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第 155 章
接人回来享福还真不是洪武帝说说而已。
在船回来以前, 洪武帝就已经命令沿海各地做好了接待准备,房子土地都安排上,还都是选的各地治安最好, 地方乡老最能干,乡邻气氛最和乐的地方。
考虑到归来的人可能丧失了劳动力,他还特地命令地方政府届时每月发放米粮布补贴, 并从中拨出一小部分用以雇佣当地的青壮来搭把手,减轻老人们的生活负担。
可以说一应政策之下,只要老人们没有大病大灾的,这辈子都能平安顺遂得过去, 如果要去找家人, 洪武帝也下了命令,让地方官员必须尽心竭力,弥补老人的遗憾。
是的, 在这些人回来之前,洪武帝就做好接回一众老者的准备。
这也是日本方面为什么如此爽快放人的原因,如果大明想要带着一群青壮年离开,那么哪怕是日本政府再忌惮大明,也要好一通扯皮。
正因为这些归来者都是老人, 虽然日本方面也会觉得有些没面子, 但总体还算过得去, 在朝政的时候甚至还会说几句这是大明给他们解决困难云云, 也算是不错的遮羞布。
众所周知,老人的体力和健康状况就放在那儿, 在创造社会价值十分有限的情况下还占用粮食及资源, 对于如今的日本政府来说可以说是累赘, 如今日本的不少深山就有将六十岁或是七十岁的老人背上山任其自生自灭的情况。
虽然从官方的角度来说他们明面上是肯定不会支持的, 但从地方政府任由这样的恶习发展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习俗”就可以知晓他们真正的态度。
所以,他们着实是不太能够理解大明帝国为什么要将这么一群累赘带回去,就为了所谓的面子吗?那未免也有些太不值得了。
值得和不值得不是让外人来说的。
皇太子研墨,洪武帝亲自执笔誊抄,祖孙两人代笔,将这七十三个千里迢迢归国之人的名字写在了黄册之上。
自此,无论他们离开前是哪儿的人,现在他们都是名正言顺的大明人。
将这一本单独立册的户籍册郑重交给了户部侍郎,又把自己亲手写好的户籍证明一一发给这些面上还带着惶恐和茫然之色的归者,听到这些战战兢兢的老者说出的谦辞后,朱元璋温和道:“不必觉得麻烦了我们,诸君会有如今的遭遇,皆是因为国家贫弱。说到底,这是我为帝王,他们为朝官、为兵士的无能,才让你们遭受此等一劫。”
“硬要说来,这事本就应当我们请求你们的原谅,未守土,未□□,是我等的过失,听你们一句谢,咱惭愧啊。”
“不,不是这个道理。”这些远离汉地多年,不可避免汉话中带上几分艰涩的老人连连摆手,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来宽慰洪武帝,木白落后一步看着,眼神渐渐柔软。
在木白看来,他的爷爷真的是个很奇怪的人,他仿佛拥有两张脸孔,对着朝臣和敌人如同修罗,对着百姓和家人,却又如同弥勒。
在洪武帝退居幕后的这一年里,木白几乎每次去探望他老人家都是在老乡家里找到人的,在凤阳的老家中,周边的农户都知道,老朱是个特别讲义气的人,又大方又友善,还有好多好多儿子,有什么要帮忙的都能找他,他都会帮忙,实在做不来,也能让儿子孙子搭把手。
而就是这样一个淳朴爱笑的庄稼汉,却让朝堂上大半的人都望之生畏。
木白也不是没有遇到过帝王,他的小伙伴也是一方霸主,伴随他一路前行的路上,木白见过许多的诸侯王,但那些人和朱元璋却完全不是一类人。
他从没见过如同朱元璋一般物欲寡淡,却又欲壑难填之人。
寡淡是在于他除了家人平安,对一应身外之物都没有执着,欲壑难填则是他想要的是任何一个帝皇都未曾做到的。
他想要没有贪官,想要民众安乐,想要老有所依幼有所养,想要消灭饥饿。
除了对老朱家传承皇位还有执念外,他大部分的期望都和六百多年后的华夏政党的理念不谋而合。
呃,某种程度上来说,在对公务员们的高标准严要求也是一样的。
