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会计天才
翻自着手中的账籍,现在牧场里牛马若干,羊若干,各有雌雄多少,三月已下多少只,一岁已下多少只,两岁已下多少只,都清清楚楚,分门别类。牛马甚至连十岁以上,二十岁以上都分了出来。
杜中宵看了两遍,把账籍放下,对站在面前的陈勤道:“你管牧场几个月,竟然能把牲畜数量列得如此清楚。单这份做账的本事,就说明我没有看错人。”
陈勤挠了挠头:“不瞒官人,牧场里有多少牲畜,小的心里跟明镜似的,问必然答上来。但若说到做账,小的委实不会,就连官印的账簿,也向来是找人填写,小的如何分得清?这次的账籍,是托了小的一个相识罗景制的。”
“哦,想不到此人还有这种本事,前几日倒是小看了他。”杜中宵拍着账籍,沉吟一会。“你去把他唤来,我有事问他。能把账籍制作得如此清楚,犹胜过衙门老吏。”
陈勤面上一喜,叉手应诺,转身离去。
宋朝三司对全国财政的管控达到了史无前例的地步,用这个年代人的夸张说法,就是一文之入一文之出必由三司。所使用的手段,便是浩如烟海的账籍。这个年代的数学并不发达,算盘也没推广,不管是制作还是统计如此数量的账,都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对于县里来说,财政权在州,几乎所有的收入和支出都要计账。要做到这一点,只能使用格式化的印好的钱,让地方向上面填数字即可。牧场那里统计牲畜数量也是一样,有专门记账的纸。与此对应,除了各种牲畜总量,还有一个加总,即一头牛相当于几头羊之后换算出来的总数。罗景制出来的却不同,分门别类,各种各样,都清清楚楚。
要发展经济,首先要统计清楚现有的经济状况,过一段时间之后才能明白各项政策的效果。不然做的事情再多,最终也是云里雾里,既不能了解经济细节,也不能宏观掌控。
杜中宵一直想把永城的经济统计做起来,惟有如此,自己的一切改革才能井井有条。这一个系统一旦建立起来,对自己以后为官有无穷好处。可惜一直没有合适的人才,自己的精力有限,拖到现在。
拉着罗景出了酒楼,陈勤道:“我说什么来着?只要你有本事,知县相公必然重用!我让你替我把牧场牲畜统计一番,相公一眼便就看出你不凡,要我带你去见。”
罗景连连摇头:“你焉知知县是与你一样想法?不是因见我写的,与以前发下的账籍不符,要叫去责备。你不做这事不知道,衙门里什么都分门别类,如何记法,轻易改动不得的。”
陈勤哪里信罗景说的这一套,只是拉着他,急急向县衙而去。
进了衙门杜中宵官厅,见礼过了,罗景拱手:“不知官人唤小的人来有何吩咐?”
杜中宵从桌上拿起一张纸,连带着前面的账籍,交给身边的差役,口中道:“你所记牧场牲畜甚有条理,比以前账籍清楚得多。只是还有一些不足的地方,我另列一种记法,你拿回去,把其余的也按这纸上所列,重新填了与我。一定要小心谨慎,不要错了。”
罗景接了差役交给自己的一项纸,见是杜中宵所画的一个表格,填的是今年所买的三匹良种马,与几匹马交配成功,生了多少小马。小马又分多少公母,各有编号,每一项后面都有加总。与以前用文字记述不同,这纸上是分为格子,分别填进去,各项统计结果一目了然。
而且表上不再用汉字,而是使用了奇惯的简单图画来代替数字,好像符文一般。表的下面,有一行说明,上面的符号各自是什么数字,从零到十一一对应。
看了好一会,罗景问道:“官人,不知因何用这图画而不使用文字?”
杜中宵道:“原先文字过于繁复,若有不识字之人,恐有错漏之处。上面的数字,源出印度,随释教而传入中原,只是识者不多。我略改了一下,便于书写,用来记数。”
“哦——”罗景点了点头。这些读书人做的事,自己是搞不清白的,也没必要搞明白。“官人如此记账,看起来有些好处。只是到底有何好处,该如何做,小的还要用心揣磨。”
“无妨,你带回去就是。给你三天时间,把牧场的账目再理一遍。若是做得好了,我另有重用。”
罗景急忙道谢,喜孜孜地收了起来。他在酒楼记账枯燥乏味,而且收入远不能与陈勤相比,对陈勤颇有羡慕。若是自己也有个差不多的差事,那就千好万好了。
正要让罗景和陈勤离去,杜中宵心中一动,问道:“你既会记账,可会用算盘呢?”
