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肺腑之谏
蒙古占据中原、关陇,再打通四川望大理,一条半圆形包围圈,就等于把大宋行朝彻底困住。
一旦大理失陷,大宋最坚固的中游防线,其脆弱的后背,将暴露在蒙古人刀下,想想就令人不吝而寒。
赵昀正要说话,却不想乔行简道:“你对陇右、川西诸蕃,有何见论?”
“接纳陇右羌蕃大族,结好川西诸蕃。今时不我待,当传令制置使司便宜行事,断不可拒不接纳。一旦陇右诸蕃为蒙古所用,四川各路必不能坚持。”
李易之言虽早有人议论,但其观点却在站在整个大局上,勾画出整个天下大势。羌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南方少有地区产马,苗疆有马却不堪奔袭。自南迁后,大宋禁军战马,多依赖陇右羌蕃回易。女真在陇右设官严加监控,却也无法有效控制,毕竟女真实力不足,无法截断回易通道,也不能制约各大部族首领。
若羌蕃被蒙古收服,结果不言而喻,赵昀和乔行简、郑性之惊秫不已,有些事情肉食者并不一定能考虑,反倒是站的看的远,考虑的也很全面。
“取诸蕃,天下可图。”赵昀似乎自言自语,却又不像。
李易揣测天子心思,隐约知他的话有效果,当即道:“陛下,天下之大,岂是区区中原可比。”
言下,毫不客气也不必客气。如今天下大势,明白人都看得出,大宋不复当年,只不过占据江南一隅。
“前唐太中大夫王玄策,一人之力远赴万里,灭天竺数国,高仙芝以万人越葱岭绝壁,战败吐蕃强兵。陛下,山川虽险、大河是阔,却挡不住有心人。一旦诸蕃相继背叛,贫道不敢断言强虏何时远征,却敢说一旦行事,沿途诸蕃必是向导。”李易绝对是肺腑之言,换做刚来临安时,他压根就不会说,保住自己的小家才是所思所想,现在却不吝想法说出,希望行朝能够关注些许。
此次能够面圣,实在不知是哪门子邪风,下次恐怕不会再有下次,为国谋划一番又如何!
“若将大江比作一支羽箭,京湖是弓、蜀川为弦,陇右、川西便是张弦极限,一旦蒙古人得诸蕃,入川中,即便无远征大理,亦是满弓之箭,锐利令人胆寒。”
“贫道闻汪世显、赵阿哥昌数次请内附,朝廷却拒不接纳。今日虏人大军云集,一旦兵发陇右收复汪世显、赵阿哥昌,则陇右羌蕃不复为朝廷所有,羌蕃必被蒙古收入囊中,它日成蜀川大军劲敌。”
李易见识过巩州羌蕃的强悍战斗力,要有一线希望,他也要争取一下。
乔行简、郑性之面露为难之色,拒不接纳汪世显等内附,并非他们,而是特进、左丞相兼枢密使郑清之。
郑清之巡视川蜀边军后,断言蜀帅赵彦呐不堪大用,并称陇右诸蕃首领,仍奉金为正朔,对内附请求一概拒绝,有时候面子比里子更加重要。
郑清之德高望重,史弥远故后,在右丞相兼枢密使任上,便以天下为己任,召还真德秀、魏了翁、崔与之、徐侨、赵汝谈等不受史弥远待见的大贫道,朝野上下呈现一片新气象,被传诵为“小元祐”。
乔行简心下怅然,他虽不赞同郑清之陇右之策,但人家是左丞相,又被天子恩宠,还有众清流所拥戴,其名望如日中天,他只能闭口不言,以免得罪不该得罪的人。
赵昀脸色不定,目光转向乔行简,在两府大臣中,乔行简素有知兵之称。
乔行简叹了口气,道:“陛下,若失陇右,利州危矣。”
赵昀一怔,脸色更加灰暗,口吻沉重地道:“卿家明白?”