不过后世的公务员们起码大多小日子过得还不错,工资也是基本踩在本地区平均工资线以上,但大明的公务员……那就真的很惨了。
如果不伸出罪恶之手,那么大部分大明的普通公务员都只能勉强养活自己一家,但凡家里的人口多一点,或是有个大灾小难的,那距离破产就不远了。
但大明的所有副官都得自己聘请,这就导致大部分官员的生活都过得干巴巴的。
如果伸出那只手……没被发现还好,一旦发现,立刻叫破人亡牢底坐穿,还要连带着所有家人一起倒霉。
洪武年间相继的空印案和郭淮案让朝堂上的官员被清理了大半。
木白至今都记得当时的情况有多严重,就在都城所在的应天府都一度出现了官员断档,在接替的官员上任前原来的官员一个个都得戴着二十多斤的镣铐继续办公。
可以说是非常的将社畜进行到底。
更悲惨的是,这些人在后来都被派去开发大西南了,至今都有不少官员还留在云南耕耘没能回来,那是连最后一丝价值都要被压干啊,呜呼,惨绝人寰。
但大明有一点好,那就是哪怕官员犯事被丢到边关劳动改造,却还能靠着军功再升回来。
所以大部分官员宁可去边关也不愿意去一些看似和平的地方,前者还能有机会,后者则是要一辈子在那儿蹉跎下去了。
可是即便局面如此,从洪武帝的角度来看他对官员已经足够好了。
官员的俸禄不提,单单是减税减役一点就能为一个家庭省下多少开销。
他老人家认为官员有钱就变坏,所以在退位之前,他还规定了朝堂官员的俸禄,并且和不允许立丞相一起定为惯例。
作为一个上下五千年都能排得上号的优秀帝王,洪武帝再各方面都没的说,但在经济学上他的确是欠缺了一点,显然在做这个决定的时候,他不知道有一种东西叫做通货膨胀。
当然,作为一个公平的帝王,除了管理官员外,洪武帝还一并将功勋们手头的大片土地软硬皆施得收回了,改为了发硬性工资。
总之,在洪武帝退位的那一年,满朝文武均都敢怒不敢言,若不是看着希望就在眼前,估计有一半的人都要“告老还乡”去了。
好在朱标登基之后虽然碍于父亲的命令,不好明着给官员加工资,却多了逢年过节的红包补贴。
夏季有冰耗冬季有炭耗,加上一年到头几乎月月都有的节日,现在的大明公务员们小日子已经比过去好上太多了。
当然,会这么做可不是朱标太好心,主要还是因为现在的大明朝廷真的有钱。
呃,虽然这么说挺招人恨的,但在重新疏浚黄淮河之后,无灾无难的黄淮河流域交上来的粮税足以让周围几省侧目,加上大明近些年来连续不断采购的米粮,大明的存粮已经到了户部官员不得不缠着工部官员修建粮仓的程度。
其实在荡平了北方草原后,多年没有发动大型战争的大明本身的存粮就相当可观,也多亏了这些老本,大明在疏浚大河的时候才没有发生前朝那些糟心事。
被征召的役夫全都是有偿劳动,用来发饷的稻谷每天都一担担堆到大河边上,干完了活就能直接领回去,为了方便携带,现场还提供兑换服务,可以直接用刚发下的粮食换成布料首饰等一应生活用品。
这些东西回老家买也是大价钱,还不如现场就换了,回去是转卖也好还是送人都很有面子。
而且有这么个兑换处在,役夫们感觉满满都是希望,每天睁眼干活,闭眼想凑钱换个好的还是着力眼前,反而一点都没觉得累,整体氛围格外和谐,散工时候甚至还有些恋恋不舍。
就连去现场监工的工部官员都说从没见过氛围这么好的大工程,这句话顿时就让多少有些惴惴的洪武帝乐开了花。
只是,粮食太多也不全是好事。
大明如今的主要粮食是稻谷和小麦,虽然这两种农作物都有麸皮保护里头的种仁,因而较为耐放,但是自然存放的粮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风味也是不争的事实。
新米和陈米的口感差异巨大,在市场上差价要近一半,如果存储不当,放坏了或是生虫了就更糟糕。
于是在挥舞着钞票的户部促使下,工部不得不派人研究起了粮仓的改造。
如何存储、如何转运,如何保证先进先出,如何设计最佳的动线都是一门学问,不过好在现在的工部已经不再是以前爹不疼娘不爱的混饭吃部门了。
在昔日的东宫匠坊并入,且重设评选机制,重新调整工部权重,首次将管理岗位交给技术人员后,大明的工部已经成为了技术宅们的天堂。
