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综历史]衣被天下 > 第181章 论坛体慎买

第181章 论坛体慎买

小说:[综历史]衣被天下作者:洛娜215字数:0更新时间 : 2021-08-29 13:26:08
主题:震惊!生活在21世纪的我们小日子还没600年前的明朝人舒服?

        楼主不是uc编辑部的,  只是的确太震惊了,今天看了新播出的《考古实录》看到里面打捞出的明朝楼船复原图,内心满是卧-槽,  这种有观景台、有海景房、有娱乐室、有海鲜养殖、有小型游泳池的船……不就是现代的邮轮吗?!

        实不相瞒□□丝如楼主至今都没有上过邮轮,现在知道600年前的古人上过,  顿时就伐开心了,  于是楼主就生出了对比之心,  想要从和古人的生活对比中获得快乐……

        然后,然后,  楼主就暴风哭泣了!

        为什么明朝人的生活会那么舒服!!

        楼主更不开心了,  楼主准备来报社了,楼主准备让你们也不开心一下,  给你们分享一下楼主查到的资料【图】【图】【图】【图】【图】

        1l:又来了又来了,  不做人事的楼主又来了!

        2l:……没有网没有电的古人生活能有多快乐……进来看之前我是不屑的,  但现在,到底还是我太年轻,我只能说……有钱真的能为所欲为!!!

        3l:震撼我全家,你告诉我风扇这玩意是明朝发明的,哇看这示意图,前头放水帘,这除了是手动的,不就和现代的空调扇一模一样哇!

        4l:何止啊,  我上次在江苏博物馆还看到升级plus版本,  水帘前头放个果盘,纯天然果香香薰,  博物馆放的复原品还是好几层的,  用来放不同水果,  好家伙,前中后调复合熏香,就问你怕不怕!

        5l:hmmm……其实我一直都有点困惑,虽然在很多文献小说上都看到了这种熏香方式,但是真的有香味吗?我也试过将家里的水果放在那儿,但只有很靠近才有一丢丢味道。

        6l:楼上的,其实有的,但是这个水果挑选要有技巧。

        首先你要选择皮比较薄、香味也比较浓郁的水果,比如桃子、枇杷之类,如果是果壳比较厚的水果就要剥开然后放在冰碗里,比如荔枝、龙眼。

        还有些皮厚的就得时不时在皮上划拉几下,比如橘子、橙子,当然,以上行为会导致水果快速氧化,所以这种用作芳香剂的果篮都是一两天一换,换下来可以赏赐给下人吃,而这放到我们现在那就是“妈见打”行为。

        7l:楼上说得很全了,我来补充一点,理论来说古时候的水果香味会比现在的浓郁。

        现在我们吃到的水果都是经过培育后的,着重强化了糖度,所以去除了各种会造成口感没那么甜的各种“杂味”,而那些杂味很多都是芳香物质,所以很多人觉得现在的水果没有小时候香……那是真的。

        由此可证(敲黑板)以前的水果味道怎么样不说,但是起码香味是多种多样滴!

        8l:怪不得!我就说,现在的水果没有以前的味,上次我买了某连锁品牌的枇杷,贼贵,淡的和水一样。

        9l:楼上的,枇杷这东西就必须吃熟,你在江浙沪的话可以到小区里面去摘,当然,前提是你得先确定小区没有打农药,那个枇杷是巨好吃!

        10l:……的确,就是核大。

        11l:等一下这个不是公共绿化地,可以摘吗??

        12l:看小区情况吧,新小区都是景观树不能摘,但是老小区的话一般这种枇杷树都是个人种植,然后在改建的时候被划为公用的,那种只要居民同意摘一两个吃吃没所谓,但是注意,不要爬树、不要踩草坪,摔下来、被虫蜇了、被鸟啄了请自己为自己负责,别去找物业要赔偿,都是成年人了。

        13l:楼上,说出你的故事。

        14l:没故事,只想说一句,叫人学物管者天打雷劈!

        15l:反对楼上,叫人学医天打雷劈!

        16l:反对楼上两楼,叫人学法才是天打雷劈!

        17l:个人觉得学财务才是吧……

        18l:等等你们不要跑题,看看楼主啊,楼主会哭的,顺便我觉得文学系也不咋滴,就算把我埋在土里我也要用我半腐烂的身体大声喊一句,劝人学文天打雷劈!

