,宣传队里的老芦笙坏了,就再也没有了二十四管芦笙,也就没有再吹过。
这把二十四管芦笙,虽然看上去有些年头了,可是,它的做功,它的质量,它的气势,跟另外的其它的芦笙比起来,其它的就逊色得多了。不用吹,只是用手在芦笙上轻轻一弹,就从笙管里发出一种带金属的声音来。
大家一个个都看得啧啧称赞。
“仰亚老师,现在还有人会做这样的芦笙吗?”有人问仰亚。
“哎呀,这个我还真的不知道,我们一般的芦笙,平常都是到县里一条老街上有一个老制作人,他才能做好芦笙,我们也没问过他,他是不是会做这种高级芦笙。”
最后,小王波走了过来,拿起这管芦笙,抚摸了好一阵,然后对仰亚说:
“老师,最近,我在采访中,听说有一种三十六管的芦笙,你见过吗?吹过吗?”
“三十六管芦笙?我也听说过,可是,我也从来没见过,更是没吹过。”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q9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q9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