如今的工部除了在皇宫内和其他五部一样占据一处宅院外,在玄武湖中央的小岛、应天府偏远的郊区都各有一块地。
玄武湖中心的小岛四面都是广袤的湖水,水下也布有暗网,任何人想要靠近都只有划船一条路子,保密性极佳,而且因为宽敞、加之周围都是水,防火效果也颇为优秀。
这样的湖中岛保密性好,环境宜人,但是建造极难,平日里的生活补给也全靠外人输送,所以即便是在应天府也只有两处。
一处用来存放全国百姓户籍的黄册,另一处就是用来存放工部的各种机密配方了。
至于郊区则是工部的实验场地,因为都是半成品防护上也没那么严格,但擅自靠近的也九成九是探子,正常人谁会去接近这种三日一炸雷五日一着火的地方。
是的,为了节省修补房屋的开支,这儿同样兼了大明□□开发和配置。
工部的除了一部分必要的行政官员外,人才的补充都是自民间挖掘。
随着匠籍地位渐高,愿意吃公家饭的人也越来越少,毕竟公家饭虽然稳定,但是自由度实在是难以言喻。
为了说服他们,也为了哄骗各位大佬加入工坊,新任工部尚书特地整出了几间空房专门用来摆放实验器具,然后他亲自登门,请人前来参观。
几乎没有一个匠人能够逃过这间实验室的诱惑。
如今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玻璃窗在这儿仿佛变了一个模样,成为了大大小小的管子和器皿。
耐热耐冷又耐腐蚀的玻璃器具是最完美的实验用品,而且它的透明度很高,在如今工坊研制出透明白玻璃的现在,更是能为每一个观察者展现事物变化的细节。
可别小看这短短的一个发现,在后世网络上就有一个说法,东方的科学发展之所以与西方迥异,并且在近代落后于西方,真是因为缺少了这小小的玻璃。
虽然这么说略有些偏颇,但的确,如果没有玻璃,即便再优秀的学者也难以抓住精确的变化数据,并以此抓住化学物质产生反应的时机,对各种成分加深了解,并且加以利用,这样的变化或许通过大量的实验和天才的计算能力可以得到弥补,但这之中的损耗无可估量。
事实上,正是托这些玻璃材料的福,在研究如何更快速更高效获取煤油的过程中,匠坊这些人又发现了一种比煤油燃烧能力更强的透明液体,不过这东西虽然燃烧能力强,但是不太耐烧。
用它来作为染料的话着实不太安全,于是工坊将这东西放在了一边,反倒是被四处溜达寻找灵感的兵仗局摸了去,在烧了几次房子后,隔壁发明了一种使用特殊子弹的火器。
这是真火器,一旦成功发射就能在对面引起大火的那种,只不过以如今的科技想要寻找能够包裹住这种液体并且让它在落地后再爆发开的材料并不容易,所以目前还处在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情况。
但不管怎么说,有新的发明都是好事。
比起隔壁的新发明,工部的新发明就要和谐的多,首先,他们发现了一种油脂和凝脂状的物品,在尝试之后发现,这玩意用在金属机械的摩擦处有奇效,可以有效降低磨损。
不过它并未引起太大的重视。
如果它是能够帮助木料保养防水什么的还好一些,偏偏是金属,以如今的生产力来说,如今的大明能够真正需要用到它的地方并不多,于是它被送到了各个使用凿地机开采的现场,当做是个聊胜于无的赠品。
于是众人很快发现,随着摩擦和析出,一种蜡制品出现了。
这种蜡质地有些像蜂蜡,但是它的颜色可比蜂蜡白多了,在屡次实验之后,众人发现它的特性上同蜂蜡大致相同,同样五毒,也没什么味道,可以当做蜡烛点燃,最重要的是它的硬度远要高于蜂蜡,更方便运输。
寻常的蜂蜡蜡烛如果要长途运输的话,必须要将其用油纸隔离开,否则走到半路就会发现自己收获了一块蜡烛坨坨,但这种蜡烛就完全不必,虽然脆度更高,但其可观的硬度让匠人不需要额外包装。
而且这个颜色……这么干净的白,真的很适合用作奠仪呢。
是的,石蜡蜡烛在这个世界的初亮相就是在太庙之中用作贡烛,此时的白蜡烛产量还很低,又珍贵又漂亮,可不就是适合做奠仪吗?