        19l:楼上大可不必,话说不用怜惜楼主啦,本论坛众所周知,楼主就只负责提出话题,偏不偏看天命,做楼主的一定要很坚强……哎,想想还是古人好,都不需要考那么多,羡慕古人  1

        20l:……不,这个我要反对楼上,历史学学生前来安慰你,古人考的科目比我们更多。

        21l:不会吧?他们不就是考文化课吗?我看电视里就科考,考四书五经还有个策论,别的也没啥了啊。

        22l:海事大学学生不请自来举手,大学第一堂课中,我有起码不下十门课的老师告诉我我们的学科源远流长,其专业的开辟可追溯到明朝(微笑)

        23l:楼上,这也太夸张了吧!

        24l:不夸张,主修的选修的,随便掰掰手指就有一堆,已经毕业好几年了,我记得的就有轮机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物流管理、国际经贸易、航海技术,还有好多,就连高数都会告诉你现代高数的基础是元明时期奠基的,如果你再跨专业去外国语学院的话,那翻译课老师估计也会告诉你源于明朝。

        25l:……不,别的也就算了,翻译是什么鬼?

        26l:楼上,严格来说,现代翻译还真的源于明朝,虽然这个行业古已有之,但是形成学科、划定行业准则和条例,以及有了明确的人才培养而不是纯野生的要从明朝开始。

        顺带一提,翻译的好邻居外交的很多相关学科也是从明朝开始的哦,因为出现了培训机构和大量的人才需求,所以明朝开启了专项科目的录取机制……以及……考评。

        是的,资格证和从业等级制度,也是从明朝开始的。

        所以,诸位即将法考、财考、医考、建考的同志们,让我看到你们的双手!!

        27l:靠!

        28l:淦,这就是万恶之源吗!!

        29l:吾辈痛苦の来源!!

        30l:等等,我突然发现我们比古代人幸福的一点了,虽然都是考级,但我们起码可以在自家考,不用千里迢迢跑去京城!

        31l:……楼上为了自我安慰真的是很努力了。但是!我要很不幸的告诉你一个坏消息,首先他们和我们一样大部分的基础考试也能在省会城市完成,不用一考就去京城。

        其次,就算有考试要出行,他们也有各种补贴,如果是特别强的人才的话,还有各部门为了拉人时候的特殊照顾。

        比如诸位知道的几位大神就曾经遇到被官方部门抢人引发的修罗场,其中是大佬徐霞客最出名,这位和本身是官场中人的另一个大佬徐光启不同,他长期在民间行走,加上比较全能,所以各部门抢人最为激烈。

        据说当时堵在这大佬门前等着他乘车好送人去考试的马车就有十多辆,硬生生得把路给堵了。就连徐霞客选择了地理科的车之后他们还觉得不够,一路护送回京并且各种说服,最后徐霞客大佬不得不在盛情之下又参加了几门考试。

        所以你们懂我们和他们的区别了吧,我们,是花钱求考官爸爸给机会让我们考试,大佬,是考官求着他们参加考试的。

        泣。

        32l:这是真的么?也太夸张了吧,也没必要吧!

        33l:楼上一看就不学历史,来来来,高三在读复制给你咱们的思政课文【我国从明朝设立了对特殊岗位和特殊职业的准入门槛,以专业性谋人才,这是明朝管理层能够保持活力的原因。同时,这一举动也进一步打破血缘官绅对管理层的封锁。自此,能者为上、专人治专事也成为了我国政治文化的主基调。】

        这是虾米意思呢,就是说从明朝开始,专业领域的工作就必须要拥有专业资格证的人才能从业,所以你想象一下当你好不容易找了一份工作结果发现基本没有工作伙伴,而你的伙伴要么在外面浪,要么就还没有通过考试……

        怎么样,明白大佬为什么被热络对待了吧?那都是社畜的自我救援啊!

        34l:懂了懂了,这种坑爹的感觉也刻入了我的dna,话说不愧是在人类智商高峰的时代啊,这段话我好像也背过,现在都忘记了。

        35l:我还记得我还记得,当时我们政治老师还做了个各国政治文化比对图,中国在明朝已经从爵本位进入官本位又进入了法理制的官僚制了,隔壁的那些个还在血源贵族时代,进度条差了一大截,就连美洲都比不上的落后地,现在居然来说咱们政治不透明,专权什么的。

        可把爷笑死了。

        36l:别理那帮子鳖孙,前些年不是还说中国历史造假,郑和船队没有那么大的船什么的,不就是仗着我们没有实体船出土吗。

        靠,正经人谁把自己的船留着做摆设给后代证明啊,船退役了当然是拆了能用的继续用啦!

