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二哥之策
杨铮见姚二刀脸上神色变幻,心道:“你总算识得这里面的利害了,那么顾老三陷入大牢以至于没办法给你们办落籍之事的账也就不会往我头上算了吧。细究起来,我还算是救了你们呢。”
他近来与几位秀才相公叙谈了两次,可谓受益匪浅。若不是从赵澍坪那里听了许多公门内的勾当,今日姚二刀的这档子事还真不太好应付。
姚二刀想明白里面的关键,轻轻吁了口气,说道:“多谢小兄弟为我分说清楚。”
杨铮道:“老兄不必客气。”
姚二刀道:“按你的意思,这落籍之事是不能办了?”
杨铮道:“也未必不能办,你容我想想。”他一边思索,一边沿河边走了两步,然后在一块大石头上坐了下来,顺手拾起个石子丢入河中。
因牵涉到衙门中的某些隐秘,以及一些他个人的猜测,有些事情杨铮不方便说与姚二刀听。其实他们谋划的改册落籍之事,从根本上就行不通。
除了朝廷的赋役黄册之外,在地方官手中还有一套白册,又名“实征黄册”。不管是排布徭役,还是征收钱粮,都依据白册而定。
黄册制度虽看上去很严密,但总要依赖人来执行,因而总会有空子可钻。可以说自打这个制度开始施行,便存在通过修改册籍谋求利益之事。一两百年下来,你也改他也改,错讹不实之处逐渐累积,与地方实际情况差异越来越大。加上世易时移,人丁不断滋生迁徙,旧有黄册之法也根本无法有效管理人丁赋税。
简而言之,到了这个时候,黄册基本上已经失效了。
太祖固然英明神武,但想建万世不移之法的行为却极其荒谬,大明许多始于国初的弊政多是因此。
因而地方官另编了一套白册,用以管理治下赋役地丁。白册编修并不定时,决定权在地方官手中,或新官上任会修,或灾祥兵祸会修,大体视需要而定,比黄册要灵活得多。
姚二刀等人想要落籍,这白册是个极为关键之处。他们那几个已经办过落籍之人,登的肯定也不是十年一修的黄册。
就某些迹象来看,吴知州对户房的人并不怎么信任,定然会将秦州白册操于己手。要想在他眼皮子底下为一百多人修改册籍,并且都是全无跟脚凭空冒出来的,几无可能不被察觉。
或许原本那个吴知州对此并不会特别在意。只要姚二刀托对了门路,又花足了银子,落籍之事也就办下来了。再小心一点撑上数年,黑户也就渐渐成了良民。
可现在却不行了。自打杨铮鼓捣出了“杨古井”,吴知州的为官准则就变了,秦州这个不起眼的边陲小城也随之发生了一些改变。
若被吴知州发现有一百多黑户偷偷落籍,后果如何实难预料,就是把这些人全部充军流放也不是没有可能。和官老爷的前程相比,一百多人的性命也根本算不了什么。
姚二刀这件事最大的麻烦便是他们人太多了,不论用何种办法都难以保证不被察觉。
但人多有时也未必是坏事。有道是法不择众,倘若是一百多难民请求在秦州落籍,知州老爷该不会随便将人充军了事吧?若那些人能屯垦出一片田地就此安居,安分地交粮纳税服役,这也算是一桩政绩了吧。
想到这杨铮转过头说道:“老兄,我这里有个主意,咱们一同参详一下。”
姚二刀上前两步,蹲下说道:“小兄弟请说。”
杨铮道:“暗中修改册籍之事已不可为,倒不如你们以流民的身份请求落籍秦州,如此倒还更易成事。”
姚二刀思忖片刻后摇了摇头,道:“我们的人当中有许多军户,一旦被识破,即便死罪能免,也仍是要遣回原地的。”
底层军户的日子比民户要苦得多,许多军户最大的愿望便是将户籍改成民户。朝廷则对此严防死守,不仅军户不得转籍,军户之子过继、入赘之事也一概不许。新帝登极大赦天下,所有逃军一概免死,既便这样他们也宁可当流民黑户,其往日境况之惨可见一斑。
当然,军户中的官员、富户日子还是过得相当很不错的,并且还能供养子弟读书。当朝首辅张居正,前首辅高拱,俱为军籍出身。秦州成化年间共出了七名进士,其中五人为军户子弟,比例极高。但相对于庞大的军户群体,这只是极少数。
杨铮道:“都是哪里的军户,可有本地的?”
姚二刀道:“多是岷州、洮州两地之人。”
杨铮点了点头,道:“只要不被认出来,倒是问题不大。除此之外还有些什么人?”