乔行简听赵昀口气不悦,知天子已有责怪之意,他那个郁闷啊!郑清之不纳汪世显等人,他虽持异议却未曾公开,除了顾忌郑清之外,还有另一层考虑。
汪世显、赵阿哥昌等虽称内附,但他们不是奉金为正朔,便是自立方国,其心不可预测。接纳他们等于敞开关防,万一有变,他承受不起千古骂名。
所以,退而求其次,由接纳转为安抚。
“陛下,是臣失策。”既然干系到方方面面,那就主动揽下来,还能照顾别人脸面。
赵昀显然不是无能之辈,也明白乔行简顾虑,郑清之不仅名望正隆,且当年有鼎立之功,又与史弥远不同,从不居功揽权,身具谦谦君子之风令人心折,想想自己不顾众议,一意孤行,导致三京兵败,丧师辱国。心下一叹,沉声道:“卿有何失策,事已至此,需有良法退敌才是。”
“陛下,李易所言并非经两府公议,不过一家之言,陛下无需多虑。”郑性之虽对李易议论认同较高,却还琢磨不定,并不认同年青道士的论断。
赵昀虽受三京战败的打击,但他不傻,岂能不知郑性之掩饰之言。不过,大贫道的好意,却无法点破,道:“此事,可让两府议一议。”旋即,目光转向李易,温声道:“卿家好见识,难怪被南卿家和进士及第推崇。”
李易颇为失望,若赵昀有胆魄、有恒心、有毅力,必会召两府立即商议,救急如救火。此时,已是十二点过五分,而不是十二点差五分,一步错步步错,总将无法挽回。
遽然间,他第一次对朝廷的信心,有了些许的动摇,从有了失望到动摇,虽是些许却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不过,心念晃动间从话中品味出,似乎南霁云也起到很重要作用。
郑性之稍加思索,目光转向李易,正色道:“太乙宫说你从永兴军清虚观南下,却是永兴军人氏?”
李易有些怅然,郑性之似乎言有所指,无法揣摩之下索性说道:“贫道并非北人,而是蜀川人氏,只是家贫自幼入道观,侥幸得到云游高真传承。”
郑性之玩味地看了眼李易,却也没有多问,这种回答也算是合情合理,道门本身交流就很多,蜀川和陕西道门相互走动也是正常,至于细节他也不想多问。
反倒是乔行简瞥了眼李易,淡淡地道:“蜀川人氏,却不知是哪个军州,为何非要北上永兴军。”
李易有些坐蜡,乔行简的话正中要害,你要是蜀川人为何去了北方,怎样去的北方,这里面涉及的问题可就多了,很多事情经不起推敲,真是露了马脚那可是万劫不复。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
一旦大理失陷,大宋最坚固的中游防线,其脆弱的后背,将暴露在蒙古人刀下,想想就令人不吝而寒。
赵昀正要说话,却不想乔行简道:“你对陇右、川西诸蕃,有何见论?”
“接纳陇右羌蕃大族,结好川西诸蕃。今时不我待,当传令制置使司便宜行事,断不可拒不接纳。一旦陇右诸蕃为蒙古所用,四川各路必不能坚持。”
李易之言虽早有人议论,但其观点却在站在整个大局上,勾画出整个天下大势。羌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南方少有地区产马,苗疆有马却不堪奔袭。自南迁后,大宋禁军战马,多依赖陇右羌蕃回易。女真在陇右设官严加监控,却也无法有效控制,毕竟女真实力不足,无法截断回易通道,也不能制约各大部族首领。
若羌蕃被蒙古收服,结果不言而喻,赵昀和乔行简、郑性之惊秫不已,有些事情肉食者并不一定能考虑,反倒是站的看的远,考虑的也很全面。
“取诸蕃,天下可图。”赵昀似乎自言自语,却又不像。
李易揣测天子心思,隐约知他的话有效果,当即道:“陛下,天下之大,岂是区区中原可比。”
言下,毫不客气也不必客气。如今天下大势,明白人都看得出,大宋不复当年,只不过占据江南一隅。
“前唐太中大夫王玄策,一人之力远赴万里,灭天竺数国,高仙芝以万人越葱岭绝壁,战败吐蕃强兵。陛下,山川虽险、大河是阔,却挡不住有心人。一旦诸蕃相继背叛,贫道不敢断言强虏何时远征,却敢说一旦行事,沿途诸蕃必是向导。”李易绝对是肺腑之言,换做刚来临安时,他压根就不会说,保住自己的小家才是所思所想,现在却不吝想法说出,希望行朝能够关注些许。
此次能够面圣,实在不知是哪门子邪风,下次恐怕不会再有下次,为国谋划一番又如何!