        现在各大船运公司也没谁留着个海船做传家宝的啊,也就是他们家,小家子气,一点点好东西都要藏着,最让人生气的是还有一帮二狗子帮着说话,知乎那群人还说按照数据的确不可能,中国历史记载有虚数实数之类的,气死。

        现在那打脸还不是啪啪的,啧,据说那艘船上有好多文献还没有完全挖掘完毕,如果不是当时舆论乱七八糟的,何必那么早公开。

        37l:楼上你不懂了吧,其实那帮子人说话还是很有技巧的……

        38l:37哥愿闻其详。

        39l:哎,年轻人还是太年轻,你看看那些报道的主体是谁,郑和,郑和是谁,大明有名的航海家,他出名是因为发现了好望角和澳洲,但如果要论明朝谁才是大明出海阵势最大的,那不是ynw吗。

        40l:……ynw是谁?我可真是太讨厌这种不带大名打缩写的藏头露尾风了,球球了,别把粉圈那味道带回来啊啊啊!

        41l:楼上道友,天气如此和煦,你却如此暴躁,不好不好,一看就是在备考期。ynw其实是一个梗,就是you  know  who的缩写,是那个在记录中知名不具之人。

        42l:哈哈哈哈哈我知道,是小太孙写的,哈哈哈就是那个《送知名不具者序》,当时我们是全文背诵的,我记得当时教育局的导读是,此文结构严谨,详略有致,在叙事中夹杂细节描绘,辅以笔者的回忆,读来感情真挚,生动感人。

        读之前我一无所觉,读之后我爆笑如雷,哈哈哈昂!

        这他妈不就是不好指名道姓只好匿名抗-议爹和爷爷丢下他自己出去玩的社畜抱怨信吗!?我差点就信了,还真情感人呢哈哈哈哈!

        43l:咳,楼上别这样,小太孙还是很真挚的,他还写了自己做了多久社畜,对比了爹和爷爷做了多久,然后很认真得表示虽然自己年纪小但是社龄并不短所以希望自己能早点找到接班人,让两位长辈等等他一起世界那么大一起去看看呢。

        44l:哈哈哈哈哈老父亲带带我我要去远行啊~哈哈哈~

        45l:没错,就是这一股子菌菇味!

        46l:菌什么?

        47l:44哥用的就是云南的一首山歌改编啦,小太孙据说当年在云南待过一段时间,所以可能也会染上那么点味道吧。

        48l:云南本地人表示,首先抗-议地域固有印象,我们这儿不是家家户户都会唱山歌的!那是部分民族才有的爱好,而且山歌其实早期也是为了传递信息,歌声是长线条,比说话更方便传达,等到交通通畅后就没谁一天天扯着嗓子去喊了。

        顺带一提,也没有户户都养孔雀。

        更没有养蛊的爱好,没有!

        49l:那吃菌子呢?

        50l:……

        51l:49犀利啊,果然,话越少,人越狠,真理也。

        48兄也别在意,虽然你们的爱好危险了点,虽然每年到了这个时间都会让全国人民担心你们非战损减员,虽然因为你们夸张的表现让越来越多的外省人好奇那些菌子到底有多好吃,也开始跟着吃菌子,但这都是地域爱好嘛。

        都是自己人,求同存异,求同存异啦!

        52l:哥,我觉得48兄并不会被你安慰到哦……

        53l:呜哇!!51哥是好人,其实我们云南真的没有辣么可怕,我们现在有最大的花田,这些年还开始种起了咖啡可可和药材,以后不出意外的话我大云南就会成为大家饮料产业的坚固后背啦。

        ……以后就算oo了,也不用担心喝不到好喝的饮料哦!

        54l:……他真的相信了!!不过话说那个oo是什么东西啊!

        55l:就是你想的那个和谐词吧,一不当心发动起来就会断绝海运和进口的那个,你别说,这个还真的挺有必要的。现在我每天就靠咖啡续命,据说这个会有成瘾性,就和烟酒一样,一下子离开的话身体可能会吃不消。

        56l:阿巴阿巴……大佬就是大佬,我还在馋云南菌子,你们就已经在想战略储备啦。

        57l:正常啊,云南本来就是我国战略物资储备的大后方。

        那地方山高林密地形复杂,还有各种外地人debuff,又有矿,还和好几个国家接壤,别看它交通不方便,其实扼守了好几条重要的通道,所以在明朝时候开始大力深耕滇地开始,那儿就成了很重要的军备、物资储备。

        说个让你们肯定觉得不敢置信的,明朝的经营,一直到我朝都得到了裨益。

        当初的川军在死守滇南的时候,就有人挖出了明朝的军械库,里面储备的火-药和铁器还有铸铁工具可是帮了好大的忙。

        58l:明朝到那个特殊时代,都快四五百年了吧,火-药能存那么久?我读书少,楼上你别骗我!