罗景拱手:“不瞒官人,小的以前见别人用处,大致知道如何使用,只是不精熟。”
杜中宵道:“我在京城的时候,见有店家使用,甚是好用。整理账籍免不了要算数目,若是会用算盘,便就方便许多。若是好用,回去好好练一练。”
罗景有些为难:“不瞒官人,那种物事,永城县里哪里有卖?小的即使想学,也买不来。”
杜中宵倒没想到永城县里没有卖的,便摆手道:“那便算了,你回去按我所写理牧场账目即可。”
看着罗景和陈勤离两人去,杜中宵心中寻思,倒是忘了这个时代算盘并没有普及。这个年代算盘是有的,杜中宵确实在京城的店铺见过,只是当时没有向心里去。这个东西制作并不难,不流行的原因不是因为制不出来或者买不到,而是因为会用算盘计算的人不多。
不管是发展工业,还是经展经济,都会用到大量的数学知识。不说那些复杂的数学理论,哪怕最简单的四则运算,能够算得清楚的人就不多,算得又快又好那就更加罕见,整个永城县里都没有几人。杜中宵教过陶十七四则运算,几个月了,用纸笔算乘除还是艰难无比。这还是有天赋的人,若是平常人数年学不会都平常。
其实与读书识字比起来,简单的数学知识用处更大,也更迫切,奈何却没有合适的教材,更加没有合适的教育机构。算书自然是有的,现在市面上卖的便有好多种。但那些算书,先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才能读得懂,学得会更不容易。这个年代会计算的,首先要是读书人。
教育是一切的基础,世间哪有那么多天才供自己使用?只有合适的教育机构,才能大培训出合用的人才来。想到这里,杜中宵拿起案上一封公文,正是夏竦要在亳州建州学,让永城捐些钱去的。广建州学是范仲淹等人的政治主张,这上面,夏竦是完全配合的态度。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
杜中宵看了两遍,把账籍放下,对站在面前的陈勤道:“你管牧场几个月,竟然能把牲畜数量列得如此清楚。单这份做账的本事,就说明我没有看错人。”
陈勤挠了挠头:“不瞒官人,牧场里有多少牲畜,小的心里跟明镜似的,问必然答上来。但若说到做账,小的委实不会,就连官印的账簿,也向来是找人填写,小的如何分得清?这次的账籍,是托了小的一个相识罗景制的。”
“哦,想不到此人还有这种本事,前几日倒是小看了他。”杜中宵拍着账籍,沉吟一会。“你去把他唤来,我有事问他。能把账籍制作得如此清楚,犹胜过衙门老吏。”
陈勤面上一喜,叉手应诺,转身离去。
宋朝三司对全国财政的管控达到了史无前例的地步,用这个年代人的夸张说法,就是一文之入一文之出必由三司。所使用的手段,便是浩如烟海的账籍。这个年代的数学并不发达,算盘也没推广,不管是制作还是统计如此数量的账,都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对于县里来说,财政权在州,几乎所有的收入和支出都要计账。要做到这一点,只能使用格式化的印好的钱,让地方向上面填数字即可。牧场那里统计牲畜数量也是一样,有专门记账的纸。与此对应,除了各种牲畜总量,还有一个加总,即一头牛相当于几头羊之后换算出来的总数。罗景制出来的却不同,分门别类,各种各样,都清清楚楚。
要发展经济,首先要统计清楚现有的经济状况,过一段时间之后才能明白各项政策的效果。不然做的事情再多,最终也是云里雾里,既不能了解经济细节,也不能宏观掌控。
杜中宵一直想把永城的经济统计做起来,惟有如此,自己的一切改革才能井井有条。这一个系统一旦建立起来,对自己以后为官有无穷好处。可惜一直没有合适的人才,自己的精力有限,拖到现在。
拉着罗景出了酒楼,陈勤道:“我说什么来着?只要你有本事,知县相公必然重用!我让你替我把牧场牲畜统计一番,相公一眼便就看出你不凡,要我带你去见。”
罗景连连摇头:“你焉知知县是与你一样想法?不是因见我写的,与以前发下的账籍不符,要叫去责备。你不做这事不知道,衙门里什么都分门别类,如何记法,轻易改动不得的。”
陈勤哪里信罗景说的这一套,只是拉着他,急急向县衙而去。
进了衙门杜中宵官厅,见礼过了,罗景拱手:“不知官人唤小的人来有何吩咐?”
