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李陶陶穿越记 > 第七十八章 种棉花

第七十八章 种棉花

小说:李陶陶穿越记作者:一蓑烟雨任字数:3033更新时间 : 2020-01-18 10:36:11
  另一张告示就更奇怪了,是招收奇能异士的,而且长期有效,随时欢迎身怀绝技的人前来投效。天下各行各业的工匠,不只是镇北国公所辖的这三藩,而是针对这天下所有的人,只要你有才能,有想法,都可以进商部一试。只要能进来,就有高薪可拿。而且科技司会为你提供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供你试验供你研究。

  无论是在农业生产工具上,还是在战争武器上,还是在交通工具上,还是在生活设施上,只要你能改进或者是发明创造出成果,都会有巨额奖励,官职,钱财,美婢,任你选择。即使是奴仆,也有同等的机会,一经查实你的确有才能,便可脱去奴籍,成为良家子。

  这则告示的最后,还特别招收有制作火药经验的人,一经录用,薪酬更是高得离谱,令人咂舌。而且研究成果如果能达到商部的要求,那更是有求必应,条件随便开。

  一时间,后面这则告示立刻名动天下,举世瞩目。人们热切议论,口口相传,不多久就传出这三藩,搞得世人皆知了。能够达到上述条件的,有本事的人,无不蠢蠢欲动。

  因棉花的种植季节在春夏之交,现在才二月初,今年开始种应该还来得及。李陶陶从工部借了两个懂农事的官吏,由唐衡亲自带着,去了南方购买种子。因唐衡经常停靠南方港口,各地的情况比较熟悉,他去最合适。好在他的工作还有韩五可以替代,倒不至于误了海事司的事。出发前李陶陶再三叮嘱,不要怕花钱,一定要买最好最优质的种子。

  这两天商部招收的一些人,全部去了下属的农业司。李陶陶请了工部屯田司的官员们,为他们讲解最基本的农业知识,以及适合棉花种植的土地的特征。关于棉花这种比较新生的事物,李陶陶一直担心找不到懂行的人,所以还特意叮嘱唐衡,如果有可能,就高薪请一些懂棉花种植的老农回来。

  好在工部屯田司人才济济,还真有懂棉花种植的。那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陈靖,老家邕州,也就是李陶陶前世里广西那一块,果然是最早种植棉花的地区。

  让李陶陶发愁的是,大多数农民都没有听说过棉花,不清楚它的经济价值,现在叫他们大量种植,会不会遭到抵抗,从而影响棉花的收成?而且还耽误了耕种粮食?邵峰听罢大笑,说这有什么难的,叫当地官府协助,强制命令种植就是。

  李陶陶这才醒悟过来,是呀,这是在古代,封建社会,老百姓是没有人权的,官府说什么就是什么。惭愧,她总是忘记这一点,思维和观点老是停留在前世。

  这段时间,李陶陶和陈靖接触得最多,也懂了不少种棉花的知识。原来种植棉花并不需要良田,盐碱地和沙质壤土最好,难怪前世产棉的主要地区在新疆和两河中下游呢。黄河和长江奔腾不息,带动大量沙土,最后冲击到中下游,日积月累,就形成了不少平原,这些平原当然是沙土结构,最适合棉花种植。

  李陶陶直到现在才完全明白,不禁一阵汗颜,她这个半吊子,差点误事。但同时也松了一口气,既然不需要占用良田,她就不用再纠结到底是种棉花还是种粮食了。这个时代粮食产量低,现有的田地产出本来就不够吃。她原计划用良田种棉花,粮食的产出就更不够了,她已想好,叫唐衡在沿海的产粮大国买些回来,填补这个缺口。现在好了,良田继续种粮,要种棉花就自己开荒,互不影响。还扩大了耕地面积,把荒凉的土地也利用了起来。真是一箭双雕啊。

  不过粮食产量这么低,肯定大大影响徐州的发展。虽然可以别处购粮,但始终是软肋和隐患,还是要自力更生的好。这个时代又没有袁隆平,她又有什么办法呢?一是改良种子,二是改良土地,大方向她还是知道的。具体的改良方法,她也记得那么一点半点。那就发动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吧,天下之大,总有那么一个两个、喜欢钻研种子和土地的人吧?只要有才华,不管什么身份,一律提拔。

  说干就干,她立刻叫刘之洲按这个内容贴出告示,重金礼聘这方面的人才。又亲自来到工部,跟邵峰好好交谈了一番。再三强调提高粮食产量的重要性和可行性。直到邵峰答应,在屯田司另设立一个部门,专门研究良种的培育之后,她才心满意足地离开。

  望着她远去的背影,邵峰陷入沉思,这位新夫人,怎么就这么不像一个女子呢?她超前的思想,前瞻的眼光,怎么看都是一位有大抱负的柱石之士吧?!