        59l:楼上的,可以哦,云南地形多样,所以有些特殊气候的地方干湿度稳定,就非常适合保存货物。

        举个例子,云南的宣威火腿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吃过,它的制作工艺其实和金华火腿一模一样,但是咸度远远低于金华火腿,就是因为宣威那地方的气候实在太好了,肉制品本身就不容易腐-败,所以只要抹一点点盐防腐就够了。

        其实57l还少说了一点,当时其实还挖出了明朝的粮窖,据说挖出来的时候粮食还一粒粒保存得很好,只可惜一吹风,稻谷很快就碳化了。

        不过说真的没碳化也没人敢吃就是了。

        60l:还好没吃……这吃了得buff叠成什么样子。

        61l:大概是痛击我方队友的程度吧。不过这也很不可思议啊,那时候的储粮技术有那么好吗?四五百年哎!我们平时的粮食放个两三年就不能吃了吧?我听说大粮库还是放了什么惰性气体保鲜的。

        62l:专业相关人士不邀自来。

        其实稻麦这种如果不蜕壳的话可以放个五六年,如果没有遇到发霉虫蛀的话吃起来问题都不大,但是味道肯定不行了。现在打的气体一方面是保鲜,但主要是防虫,虫子才是粮食最大的敌人。

        而且云南储备的粮食主要是泰国的泰米,比起中国本土的稻谷来说,它的硬度更高,所以更耐存储。

        顺带一提,明朝时候也是中国古代粮食进口的高峰,但你们绝想不到当时大明的粮食种植率几乎达到了八成,只有两成土地是用来种植经济作物的。

        也正因为他们这种保守的土地规划,才让大明安全扛过了小冰河时期的各种乱象,无论战乱还是天气或是灾祸都没有动摇过本。

        就是因为之前有先例,如今我们的很多粮食政策都有参考明朝时期,说真的做个中国人真是太好了,我们的历史足够长,先人足够聪明,还有非常完全的记录档案,所以我们遇到的大部分问题都能从前辈那里找到参考答案。

        63l:我大明,因强而亡。

        64l:其实也不算亡了吧,现在南边还有美洲那边不是还有几个小国号称是大明的后代吗?

        65l:那也不算吧,就是挂个噱头加好感的而已……

        66l:倒也不是,起码南美洲的一些国家是认真得称自己是大明后人的(笑哭)

        67l:啊,美洲的老实兄弟吗?那倒是可以理解,我记得他们差点被欧洲人坑死,幸亏大明的船队正好过去帮他们解围,那时候他们的酋长就说大明是他们永远的朋友,还把这话刻到了石板上代代相传,所以他们对汉人的好感度非常高。

        x的,欧洲人真不是个东西,我看到历史那段他们故意送沾了天花病毒的货物给原住民就感觉血压升高。

        如果不是大明的药师之前去美洲找药材时候顺便分享了一下病况和药物,美洲估计得重创。

        68l:不光是重创,灭绝都有可能。

        天花这种病毒还会引发很多伴生疾病,当时能够治疗天花的就两样东西,一个牛痘一个奎宁,但美洲并不产金鸡纳,虽然有牛,但他们那牛不像咱们家的老黄牛那么好驯养,美洲的原产牛是世界体型最大也最凶悍的野牛,所以当地对牛的驯养几乎是0,更别说牛痘了。

        所以说如果真的被他们搞成功,美洲估计会全面崩溃,都不需要外来者征服,自己就能死光把土地空出来。

        69l:硬了,拳头硬了,真不是东西。

        70l:不是每个国家都能像我们先人一样的,你们知道美洲产什么吗?铁、铜、金、银,他们那的矿大多都还是浅层或者是露天的,对那些欧洲强盗来说可不就是皮夹子。

        71l:但有一说一啊,我看这些弟兄们真的,有时候有些恨其不争啊。

        你说他们和大明从十四世纪就开始接触,大明对人也算是掏心掏肺,冶炼、养殖、种植农书、甚至还给人送了咱们培育好的种猪,好像连火器都没瞒着,就算是淘汰品那也是好东西啊,偏偏人的科技树愣是没点起来。

        你要说老美兄弟不聪明吧,那不也有玛雅文明,这脑阔应该是没问题的啊,为什么能搞到现在这个程度?

        我们驯养了几千年的家猪到了他们那愣是被养成了人五人六的巨型野猪了,上次我看到他们那儿动物大迁徙时候野猪一脚踢飞猎豹,那猎豹在空中转了两圈的场景都吓傻了,解说还哈哈说那是我们家猪的野化种,什么鬼哦!!

