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三国]香草门庭 > 第37章 标点句读

第37章 标点句读

小说:[三国]香草门庭作者:青山见晓字数:0更新时间 : 2021-04-18 10:44:19
高阳里的荀氏族地,  人口前所未有的繁荣起来。

        这一年除夕祭祀,荀柔第一次见到如此庞大的队伍,但恭敬肃穆的气氛背后,  却是消沉与苦闷。

        领头在前的二伯父荀绲,  自诏令下达,半年间越发显出老态,  发髻稀疏,眉心皱出深刻的痕迹,肃拜之后竟难起身,需得身旁四伯荀焘扶持,  才能起身。

        祭拜结束,荀绲环顾堂中或迷惘,或伤怀,  或愤懑的同族,  咽下叹息,“圣天子再逐党人,  我听闻诸君近来竟对朝廷、对天子愤懑在怀,  怨言载道,  是吗?”

        荀柔悄悄抬头,这基调?

        在一阵沉默过后,八叔荀旉开口,“兄长,  非是我等心怀怨怼,  实在是这次天子诏令,令人不能心服。”

        “大家都是这样想?”荀绲沉声道,  “诸君可想过天子为何有此诏令?”

        “为臣之道在何?忠、顺、恭、敬。”伯父重重道,  “数年过去,  臣子犹有怨怼、耿耿于心,天子难道能够心安?这难道是为臣之道吗?”

        “先祖荀卿有言:儒者,人主用则宜本朝,不用,则退编百姓无所怨,必为顺下也。”荀绲一个一个望过去,看得众人低头,“君子安平乐道,虽穷困冻馁,亦不堕邪道,持社稷大义,存道于心,纵居穷檐漏屋,人亦贵之。”

        “不怨天不由人,躬省自身,以仁为己任,居朝则美政,居乡则美俗,而得天下重。自今以往,吾其修德矣,修身矣,养吾仁矣。”

        众人齐声应和。

        荀柔有些走神,这全然是无可奈何的政治妥协。

        他家既不可能去参加黄巾造反,就得在这世道生存。天子不喜欢忤逆之臣,所以荀家就得表现得恭敬、温驯,表示一切服从组织安排,绝无异心。

        然,光顺从不行,还得有名望有才能,要让人“自贵”,让人服气,让人不得不用。

        失去政治生命,社会地位就是荀氏一族赖以生存的唯一资本。

        他不安的望向左右,一时间心里划过许多纷乱的念头。

        旁边荀彧扯扯袖子,不赞同的摇摇头。

        “荀彧。”荀绲沉沉地唤了一声。

        荀柔惊慌地瞪大眼,他他他连累优等生堂兄了。

        “是。”荀彧从容出列。

        “你听明白了吗?”

        “是。”

        “说来听听吧。”

        “是,”荀彧再拜,抬起头,声音清朗,坚定不移——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死而后矣。”

        果然,果然这是荀彧会给出的答案。

        荀柔望向堂兄挺直的背影。

        “荀柔?”

        “是。”这次他不敢走神了。

        “此事你也听闻,”荀绲道,“应当也听明白了,可有什么想说,就说吧。”

        荀柔张了张嘴,正想抄一下优等生答案,却察觉到一丝异样。

        满屋的长辈们,目光都汇聚在他身上,沉默的、耐心的、等待着,审视着他。

        其中,父亲的目光最为复杂,期待又担忧。

        家族未来、国家社稷、江山百姓他该说什么,这一瞬间,头脑中一片空白,吐不出一个字。

        真是糟糕,如果这是一场面试,他大概已经被淘汰。

        荀柔闭了闭眼睛,让心静下来。

        他知道该怎么做。

        “是,”他认真拜了两拜,“鹤鸣于九皋,其声、当闻于天。”

        (鹤在深林中鸣唱,声音却要直上九天。)

        新年伊始,原颍川太守张温升任司隶校尉,颍川迎来了新太守杨彪,杨彪出生弘农杨氏,其父杨赐是如今天子刘宏的老师,属于士人之中,少数受刘宏敬爱的人物。

        在天子明码标价贩卖官职之时,这几乎是最好的太守人选。

        弘农杨氏,拿下颍川太守之职,自然花了大钱,但他家不缺钱,杨彪为政绩而来,自然不会盘剥百姓,并愿与颍川本地士族交好。

        所以,太守初来乍到,很快处理完一波政事,便招颍川本地名门才俊前去拜见。

        而以荀氏之名前来的,正是荀彧和荀柔,这对堂兄弟。

        “此乃家父所作《句读新编》,”装饰雅丽的太守府中,荀柔双手将文章高高举起,“今日盛宴之上,愿献与杨府君,以助府君宣文教之用。”

        容色昳丽的童子,展颜一笑,皓齿朱唇,极尽鲜妍,让人霎时惊艳。

        “句读新编?”年轻的太守容貌方正,抚着短须,对着容颜悦目的垂髫童子,语气不自觉得温和许多,“慈明公近来在研究童蒙之学么?”

