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二 摘星(四)
小皇帝是个好孩子,好学生。
太皇太后常常交待小皇帝背许多上朝时、庆典时、祭祀时他需要说的话,那些话又长又佶屈聱牙,可小皇帝一字一句的,从来没有出过差错。
萧溪就觉得,小皇帝大概不会成为先帝那样的皇帝。
如果先帝只是一个普通人,倒也无可厚非,可先帝毕竟是皇帝。
对文武百官来说,是对他离经叛道的一生无话可说,最后为他定了“神”这个意为“无能名”的谥号;对百姓来说,神宗皇帝是青天不开眼。
治国策论、锦绣文章不及青词,朝廷命官尚且不知去哪里求他们的公道,又哪里还有心思给百姓主持公道?
总之,萧溪身为小皇帝的养母,唯一的心愿就是小皇帝不要长成先帝那样的皇帝。
从小皇帝的表现来看,萧溪觉得她的这心愿并不难实现。
然而,她并不知道先帝年少时的模样……
萧溪十五岁嫁给先帝的时候,他已经是超然世外、不问苍生问鬼神的模样。
她不知道,他也曾是乖巧的皇子、上进的学生,为了能得他的父亲和养母称赞,反反复复地把“天下大同”四个字练了无数遍。
他父亲的字写得极好,几可媲美前朝大家。而他的养母告诉他,“天下大同”是他父亲的心愿,父亲为他取名“桐”,可见对他的期许。
后来他长大了,才知道“天下大同”或许的确是父亲的心愿,可父亲对他并没有那么高的期许。
他父亲的字固然写得极好,但他父亲其实并不喜欢书法。
很长一段时间里,他甚至怀疑这世上就没有父亲喜欢、在意的人或物事。
当然也包括他。
他父亲甚至不希望他来到这世上,又谈何期待?
至于后来他能即位,不过是因为恰巧他有一位厉害的养母,父亲又恰巧子嗣单薄罢了。
生母智识受损,养母挟他上位,父亲心有所寄。
祖母对他倒依稀有几分真情,但那几分真情里,还夹杂着祖母对父亲的恨意、对权力的欲望。
每每思及,他都觉得索然无味。
他生在这样的人家,什么都有,身边的人都很紧张他,仿佛他掉了一根头发也是天大的事情,偏偏也是这些人,谁也不在意他心里的想法。
他想了很久,最后决定,他也不在意他们便是。
他不会再按他们的心意活着。
什么宗族礼法、仁义道德……
他一概不予理会……
他们又能奈他如何呢?
这是萧溪不知道的,先帝在十五岁那年想通的道理。
小皇帝年满十四后,从跨过年开始,宫里宫外的氛围就逐渐开始紧张起来了。
按理说,小皇帝年满十五岁后就该亲政了。
虽说是这个理,可谁也没有忘记先帝十五岁奉请太皇太后归政时,太皇太后的答复。
“皇嗣为重”……
小皇帝自然尚无皇嗣。
而太皇太后虽然上了年纪,但依然身康体健、神思清明。
群臣谁也不敢贸然提起“归政”这茬儿。
最后,还是蜀王率先上了道奏请为小皇帝选后的折子。
蜀王推举的人选是已致仕的首辅夏斯年行十一的嫡孙女。
夏斯年是武帝朝的进士,他的夫人是出身荣国公府蒋家的嫡小姐,他历经四朝,中直而不古板,明时势、知进退,是深受昭帝信赖的重臣,也极得太皇太后倚重。
夏十一小姐不仅出身清贵,且她在京都女学的一众女学生里也十分出众,年年岁考,四德六艺俱都出类拔萃。
总而言之,夏十一小姐方方面面都无可挑剔,是个十分合宜的皇后人选。
尤其,她不姓萧。
于是,蜀王上奏后,附议者颇多。
太皇太后没有理会这些折子,而是亲自督办起了另一件大事:制衮服、谒太庙。
寻常百姓每遇年节或是有大事发生,往往会郑重地开宗祠、祭先祖,天家亦然。
尽管天家谒庙素有成例,可内务府的这桩差事却办得十分不易。
天子谒庙有成例,可不同情景下的制式、细节又有不同。
皇帝十五束发是大事,皇帝选后也是大事,皇帝亲政更是大事……
太皇太后安排这次谒庙,为的是哪桩大事呢?