杜中宵从桌上拿起一张纸,连带着前面的账籍,交给身边的差役,口中道:“你所记牧场牲畜甚有条理,比以前账籍清楚得多。只是还有一些不足的地方,我另列一种记法,你拿回去,把其余的也按这纸上所列,重新填了与我。一定要小心谨慎,不要错了。”
罗景接了差役交给自己的一项纸,见是杜中宵所画的一个表格,填的是今年所买的三匹良种马,与几匹马交配成功,生了多少小马。小马又分多少公母,各有编号,每一项后面都有加总。与以前用文字记述不同,这纸上是分为格子,分别填进去,各项统计结果一目了然。
而且表上不再用汉字,而是使用了奇惯的简单图画来代替数字,好像符文一般。表的下面,有一行说明,上面的符号各自是什么数字,从零到十一一对应。
看了好一会,罗景问道:“官人,不知因何用这图画而不使用文字?”
杜中宵道:“原先文字过于繁复,若有不识字之人,恐有错漏之处。上面的数字,源出印度,随释教而传入中原,只是识者不多。我略改了一下,便于书写,用来记数。”
“哦——”罗景点了点头。这些读书人做的事,自己是搞不清白的,也没必要搞明白。“官人如此记账,看起来有些好处。只是到底有何好处,该如何做,小的还要用心揣磨。”
“无妨,你带回去就是。给你三天时间,把牧场的账目再理一遍。若是做得好了,我另有重用。”
罗景急忙道谢,喜孜孜地收了起来。他在酒楼记账枯燥乏味,而且收入远不能与陈勤相比,对陈勤颇有羡慕。若是自己也有个差不多的差事,那就千好万好了。
正要让罗景和陈勤离去,杜中宵心中一动,问道:“你既会记账,可会用算盘呢?”
罗景拱手:“不瞒官人,小的以前见别人用处,大致知道如何使用,只是不精熟。”
杜中宵道:“我在京城的时候,见有店家使用,甚是好用。整理账籍免不了要算数目,若是会用算盘,便就方便许多。若是好用,回去好好练一练。”
罗景有些为难:“不瞒官人,那种物事,永城县里哪里有卖?小的即使想学,也买不来。”
杜中宵倒没想到永城县里没有卖的,便摆手道:“那便算了,你回去按我所写理牧场账目即可。”
看着罗景和陈勤离两人去,杜中宵心中寻思,倒是忘了这个时代算盘并没有普及。这个年代算盘是有的,杜中宵确实在京城的店铺见过,只是当时没有向心里去。这个东西制作并不难,不流行的原因不是因为制不出来或者买不到,而是因为会用算盘计算的人不多。
不管是发展工业,还是经展经济,都会用到大量的数学知识。不说那些复杂的数学理论,哪怕最简单的四则运算,能够算得清楚的人就不多,算得又快又好那就更加罕见,整个永城县里都没有几人。杜中宵教过陶十七四则运算,几个月了,用纸笔算乘除还是艰难无比。这还是有天赋的人,若是平常人数年学不会都平常。
其实与读书识字比起来,简单的数学知识用处更大,也更迫切,奈何却没有合适的教材,更加没有合适的教育机构。算书自然是有的,现在市面上卖的便有好多种。但那些算书,先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才能读得懂,学得会更不容易。这个年代会计算的,首先要是读书人。
教育是一切的基础,世间哪有那么多天才供自己使用?只有合适的教育机构,才能大培训出合用的人才来。想到这里,杜中宵拿起案上一封公文,正是夏竦要在亳州建州学,让永城捐些钱去的。广建州学是范仲淹等人的政治主张,这上面,夏竦是完全配合的态度。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