        “正是。”荀柔行了拜礼,站起来道,“我幼学之时,常困于句读,便自作符号,标志句段之间,以便阅览。

        “家父见此,以为大有益于文教,便潜心研究,自上古春秋至今之句读标识,弃其杂秽繁琐,难以分辨的句读符号,编写了字符一套,一共五种,其符一目了然,简单易行,容易记忆,标志于文章之间,可免读书之误,也可减少日后书传错意,推而广之,可助文宣教化。”

        “好笑,”杨太守还未开口,身后一中年儒生便道,“原听说荀慈明乃是颍川大儒,博学而深研,没想到竟研究起童蒙之学来。

        “《礼记》有云:一年离经辩志。其意是说,童子入学一年,便可分句读,哪还需画蛇添足,标志于文中。府君诏令,颍川荀氏,竟以两个未冠童子赴宴,又献什么《句读新编》分明是荀家,看不起杨府君。”

        “听闻你是荀家神童,三岁能辩《论语》,原不过一个困于句读的童子,竟敢在大堂之上言及文教,实在可笑可笑!”

        这一位,光听口音就知道,不是颍川本地人。

        “句读之学,虽看似简单,其中学问却深,亦十分重要。同样一句话,句读不同,其文意则可能截然不同。”荀柔不徐不疾,从容镇定,“贤君子若不知,我试举一例,诸君便能分明。

        “家父研读《左传》常惜其句读之不传,以致于今,文意常有争议。如《左传哀公十七年》:卫侯贞卜其繇曰如鱼窥尾衡流而方羊裔焉大国灭之将亡。”

        荀柔不歇气的背完,大大喘一口气,脸色微露赧然,向众人颔首致歉,这才向儒生道,“此句,不知君子如何句读?”

        童子容貌鲜丽,举止自然大方,实在天真可爱,引众人露出和善的笑意。

        “这有何难?”儒生冷笑道,“慈明公连这样简单的文句,也不知句读吗?实在让人大失所望。听好,此处句读当是:卫侯贞卜,其繇曰,如鱼窥尾,衡流而方羊裔焉。大国灭之,将亡。”

        荀柔耐心听完,点点头,“但家父以为,此句当是——卫侯贞卜,其繇曰:如鱼窥尾,衡流而方羊。裔焉大国,灭之将亡。裔焉大国,指近边之强国,君子读以为,衡流而方羊裔焉,则此句当作何解?”

        “这,这繇词中句,常意不明,”儒生吞吞吐吐道,“何必字字皆有实意,此二字,或只为语气之词,也未可知。”

        他一说完,便听到堂下某处有嗤笑之声,顿时脸色涨红。

        “君子所言正是啊,”荀柔丝毫没有嘲笑的意思,理解的点点头,满脸诚恳道,“若是当初便有句读标志,如今在堂上,君子就不必与我一小童有此之争,不是吗?”

        “这,你——”儒生顿时被噎得说不出话。

        荀柔出战告捷,也不继续追着他打,微微一笑,充分体现出名门荀氏的礼仪涵养,“府君乃是弘农杨氏,有经学传家,定深知句读常有难辩之处,口传之间,谬误难以避免,若能对经书句读,一一勘定验校,并进行统一,实乃文化之盛事。”

        在京中练得喜怒不形于色的杨彪,此时也不由得呼吸急促,扶着胡子的手都瞬间握紧。

        他当然明白荀柔所说意味着什么。

        固然,用荀氏句读标识,定会为荀家扬名,但他若能主持标定六经句读,将各家种种异端进行统一,这样的功德、这样的功德——

        杨彪当然知道颍川贤才能人辈出,但他自觉在洛阳,见多识广,故先前并不以为意,然而实在没想到,初到此处,颍阴荀氏便送上如此大礼。

        荀柔见事果然奏效,忍不住向荀彧看去,见兄长微笑点头赞许,这才心满意足,开始朗声颂念他爹的文章——

        “圣人之教,以蒙童始,蒙童之学,以句读先,故知句读之用——”

        所谓句读,就是断句,语绝为句,语顿为读。

        不过,早在战国时期,其实就出现过标示句读的文段,但由于少数极少,且始终不成体系,最终没有流传并广泛使用。

        到如今,荀柔其实早已习惯文章不加标点,也能毫无障碍阅读,但想起当初艰难适应期,他顿时想起,标点符号这枚神器。

        标点符号,不仅能用以提升家族名声,帮助苦逼学童,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

        普通识得几个字的百姓,不能算读书人。句读之学,需要先生口传,若无教授,就算买得书,也无法学习经书文意,因为根本看不懂。

        标点的出现,会大大降低阅读门槛。

        “故曰以利万民。”荀柔念完最后一句,再次向杨彪行礼。

        是否真的能达成效果,他也不清楚,但这是一颗火种,种下去,或许会有希望。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q9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q9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