姚二刀轻叹一声,说道:“有匠户,有民户,都是日子过不下去的苦命人。”
杨铮道:“有多少是本地人?”
姚二刀道:“那倒不是很多,连秦州属县算上,不过二十来人。但其余人等原籍离秦州也并不太远,有阶州的,有华亭(指平凉府华亭县)的,还有平凉府的。”
杨铮心念一动,问道:“那平凉府和华亭县的,都是些什么人?”
姚二刀道:“原本只是普通民户,因不堪徭役做了逃户。”
杨铮道:“你回去找那平凉、华亭的仔细问问,他们对韩王侵占民田之事知道多少。如能说得清楚,你们不妨称是平凉府人,因韩藩宗室侵占田土,无奈之下做了流民,由此请求落籍。”
姚二刀迟疑道:“这……行么?”
杨铮道:“据我所知,平凉之民因不堪韩藩宗室侵占田地、杂役过泛,成为流民者不在少数。你们只要将口径一致,再找机灵点的人应付官府的盘问,注意口音要对得上,那就不会有什么问题。平凉府的事情,知州根本也无法查证。就算移文咨询,最后也会落到韩藩头上。韩王一家名声早就坏了,侵占之事不知做过多少,他们自己恐怕也搞不清楚。”
姚二刀寻思一番,说道:“这……当真能行?”
杨铮道:“如何不行?”随即又与姚二刀说了些关键之处,比如哪些细节必须要注意,应付官府该用哪种说辞。不过总体上仍属大略,具体的做法还要他们自己变通。
两人计议半晌,最终姚二刀觉得成事的可能还是很大的,比起改黄册成事的可能要大得多,不由喜道:“多谢小兄弟。这点心意先请收下,姚某日后必有厚谢。”说着拿出一个小布袋,放在杨铮坐着的石头上。
杨铮道:“老兄,那姚某人即将伏法,你这大号可得改改了。”
姚二刀笑道:“正是,正是!某家这名号其实早就不用了,也该就此别过。”朝杨铮拱了拱手,转身朝南而去。
杨铮起身还了一礼,看着姚二刀走远,心想:“这家伙居然收拢了那么一大帮人,也不知在山中潜了多少年,本事倒也不小。帮了他这个忙,让一百多妇孺老弱过上安稳日子,也算是行善积德了吧。”
俯身捡起大石头上的那个布袋,袋中传出哗啦啦的金属撞击声,听上去像是银子。入手颇为沉重,估摸着有五十两以上。
那姚二刀出手倒挺大方,想必身上还有不少银子。算上给顾老三的那六七百两,这家伙倒是发财得紧呢。秦州一带近年来未闻有什么劫盗大案,南边群山之间也没有商旅要道,便是要抢也无处可抢,也不知这些银子是怎么来的。难道在山里面东躲西藏,还能赚到银子?那可真是稀罕了。
杨铮一边琢磨着一边往回走。候在路边的月盈见他过来便站了起来,叫了声:“二哥。”杨铮道:“走吧,回家了。”月盈嗯了一声,跟在他后面。
回到家中,杨铮将布袋打开,见里面果然装的是银子,捏着袋底倒将出来,散漫了一桌子。月盈乍一见这许多银子,很有些吃惊,却没有多问,只是将散到桌边的朝中间归拢了一下。
杨铮细看桌上的这堆银子,见一块块形状并不规整,小一些的有一两左右,大一点的重二两上下,成色倒很不错。这些银块虽看着像散碎银子,上面却没有剪过的痕迹,只能看到一些气孔,倒像是随意融铸出来的。
大户人家融铸银子,要么是条块状,要么是船形元宝状,若银子特别多,还会铸成银冬瓜,总之形状都比较规整。普通人家则根本不做融铸银子这种事,因为融铸时会有损耗,那可是白扔钱。
由此参照便会发现,姚二刀给的这些银子样式着实有些古怪。难道是为了花用方便,才融成一至二两的小块?