        那地风水有毒吧?

        72l:这其实不是智商问题,是生活环境问题,别看咱们华夏地广物博,但自从明朝废除人口税之后人口暴增,够老祖宗嚼用的资源到了咱们这代之后就完全不够了,所以我们才更有忧患意识。

        至于美洲吗……那地方资源太丰沛了,你们想想,我们靠着解决粮食危机的食物就三样,玉米、水稻、薯类,两样长在那边,人家能不悠哉吗?怎么着都饿不死啊。

        顺带一提,猪其实真的很容易野化,别说野了,家猪你没有拔牙没有绝育的话,等它长大一点也会变成野猪那个样子的。

        我记得隔壁生活区就有个苦逼娃被骗了,说是小香猪其实是肉猪,结果愣是把那猪养到了200斤,因为打呼和放屁被邻居投诉,只能把猪送到了开农庄的基友家暂住。也是惨。

        73l:啊这……基友才惨吧?天降神猪,还是不能吃的。

        顺便补充,美洲还有土豆向日葵番茄辣椒,南瓜产量也挺大的,算一个吧。可恶,天选之地吗?

        74l:生活过得怎么样还得靠自己打拼,靠老天是没用的。

        而且也因为他们那样的生活环境,导致美洲原住民不太爱驯养动物,所以他们不太容易从动物身上get传染病,也导致本身的抵抗力天生就比欧亚大陆的人低。

        这一点其实非洲也差不多,不过他们的生态是被欧洲连累了。

        我们这地方靠海靠陆,南北都有,生态健全,所以也容易爆发传染病,但每次传染病之后都会让我们的遗传信息多那么一两条,避免下一次再中招。

        所以说多难兴邦是真的有道理的。

        75l:啊哈!我找到了一个现代比古代好的地方,医疗资源!

        76l:……哦豁,居然还有个老实人到现在还没歪楼啊。为了奖励你,告诉你一个秘密,医疗上你得看怎么比,如果是比技术含量,那么肯定比不过,但如果比别的……还真不好说。

        在宋时民间就出现了惠民药局,但这项制度得到普及还要说明朝。

        这世界上三大烧钱行业,赌博、看病、养孩子,都亏明朝政-府那是真的有钱,愣是把惠民药局给啃下来了,当时明朝的老百姓不是大病基本都能看得起,不信你看看人的平均寿命。

        77l:给楼上补充一句,其实最烧钱的不是药材,是人才。

        明朝废除了医匠制度,将这个行业还给市场而不是传承,加上了选拔和监管制度,虽然在医术水平的管制上远远比不上咱们现在那么严苛,但是定下了医生的升迁有从业时间和接诊量限制。

        所以那些医匠就不得不去惠民药局当坐诊大夫刷时长,因为他们的目的是往上爬,所以惠民药局的大夫医术和医德都很不错,惠民药局也就从最初配药的地方变成了类似我们现在公立医院的存在。

        对了,还有医术的印刷普及,这点大明也很牛x,你敢信大明的医术便宜到只需要十文钱就能买到吗?

        十文,放在那时候就是几个馒头钱,人人都能买,所以当时的《袖珍方》、《普济方》就和咱们现在居委会发的健康小手册一样几乎人手一份,小病自己都能治。

        78l:  啊,对了,顺带一提,这两本书都是洪武帝的朱橚写的,他也是朱棣的同母弟弟,这老兄是真的拼,他自己本身不是医生,全靠脑子将药方啃下来,为了找药还跟着他哥跑去了美洲,真的牛。

        79l:嗯……其实朱橚最厉害的不是医术啦,医术什么的他主要是收集和整理,他牛x的地方是在植物学上,严格来说他是我国最早的植物学家,就连本草纲目的作者李时珍都有不少资料参考了他的著作的。

        据说这人年轻时候参与过救灾,看到过因为受灾吃不饱饭的民众,觉得怪可怜的,于是他就跑遍天下,收集了各种能够吃的野草野菜,然后将怎么寻找、怎么辨认、怎么处理,最重要的怎么让它更好吃点写成书。