自接了这桩差事后,内务府总管太监王贵就没睡过一个囫囵觉,他一面督促着底下的人准备,一面四处走动,圆胖的脸瘦了一圈,就连头发也少了一半。
王贵求到萧溪跟前的时候,便是这么一副模样。
萧溪愣了一会儿才认出他来。待王贵愁眉苦脸地说了一番以后,萧溪心里不禁觉得有些好笑。
这就叫,此一时、彼一时啊……
在小皇帝即位一事中,越太妃功不可没,越太妃的娘家是商贾,所以太皇太后便投桃报李,让越太妃身边的王贵进了内务府,专司采办。
那个时候,太皇太后有了权力,小皇帝得了帝位,越太妃的娘家赚了银子,众人都各得其所、一派融融。
后来就不是了。
萧家原是北方世族,待萧老太傅致仕、去金陵开书院后,萧家嫡支也搬去了金陵,所以太皇太后重用的所谓“萧党”文臣,便多是北方、以及江浙的士子。
一改昭帝朝和此前,朝中“翰林多吉水,朝臣半江西”的局势。
所以这些年,蜀王有意笼络了一众巴蜀、两湖两广、江西的士子,培植起所谓“帝党”。
蜀王没有什么实权,他培植帝党只能用钱。
蜀王没有钱,越太妃的娘家有。
到了如今,便是王贵成了内务府主管太监,越太妃娘家的生意也越做越大,除了像丝绸这一类江南得天独厚、蜀地难以争锋的货物依旧是北沈呈送,内务府其他大部分的单子都是越太妃的娘家承接的。
王贵如此行事,北沈自然不忿,北沈呈送丝绸,宫里的绣娘也大多是苏杭选送的,兼之背后有太皇太后授意,所以尚衣局逐渐自成一派,王贵既管不了,也不知情。
萧溪琢磨着,王贵求到她跟前来,应该是想走尚衣局的路子。
毕竟,只消向尚衣局的姑姑们打听打听,衮服上、以及太皇太后的礼服上有哪些图样,大致就能推断出太皇太后的意思。
说来简单,可尚衣局的大姑姑是太皇太后的人,王贵是绝对打听不出什么的。
萧溪思来想去,最后亲自走了趟尚衣局。
自然不是因为王贵。
尚衣局的大姑姑对萧溪很敬重,亲自引她去看正在赶制的衮服。
萧溪见到那衮服后,心中一惊,脚下也趔趄了一下,那位大姑姑稳稳地扶住了她。
绣娘们在赶制的衮服精致华美,分明不是按照小皇帝的身量所裁!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
太皇太后常常交待小皇帝背许多上朝时、庆典时、祭祀时他需要说的话,那些话又长又佶屈聱牙,可小皇帝一字一句的,从来没有出过差错。
萧溪就觉得,小皇帝大概不会成为先帝那样的皇帝。
如果先帝只是一个普通人,倒也无可厚非,可先帝毕竟是皇帝。
对文武百官来说,是对他离经叛道的一生无话可说,最后为他定了“神”这个意为“无能名”的谥号;对百姓来说,神宗皇帝是青天不开眼。
治国策论、锦绣文章不及青词,朝廷命官尚且不知去哪里求他们的公道,又哪里还有心思给百姓主持公道?
总之,萧溪身为小皇帝的养母,唯一的心愿就是小皇帝不要长成先帝那样的皇帝。
从小皇帝的表现来看,萧溪觉得她的这心愿并不难实现。
然而,她并不知道先帝年少时的模样……
萧溪十五岁嫁给先帝的时候,他已经是超然世外、不问苍生问鬼神的模样。
她不知道,他也曾是乖巧的皇子、上进的学生,为了能得他的父亲和养母称赞,反反复复地把“天下大同”四个字练了无数遍。
他父亲的字写得极好,几可媲美前朝大家。而他的养母告诉他,“天下大同”是他父亲的心愿,父亲为他取名“桐”,可见对他的期许。
后来他长大了,才知道“天下大同”或许的确是父亲的心愿,可父亲对他并没有那么高的期许。
他父亲的字固然写得极好,但他父亲其实并不喜欢书法。
很长一段时间里,他甚至怀疑这世上就没有父亲喜欢、在意的人或物事。
当然也包括他。
他父亲甚至不希望他来到这世上,又谈何期待?
至于后来他能即位,不过是因为恰巧他有一位厉害的养母,父亲又恰巧子嗣单薄罢了。
生母智识受损,养母挟他上位,父亲心有所寄。
祖母对他倒依稀有几分真情,但那几分真情里,还夹杂着祖母对父亲的恨意、对权力的欲望。
每每思及,他都觉得索然无味。
他生在这样的人家,什么都有,身边的人都很紧张他,仿佛他掉了一根头发也是天大的事情,偏偏也是这些人,谁也不在意他心里的想法。
他想了很久,最后决定,他也不在意他们便是。
他不会再按他们的心意活着。
什么宗族礼法、仁义道德……
他一概不予理会……
他们又能奈他如何呢?