杨铮寻思了一会不得要领,对月盈道:“收起来吧。”月盈将银子又装入袋中,问道:“要埋起来吗?”杨铮笑道:“不用那么麻烦,先放箱子里吧。”月盈便将那袋子放进装衣裳的箱子底下。
※※※※※※
PS:明代军籍黄册由兵部统管,总册也收于南京后湖黄册库。地方军籍黄册分为两种,一种登记在役军户,包括正军、军馀及他们的家属,由所、卫、都司各掌一册。另一种登记居住在原籍的军户,由县、府、布政司各掌一册,与民籍类似,同样要纳粮交税服徭役,只户内一丁可免差。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
他近来与几位秀才相公叙谈了两次,可谓受益匪浅。若不是从赵澍坪那里听了许多公门内的勾当,今日姚二刀的这档子事还真不太好应付。
姚二刀想明白里面的关键,轻轻吁了口气,说道:“多谢小兄弟为我分说清楚。”
杨铮道:“老兄不必客气。”
姚二刀道:“按你的意思,这落籍之事是不能办了?”
杨铮道:“也未必不能办,你容我想想。”他一边思索,一边沿河边走了两步,然后在一块大石头上坐了下来,顺手拾起个石子丢入河中。
因牵涉到衙门中的某些隐秘,以及一些他个人的猜测,有些事情杨铮不方便说与姚二刀听。其实他们谋划的改册落籍之事,从根本上就行不通。
除了朝廷的赋役黄册之外,在地方官手中还有一套白册,又名“实征黄册”。不管是排布徭役,还是征收钱粮,都依据白册而定。
黄册制度虽看上去很严密,但总要依赖人来执行,因而总会有空子可钻。可以说自打这个制度开始施行,便存在通过修改册籍谋求利益之事。一两百年下来,你也改他也改,错讹不实之处逐渐累积,与地方实际情况差异越来越大。加上世易时移,人丁不断滋生迁徙,旧有黄册之法也根本无法有效管理人丁赋税。
简而言之,到了这个时候,黄册基本上已经失效了。
太祖固然英明神武,但想建万世不移之法的行为却极其荒谬,大明许多始于国初的弊政多是因此。
因而地方官另编了一套白册,用以管理治下赋役地丁。白册编修并不定时,决定权在地方官手中,或新官上任会修,或灾祥兵祸会修,大体视需要而定,比黄册要灵活得多。
姚二刀等人想要落籍,这白册是个极为关键之处。他们那几个已经办过落籍之人,登的肯定也不是十年一修的黄册。
就某些迹象来看,吴知州对户房的人并不怎么信任,定然会将秦州白册操于己手。要想在他眼皮子底下为一百多人修改册籍,并且都是全无跟脚凭空冒出来的,几无可能不被察觉。
或许原本那个吴知州对此并不会特别在意。只要姚二刀托对了门路,又花足了银子,落籍之事也就办下来了。再小心一点撑上数年,黑户也就渐渐成了良民。
可现在却不行了。自打杨铮鼓捣出了“杨古井”,吴知州的为官准则就变了,秦州这个不起眼的边陲小城也随之发生了一些改变。
若被吴知州发现有一百多黑户偷偷落籍,后果如何实难预料,就是把这些人全部充军流放也不是没有可能。和官老爷的前程相比,一百多人的性命也根本算不了什么。
姚二刀这件事最大的麻烦便是他们人太多了,不论用何种办法都难以保证不被察觉。
但人多有时也未必是坏事。有道是法不择众,倘若是一百多难民请求在秦州落籍,知州老爷该不会随便将人充军了事吧?若那些人能屯垦出一片田地就此安居,安分地交粮纳税服役,这也算是一桩政绩了吧。
想到这杨铮转过头说道:“老兄,我这里有个主意,咱们一同参详一下。”
姚二刀上前两步,蹲下说道:“小兄弟请说。”
杨铮道:“暗中修改册籍之事已不可为,倒不如你们以流民的身份请求落籍秦州,如此倒还更易成事。”
姚二刀思忖片刻后摇了摇头,道:“我们的人当中有许多军户,一旦被识破,即便死罪能免,也仍是要遣回原地的。”
底层军户的日子比民户要苦得多,许多军户最大的愿望便是将户籍改成民户。朝廷则对此严防死守,不仅军户不得转籍,军户之子过继、入赘之事也一概不许。新帝登极大赦天下,所有逃军一概免死,既便这样他们也宁可当流民黑户,其往日境况之惨可见一斑。
当然,军户中的官员、富户日子还是过得相当很不错的,并且还能供养子弟读书。当朝首辅张居正,前首辅高拱,俱为军籍出身。秦州成化年间共出了七名进士,其中五人为军户子弟,比例极高。但相对于庞大的军户群体,这只是极少数。
杨铮道:“都是哪里的军户,可有本地的?”
姚二刀道:“多是岷州、洮州两地之人。”
杨铮点了点头,道:“只要不被认出来,倒是问题不大。除此之外还有些什么人?”