“若将大江比作一支羽箭,京湖是弓、蜀川为弦,陇右、川西便是张弦极限,一旦蒙古人得诸蕃,入川中,即便无远征大理,亦是满弓之箭,锐利令人胆寒。”
“贫道闻汪世显、赵阿哥昌数次请内附,朝廷却拒不接纳。今日虏人大军云集,一旦兵发陇右收复汪世显、赵阿哥昌,则陇右羌蕃不复为朝廷所有,羌蕃必被蒙古收入囊中,它日成蜀川大军劲敌。”
李易见识过巩州羌蕃的强悍战斗力,要有一线希望,他也要争取一下。
乔行简、郑性之面露为难之色,拒不接纳汪世显等内附,并非他们,而是特进、左丞相兼枢密使郑清之。
郑清之巡视川蜀边军后,断言蜀帅赵彦呐不堪大用,并称陇右诸蕃首领,仍奉金为正朔,对内附请求一概拒绝,有时候面子比里子更加重要。
郑清之德高望重,史弥远故后,在右丞相兼枢密使任上,便以天下为己任,召还真德秀、魏了翁、崔与之、徐侨、赵汝谈等不受史弥远待见的大贫道,朝野上下呈现一片新气象,被传诵为“小元祐”。
乔行简心下怅然,他虽不赞同郑清之陇右之策,但人家是左丞相,又被天子恩宠,还有众清流所拥戴,其名望如日中天,他只能闭口不言,以免得罪不该得罪的人。
赵昀脸色不定,目光转向乔行简,在两府大臣中,乔行简素有知兵之称。
乔行简叹了口气,道:“陛下,若失陇右,利州危矣。”
赵昀一怔,脸色更加灰暗,口吻沉重地道:“卿家明白?”
乔行简听赵昀口气不悦,知天子已有责怪之意,他那个郁闷啊!郑清之不纳汪世显等人,他虽持异议却未曾公开,除了顾忌郑清之外,还有另一层考虑。
汪世显、赵阿哥昌等虽称内附,但他们不是奉金为正朔,便是自立方国,其心不可预测。接纳他们等于敞开关防,万一有变,他承受不起千古骂名。
所以,退而求其次,由接纳转为安抚。
“陛下,是臣失策。”既然干系到方方面面,那就主动揽下来,还能照顾别人脸面。
赵昀显然不是无能之辈,也明白乔行简顾虑,郑清之不仅名望正隆,且当年有鼎立之功,又与史弥远不同,从不居功揽权,身具谦谦君子之风令人心折,想想自己不顾众议,一意孤行,导致三京兵败,丧师辱国。心下一叹,沉声道:“卿有何失策,事已至此,需有良法退敌才是。”
“陛下,李易所言并非经两府公议,不过一家之言,陛下无需多虑。”郑性之虽对李易议论认同较高,却还琢磨不定,并不认同年青道士的论断。
赵昀虽受三京战败的打击,但他不傻,岂能不知郑性之掩饰之言。不过,大贫道的好意,却无法点破,道:“此事,可让两府议一议。”旋即,目光转向李易,温声道:“卿家好见识,难怪被南卿家和进士及第推崇。”
李易颇为失望,若赵昀有胆魄、有恒心、有毅力,必会召两府立即商议,救急如救火。此时,已是十二点过五分,而不是十二点差五分,一步错步步错,总将无法挽回。
遽然间,他第一次对朝廷的信心,有了些许的动摇,从有了失望到动摇,虽是些许却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不过,心念晃动间从话中品味出,似乎南霁云也起到很重要作用。
郑性之稍加思索,目光转向李易,正色道:“太乙宫说你从永兴军清虚观南下,却是永兴军人氏?”
李易有些怅然,郑性之似乎言有所指,无法揣摩之下索性说道:“贫道并非北人,而是蜀川人氏,只是家贫自幼入道观,侥幸得到云游高真传承。”
郑性之玩味地看了眼李易,却也没有多问,这种回答也算是合情合理,道门本身交流就很多,蜀川和陕西道门相互走动也是正常,至于细节他也不想多问。
反倒是乔行简瞥了眼李易,淡淡地道:“蜀川人氏,却不知是哪个军州,为何非要北上永兴军。”
李易有些坐蜡,乔行简的话正中要害,你要是蜀川人为何去了北方,怎样去的北方,这里面涉及的问题可就多了,很多事情经不起推敲,真是露了马脚那可是万劫不复。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