        那本书就叫做《救荒本草》

        这本书真的写得非常严谨,就算以我们现在的科技能够推翻的理论也只有可有可无的一小部分,据说他写的时候不光自己尝试了,还亲自种植观察,以一位藩王的身份真的了不得。

        80l:这本书我知道,朱橚写成之后就被印了好多本,然后大明到哪都送上一本,就是防止人家饿死。

        81l:鹅哈哈哈!!!被楼上的哥笑死,突然脑补大明憨厚老大哥,天天担心邻居家里没有余粮的形象。

        82l:其实也差不多啦,明昭宗就写信给过台湾,提醒他们多尝试新的粮种,如果当年收成不好的话,大明可以给他们支援粮食,后来弯弯就试着种了红薯啥的,总算没再饿死人了。

        就因为这一点,琉球对大明真的是忠心耿耿。

        83l:琉球是真的好,据说以前为了朝贡,每年发好几拨人,就是防止前一波人路上翘辫子。

        使者上岸第一件事先打听,自家人到了那就做个路人,没到那就自己做使者,也是真的惨。

        84l:这……也不至于吧?

        85l:真事,写在史书上的,因为太惨了,后来洪武帝就挪了福建人去支援琉球帮他们造船。

        86l:……怪不得台湾话的口音和福建很像啊……

        87l:哈哈,其实说到这点,云南人有很多习惯也很像南京人啊,现在去昆明还会遇到穿着明制汉服的当地人咧。

        据说他们就是洪武帝当年大移-民的后代。

        88l:卧-槽?你这么一说,我的确看到过,当时觉得有些怪怪的,有些像但又有哪里不对,还以为是当地的服装……原来那是明制吗?

        89l:不光衣服,房屋也是啊,昆明有几条街道那房子的画风就是江南画风,那一块以前就是南京人搬过来时候住的。

        我是云南人,我家族谱上就写着是从南京迁来的,好像是随军的,我老婆家是直接被迁移的,据说当年朱元璋迁了二三十万人到云南,因为人口实在太多了,所以现在云南人好多生活习惯都受到南京的影响。

        90l:咦?等等,我也是云南人,妈呀,我奶去世前和我说过她祖籍南京,我还以为是我奶和我爷有一段浪漫又颠沛的爱情故事,现在被你这么一说……惊!

        91l:哈哈,这样的惊喜还有很多啦,明朝大移-民很多的,最有名的就是山西大槐树,每年那儿都会搞个寻根之旅,就是因为明朝移-民。

        92l:山西本地人,悄咪-咪说一句,其实别看每次活动搞得那么盛大,官方数据说迁移了一百多万,其实没有这个数字,只是因为当时很多人压根没有族谱,到了n代后突然想起来这事,往上一问自己来自哪,大家都蒙圈了,又听到大槐树那事,于是大笔一挥就这么写了。

        93l:楼上你是生活在六百年前的吗?亲眼看着了?古人最重视落地生根,这怎么会乱写?

        94l:兄弟戾气别那么重,92哥说的是真的,以前除了特别文化人的家族,都不搞族谱这事,尤其经历了辽、金、元时代,就算原来有的后来也没了。

        古人是讲究寻根,但说白了,搞这种精神文化的前提是自己活下来,而且活得还不错,饭都没吃饱,烂命一条,哪有空去管自己到底哪儿来的。

        最简单的例子,朱元璋都不知道自己祖籍是哪儿的呢,他爷奶就是逃荒去的凤阳,他一当皇帝的都没琢磨出自己祖籍,更何况普通人。

        92兄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大明有黄册存储,有人去比对过,发现不少挂着大槐树出身的人其实压根不是那地方的,所以才有这么一说。

        不过其实这也无所谓了,反正老家在哪儿都一样,都是在华夏嘛。

        ——顺带一提,这乌龙古人也搞过,后来家谱就普及了嘎嘎嘎,当年还有人为了编家谱挨个去官府查自己老家呢。

        95l:这能找得到?那不就大海捞针吗?

        96l:总还有几个幸运儿能找到的,不是有那个老话吗,人认识六个人就能认识全世界。不过明朝其实还是比较好找的,明朝的户籍册上画了头像,当地的小吏上岗前就要先把自己管辖范围内的大概人像给背下来,所以估计这方面也方便找人吧……

        97l:以孙推祖吗……?这也太不靠谱了吧!而且就古人那画像技术……

        98l:楼上你是不是被影视剧带歪了就以为咱以前的画像技术是那亲妈都不认识的画像啦?来来来,给你看看【图】【图】【图】

        99l:卧-槽?这素描?

        100l:不是素描,这叫柏画,是一种利用光学仪器的透视画法,其实就是小孔成像,原理和照相机一样的,所以相似度可以达到九成,还有阴影。

        顺带一提,今年故宫推出邮票的那张主图,就是当年紫禁城刚修建好的时候宫廷画师用这种绘画法画出的故宫原貌,是不是非常逼真,就像是相片一样。

        101l:……老子好像出丑了,老子当年好像给它打了差评,说和实物不一致……犯了低级错误,艹,小丑竟是我自己?