  李陶陶很高兴,既然是开荒,不用占用良田,她的棉花推广工作应该能轻松不少吧?但是又出现了新的问题,这么多土地,必定需要大量的劳动力。目前这三个藩镇纵使能勉强抽调出一些人手,但还是远远不够啊。更何况,她需要的,不光是种地的人,采摘,纺纱,织布,印染,运输,销售,哪一样都需要大量的人手啊!只有人口,才是发展的基础。

  这两年战火四起,各个藩镇打来打去,老百姓流离失所,四处逃难,傅嘉昱辖下各地,流民大增。昨天还听说,不知是哪里来的几千流民想进入徐州城,徐州的官员怕引起瘟疫和动荡,没敢给他们进城。

  那么,她可不可以为这些流民做点什么呢?她需要人,他们又无家可归,她可以安置他们,给他们工作,他们则可以有个固定的居所,不至于饿死。这样不是互惠互利吗?前世,那么一个积贫积弱的大国,就是因为依靠了人口红利,才导致了最终的崛起。因此,只有人口,才是富裕繁荣的基础。这么说来,只要用得好,这些流民不仅不是麻烦,还是个宝了?

  她找到傅嘉昱,把自己的这些想法说给他听,他点点头,深以为然。其实她无论想做什么,他都是支持的。范先生也在旁边,听了她想用流民来种棉花的计划,非常赞赏,“夫人真是深谋远虑,这样不仅解决了我们缺人的问题,还可以收买民心。让全天下人都知道镇北国公体恤爱民,贤德忠义,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也。”

  李陶陶暗呼惭愧,她可没想到那么多。这些做谋士的,动不动就把一个阳光向善的举动,解释成了阴谋诡计,这也算是职业病吧。

  她随口称赞,“范先生不愧是国公爷的首席谋士,深谙舆论导向的重要性。我们不光在军事上要强大强壮,在民心民意这方面,也要多做宣传。我们不能光做好事不留名吧?应该要把我们徐州的繁荣稳定传唱天下,这样,全天下的老百姓羡慕之余,都会心向我们,很多事情往往就事半功倍了。”

  范先生心念一动,夫人这番话提醒了他。他是否要组织人手,主动、长期的去宣传镇北国公的各种安民政策,以及徐州的富强安稳呢?这样,不是更能收获民心?

  傅嘉昱随即便通知了户部,开始接纳流民,登记造册。并发出告示,武宁军、兖海、淮南三藩,欢迎大量的流民前来安居乐业。这里有饭吃,有屋住,还有工作。一时间,全国各地的穷苦人家皆携家带口,纷纷涌入这三藩。

  李陶陶早就请了工部屯田司的专业人士,去三藩所有的州县考察丈量,规划出适合种棉花的地方。工部的同仁们,也越来越喜欢商部的这位夫人了,她待人恭敬客气不说,关键是财大气粗啊。哪个被她点了差的都是欢欢喜喜,首先,工部的一份薪水是跑不了的,那位夫人还会额外的多发几份高额补助。特别是出远差的,那银子丰厚得更是让人眼红,大家恨不得能调到商部去,再也不回来了。

  这位夫人身上还有一种特别的气质,亲民。她不像某些贵夫人,亲民是假装出来的,骨子里还是看不起人。她似乎真的觉得众生平等,无论高低贵贱,每个人都是值得尊重的。她总是礼貌谦和,平易近人,让人如沐春风,心生感激。

  既然镇北国公下了令,各地州县当然要积极配合。公文里说这些流民是来种棉花的,各州各县就组织人力物力,在专家勘察过的适合种棉花的区域附近,大量搭建房舍安置他们。衣物,钱粮也尽可能地提供。不过每家每户都要打欠条,因为这些只是暂时借给他们的,秋后丰收,是要从总账里扣除的。虽然如此,流民们还是心存感激,喜出望外。能有个安身立命之所,在这乱世,已是天堂。

  李陶陶之所以这么做,就是不想养成他们不劳而获的懒惰思想。有点压力,才有动力。人只要有了忧患意识,才能触发自己的潜能,干劲才会更大。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