姚二刀轻叹一声,说道:“有匠户,有民户,都是日子过不下去的苦命人。”
杨铮道:“有多少是本地人?”
姚二刀道:“那倒不是很多,连秦州属县算上,不过二十来人。但其余人等原籍离秦州也并不太远,有阶州的,有华亭(指平凉府华亭县)的,还有平凉府的。”
杨铮心念一动,问道:“那平凉府和华亭县的,都是些什么人?”
姚二刀道:“原本只是普通民户,因不堪徭役做了逃户。”
杨铮道:“你回去找那平凉、华亭的仔细问问,他们对韩王侵占民田之事知道多少。如能说得清楚,你们不妨称是平凉府人,因韩藩宗室侵占田土,无奈之下做了流民,由此请求落籍。”
姚二刀迟疑道:“这……行么?”
杨铮道:“据我所知,平凉之民因不堪韩藩宗室侵占田地、杂役过泛,成为流民者不在少数。你们只要将口径一致,再找机灵点的人应付官府的盘问,注意口音要对得上,那就不会有什么问题。平凉府的事情,知州根本也无法查证。就算移文咨询,最后也会落到韩藩头上。韩王一家名声早就坏了,侵占之事不知做过多少,他们自己恐怕也搞不清楚。”
姚二刀寻思一番,说道:“这……当真能行?”
杨铮道:“如何不行?”随即又与姚二刀说了些关键之处,比如哪些细节必须要注意,应付官府该用哪种说辞。不过总体上仍属大略,具体的做法还要他们自己变通。
两人计议半晌,最终姚二刀觉得成事的可能还是很大的,比起改黄册成事的可能要大得多,不由喜道:“多谢小兄弟。这点心意先请收下,姚某日后必有厚谢。”说着拿出一个小布袋,放在杨铮坐着的石头上。
杨铮道:“老兄,那姚某人即将伏法,你这大号可得改改了。”
姚二刀笑道:“正是,正是!某家这名号其实早就不用了,也该就此别过。”朝杨铮拱了拱手,转身朝南而去。
杨铮起身还了一礼,看着姚二刀走远,心想:“这家伙居然收拢了那么一大帮人,也不知在山中潜了多少年,本事倒也不小。帮了他这个忙,让一百多妇孺老弱过上安稳日子,也算是行善积德了吧。”
俯身捡起大石头上的那个布袋,袋中传出哗啦啦的金属撞击声,听上去像是银子。入手颇为沉重,估摸着有五十两以上。
那姚二刀出手倒挺大方,想必身上还有不少银子。算上给顾老三的那六七百两,这家伙倒是发财得紧呢。秦州一带近年来未闻有什么劫盗大案,南边群山之间也没有商旅要道,便是要抢也无处可抢,也不知这些银子是怎么来的。难道在山里面东躲西藏,还能赚到银子?那可真是稀罕了。
杨铮一边琢磨着一边往回走。候在路边的月盈见他过来便站了起来,叫了声:“二哥。”杨铮道:“走吧,回家了。”月盈嗯了一声,跟在他后面。
回到家中,杨铮将布袋打开,见里面果然装的是银子,捏着袋底倒将出来,散漫了一桌子。月盈乍一见这许多银子,很有些吃惊,却没有多问,只是将散到桌边的朝中间归拢了一下。
杨铮细看桌上的这堆银子,见一块块形状并不规整,小一些的有一两左右,大一点的重二两上下,成色倒很不错。这些银块虽看着像散碎银子,上面却没有剪过的痕迹,只能看到一些气孔,倒像是随意融铸出来的。
大户人家融铸银子,要么是条块状,要么是船形元宝状,若银子特别多,还会铸成银冬瓜,总之形状都比较规整。普通人家则根本不做融铸银子这种事,因为融铸时会有损耗,那可是白扔钱。
由此参照便会发现,姚二刀给的这些银子样式着实有些古怪。难道是为了花用方便,才融成一至二两的小块?
杨铮寻思了一会不得要领,对月盈道:“收起来吧。”月盈将银子又装入袋中,问道:“要埋起来吗?”杨铮笑道:“不用那么麻烦,先放箱子里吧。”月盈便将那袋子放进装衣裳的箱子底下。
※※※※※※
PS:明代军籍黄册由兵部统管,总册也收于南京后湖黄册库。地方军籍黄册分为两种,一种登记在役军户,包括正军、军馀及他们的家属,由所、卫、都司各掌一册。另一种登记居住在原籍的军户,由县、府、布政司各掌一册,与民籍类似,同样要纳粮交税服徭役,只户内一丁可免差。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