        102l:哈哈哈哈哈哈哈哈!!101哥你,哈哈哈哈哈,边上明明有小字啊!

        103l:我也差点指出来,幸好看了小字……咳咳。

        104l:咦,你们都买了邮票啊?其实我也买了。

        105l:嗨呀我可巴不得他们多搞点文创了,明制的东西真的好好看的!疯狂打call!

        106l:……是啊,明制的都好看,前端时间买了套明制汉服,原来想着按照古画买配饰的,结果一看图,眼都花了,这配饰的花样也太多了吧,居然还有西洋风的。

        107l:因为明朝是海洋大国吗,各国文化交流的巅峰,据当时的人吐槽,在应天府一块砖掉下去砸到的10个人中就有一个是歪果仁,这人口密度肯定会影响审美啊。

        108l:影响审美这点是怪可怕的,我还看到了裙撑……

        109l:楼上你搞错了,你看到的那个应该是昭宗皇后的衣服吧,那不是裙撑是马面裙啦,当时马面裙刚被发明出来褶皱比较多,所以看上去比较蓬,裙撑这个东西我们是真没有!

        110l:还好没有,欧洲的裙撑真是害死人,不过那个是没有流传过来吗?

        111l:应该是流传了,但是到了中国还没火起来就被拍灭了,我记得哪儿看到的八卦来着,基层的医生刚看到这东西就说这玩意会压迫内脏,然后汇报上去,昭宗亲自下令不允许女性穿着的。

        112l:楼上看的是野史吧?昭宗的时代欧洲还没文艺复兴呢!

        113l:呃,楼上,这两个时间差不多啦,理论来说也不是没有可能,不过虽说是野史,但也不是没有可信度,比如说烟草就是用这个方法被拦在外头的。

        114l:烟味过敏者表示,就冲这一点粉昭宗一辈子!!

        115l:哎,其实尼古丁和罂粟一样,是镇痛的,都怪人滥用。

        116l:追求刺激是人的天性,不断作死更是本能,永远都不要去尝试人能不能经受住诱惑,答案通常都是否定的,昭宗殿下名言。

        117l:哈哈哈,小太孙这点和他爷爷一样,喜欢写大白话,就爱写大白话的皇帝!

        118l:……呃,萌新悄悄问一句,你们为什么总要叫昭宗小太孙啊?他做皇太孙的时间应该也不是很久啊。

        119l:一方面是这样可爱,另一方面是觉得这样叫可以显得他更社畜一点,毕竟这是他自己说的,从还是太孙的时候就开始包揽政务了,当然,最重要的是,很多人都觉得昭不贴他的谥号啊。

        120l:???昭不是挺好的,也是美谥啊。

        121l:因为那个吧……他弟弟给兄长定谥号的时候很想定【明】,但是因为明朝就是明,所以冲了,于是只能选了同义的【昭】,这也不错,但是昭就差了点意思。

        122l:我去百度了下,的确……昭宗更适合叫明宗哎,照临四方曰明,小太孙的文治功德能当得上这个字了吧。

        123l:何止,他哪是四方,说八方都不为过,那时候的大明是真的牛x,说是世界的中心都不为过。

        不过他弟弟也是狠,直接给他哥开了个【宗】。

        124l:他们兄弟感情是不错,如果不互坑的话,咳咳。

        125l:哈哈哈他哥刚卸任,他弟弟就模仿他写了一篇《赠序》,那委屈劲就别提了,搞得小太孙都心软了,脚都跑出去了,最后还回头去安慰弟弟,黏糊了好一阵。

        126l:……所以啊,如果不是jj不允许!!

        127l:楼上的姐妹我懂你!骨科yyds!

        128l:够了,你们这些恰cp到疯魔的,要我说还是春樱cp最甜啊!你是我最信任的下属,我为你的皇位荡平一切阻碍,为了你的平安永守边关不甜吗?!

        沐春每次入京,小太孙都是去城外迎接的啊!小太孙辞职成功之后,春儿就跟着他一起四处去浪。

        忠犬攻x帝王受它不甜吗?

        129l:……嗯~主要吧,这两位的爹也是这样的啊,撞cp人设了……

        130l:……咳咳,哎呀,奥运啥时候开始啊,等得好捉急啊!对了,再次切题,古人没有奥运看!