这是萧溪不知道的,先帝在十五岁那年想通的道理。
小皇帝年满十四后,从跨过年开始,宫里宫外的氛围就逐渐开始紧张起来了。
按理说,小皇帝年满十五岁后就该亲政了。
虽说是这个理,可谁也没有忘记先帝十五岁奉请太皇太后归政时,太皇太后的答复。
“皇嗣为重”……
小皇帝自然尚无皇嗣。
而太皇太后虽然上了年纪,但依然身康体健、神思清明。
群臣谁也不敢贸然提起“归政”这茬儿。
最后,还是蜀王率先上了道奏请为小皇帝选后的折子。
蜀王推举的人选是已致仕的首辅夏斯年行十一的嫡孙女。
夏斯年是武帝朝的进士,他的夫人是出身荣国公府蒋家的嫡小姐,他历经四朝,中直而不古板,明时势、知进退,是深受昭帝信赖的重臣,也极得太皇太后倚重。
夏十一小姐不仅出身清贵,且她在京都女学的一众女学生里也十分出众,年年岁考,四德六艺俱都出类拔萃。
总而言之,夏十一小姐方方面面都无可挑剔,是个十分合宜的皇后人选。
尤其,她不姓萧。
于是,蜀王上奏后,附议者颇多。
太皇太后没有理会这些折子,而是亲自督办起了另一件大事:制衮服、谒太庙。
寻常百姓每遇年节或是有大事发生,往往会郑重地开宗祠、祭先祖,天家亦然。
尽管天家谒庙素有成例,可内务府的这桩差事却办得十分不易。
天子谒庙有成例,可不同情景下的制式、细节又有不同。
皇帝十五束发是大事,皇帝选后也是大事,皇帝亲政更是大事……
太皇太后安排这次谒庙,为的是哪桩大事呢?
自接了这桩差事后,内务府总管太监王贵就没睡过一个囫囵觉,他一面督促着底下的人准备,一面四处走动,圆胖的脸瘦了一圈,就连头发也少了一半。
王贵求到萧溪跟前的时候,便是这么一副模样。
萧溪愣了一会儿才认出他来。待王贵愁眉苦脸地说了一番以后,萧溪心里不禁觉得有些好笑。
这就叫,此一时、彼一时啊……
在小皇帝即位一事中,越太妃功不可没,越太妃的娘家是商贾,所以太皇太后便投桃报李,让越太妃身边的王贵进了内务府,专司采办。
那个时候,太皇太后有了权力,小皇帝得了帝位,越太妃的娘家赚了银子,众人都各得其所、一派融融。
后来就不是了。
萧家原是北方世族,待萧老太傅致仕、去金陵开书院后,萧家嫡支也搬去了金陵,所以太皇太后重用的所谓“萧党”文臣,便多是北方、以及江浙的士子。
一改昭帝朝和此前,朝中“翰林多吉水,朝臣半江西”的局势。
所以这些年,蜀王有意笼络了一众巴蜀、两湖两广、江西的士子,培植起所谓“帝党”。
蜀王没有什么实权,他培植帝党只能用钱。
蜀王没有钱,越太妃的娘家有。
到了如今,便是王贵成了内务府主管太监,越太妃娘家的生意也越做越大,除了像丝绸这一类江南得天独厚、蜀地难以争锋的货物依旧是北沈呈送,内务府其他大部分的单子都是越太妃的娘家承接的。
王贵如此行事,北沈自然不忿,北沈呈送丝绸,宫里的绣娘也大多是苏杭选送的,兼之背后有太皇太后授意,所以尚衣局逐渐自成一派,王贵既管不了,也不知情。
萧溪琢磨着,王贵求到她跟前来,应该是想走尚衣局的路子。
毕竟,只消向尚衣局的姑姑们打听打听,衮服上、以及太皇太后的礼服上有哪些图样,大致就能推断出太皇太后的意思。
说来简单,可尚衣局的大姑姑是太皇太后的人,王贵是绝对打听不出什么的。
萧溪思来想去,最后亲自走了趟尚衣局。
自然不是因为王贵。
尚衣局的大姑姑对萧溪很敬重,亲自引她去看正在赶制的衮服。
萧溪见到那衮服后,心中一惊,脚下也趔趄了一下,那位大姑姑稳稳地扶住了她。
绣娘们在赶制的衮服精致华美,分明不是按照小皇帝的身量所裁!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