        131l:楼上你是认真的吗?奥运会这个东西的确最早起源是古希腊人,但是大明也有类似的活动啊。

        当时大明公开招募英才的时候的性质和奥运会就差不多,世界各地的来客,公开有标准得参加体育活动,获胜者有奖品,也有长跑、射箭、搏击、游泳之类的项目,除了前几名会被留下当官外和开个奥运会有啥区别。

        对了,当时应天府的人都可以去看哦,他们还有国际蹴鞠对决,那可不就是世界杯。

        132l:啊这,我们祖先那么牛x的吗?(恍恍惚惚)

        133l:呵,还有更厉害的呢,你们知道第一届选才的冠军是谁吗?

        134l:?谁?哪个将军吗?

        135l:不,就是你们的小太孙殿下,这位殿下把来求职的人才都打趴下了,然后在最后揭晓了身份,更骚的是,他最后一个打趴下的是他弟弟。

        没错,就是你们刚刚嗑骨科的那位。

        现在知道了吧,弟弟君他打不过小太孙哦!

        136l:????太孙,那么能打的吗?他不是小小年纪就去坐办公室了吗?

        137l:洪武帝当年说太孙最类他,你以为是哪里类?洪武帝的武力值和领兵能力都是地王中一等一的好不好。

        138l:倒抽一口气,哇,小太孙的这个人设好猛,文能□□武能定国?

        139l:他没有正式领兵过,不知道指挥能力怎么样,但是明朝几次战略布局都是他定下的,包括长城位置他也定下了不少,估计不会太差。

        主要是当时的明朝真的是平a啊,所以也看不出他的本事,但应该不会很差。

        对了,建文帝留下的文书中说过他最想拿的谥号是“文”,然后就能让他儿子做“武”帝,这就是黄金搭配。

        140l:哈哈哈真的假的?不过昭宗没有拿到“武”也怪可惜的,昭宗真的很刚了,奈何周边都被明朝打趴下了,实在是没办法开疆扩土。

        141l:(悄咪咪)其实也不是没开,当时大明租借了好多港口,不过那种没划入地图里头所以不算。

        142l:啊啊啊啊奥运开始啦!快看开幕式,我们代表队的妹子这次穿的入场服是汉元素啊!设计师总算上线了,这缂丝这花纹真是太好看了!

        143l:……啊,解说说这次的入场式服装使用的是松江布,丝线的染料是当年明皇朝下西洋从各国采购的天然染料,然后采用缂丝的技术将主办国的象征和海洋的象征画到一起,因为今年正好是华夏和世界建交600年,呜呜呜这该死的仪式感。

        144l:当时作为第一批国礼送给大部分建交国家的就是松江布,现在我国代表团就穿着友谊的象征来参加代表和平的奥运会,不知道为什么眼眶就红了,我国浪漫起来真是有些吃不消。

        145l:解说说当年华夏出产的布料和成衣随着船队抵达各国,因为产量大质量好成为了大部分国家主要的布料来源,真的假的?

        146l:真的,其实不光光是布料,最重要的是华夏文化和技术对于整个东亚乃至于世界圈来说,都能说是衣被天下啊。如果当时的世界中没有大明,可能会黑暗很多年吧……

        147l:等等,你们看热搜了吗?

        148l:啥?奥运会刚开幕,有啥热搜?

        149l:那艘船,就《考古》里头的那艘船,它的身份被判定了,好像就是使节船,然后之前不是挖出来了好几份文书吗……哈哈哈哈你们知道那是啥吗?

        那是倭国和朝鲜国请求上国给个名分的奏折,还好那个文书不是用的笔墨书写,而是在帛上缝了线,多多少少能留点痕迹。

        哎呀,【图】【图】【图】

        150l:噗,请封倭王、封朝鲜王、哇,这谦词,啧啧,某国不是坚称自己和大明没有从属而是平等关系吗?

        151l:  咳咳,这时候公布这个……夺笋呐。

        152l:呵呵,这不叫损,这叫以直报怨,看看某国这些天一直在搞得事,简直烦死啦,棒,我就喜欢这样会整活的官方。

        153l:……你心爱的会整活的官方这次还发布了一个新消息,为了纪念华夏开启远洋文明600年,准备增加宣发,诸位即将在教科书里看到前人的航海故事,多半还是朗读并背诵全文的,怎么样,感不感动?

        154l:……不,不敢动,qwq,不过如果是小太孙的小作文,我可以!!只要配图给我挂个太孙殿下青年版的配图,我都可以!!

        155l:楼上你想得美,你不知道教科书上之所以都放老爷爷配图就是为了防止你们上课分心吗!!太孙殿下美颜盛世也不是你上课开小差的理由!!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q9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q9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