“就只有这些吗?”拿着写得花团锦簇的呈报,木白不满得甩了甩报道,他并不是一个严苛的老板,但无论是玻璃器具还是这段时间烧掉的石油都不是个小数目,从结果来看,这次生成的产物都算不上实用啊。
汽油是个好东西,但是现在还远远用不着,石蜡也是个不错的产品,但以现在这种制造方法能满足太庙就不容易了,更别提供应市场。
虽然知道科研必然会遇到损失,但这样的损失也有些太大了,如果不给这些人一点压力,木白怕他们疯起来能把老朱家的底子给烧完。
但木白没想到的是,工部尚书稍稍迟疑之后,送上来了一块藏青色的石板。
“这是什么?”木白接过板子,有些纳闷得看着这个有点像瓦片的造型。
“禀殿下,这是石油烧了之后的产物……呃,这些东西每次烧都会被剩下,臣觉得有些浪费,就琢磨着要怎么用,正好手下有一祖籍蜀地的小吏说这有些像沥青,于是我们便试了下,发现确实差不多。”
工部尚书说的沥青其实指的是天然沥青,这种物质其实是石油渗透到表面后被自然蒸发后的产物,早在先秦时候就有利用的记录。
至于怎么利用吗……咳咳,一般都是被绑在箭上点然后飞出,或者是烧上一锅在守城时候浇下去,沥青加热后有粘性,一旦粘在身上轻易洗不掉,一般守军会顺便送上点火服务,伤害性极强。
不过大明如今并不需要这种守城服务,毕竟这玩意杀伤性虽大,但是战后收拾难度也巨大,如果不是必要先人一般不会动用这等“武器”。
那这玩意有什么用?木白纳闷得敲了下这块沥青板,就听工部尚书说:“此物历经寒火,得百般催化,比之沥青更加坚硬,臣等试过,将其碾平后斧敲而不变形……”
正在他说话间,被皇太子捏在手中的沥青板子咔嚓一下碎开,仿佛慢动作播放一般,它以一种婉约俏丽的姿态折断后落在地上。
木白:……啊。
工部尚书:啊?!!
沐浴在所有人目光中的沥青板子:嘤,不是咱不努力,实在是外力太大啦!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
在船回来以前, 洪武帝就已经命令沿海各地做好了接待准备,房子土地都安排上,还都是选的各地治安最好, 地方乡老最能干,乡邻气氛最和乐的地方。
考虑到归来的人可能丧失了劳动力,他还特地命令地方政府届时每月发放米粮布补贴, 并从中拨出一小部分用以雇佣当地的青壮来搭把手,减轻老人们的生活负担。
可以说一应政策之下,只要老人们没有大病大灾的,这辈子都能平安顺遂得过去, 如果要去找家人, 洪武帝也下了命令,让地方官员必须尽心竭力,弥补老人的遗憾。
是的, 在这些人回来之前,洪武帝就做好接回一众老者的准备。
这也是日本方面为什么如此爽快放人的原因,如果大明想要带着一群青壮年离开,那么哪怕是日本政府再忌惮大明,也要好一通扯皮。
正因为这些归来者都是老人, 虽然日本方面也会觉得有些没面子, 但总体还算过得去, 在朝政的时候甚至还会说几句这是大明给他们解决困难云云, 也算是不错的遮羞布。
众所周知,老人的体力和健康状况就放在那儿, 在创造社会价值十分有限的情况下还占用粮食及资源, 对于如今的日本政府来说可以说是累赘, 如今日本的不少深山就有将六十岁或是七十岁的老人背上山任其自生自灭的情况。
虽然从官方的角度来说他们明面上是肯定不会支持的, 但从地方政府任由这样的恶习发展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习俗”就可以知晓他们真正的态度。
所以,他们着实是不太能够理解大明帝国为什么要将这么一群累赘带回去,就为了所谓的面子吗?那未免也有些太不值得了。
值得和不值得不是让外人来说的。
皇太子研墨,洪武帝亲自执笔誊抄,祖孙两人代笔,将这七十三个千里迢迢归国之人的名字写在了黄册之上。
自此,无论他们离开前是哪儿的人,现在他们都是名正言顺的大明人。
将这一本单独立册的户籍册郑重交给了户部侍郎,又把自己亲手写好的户籍证明一一发给这些面上还带着惶恐和茫然之色的归者,听到这些战战兢兢的老者说出的谦辞后,朱元璋温和道:“不必觉得麻烦了我们,诸君会有如今的遭遇,皆是因为国家贫弱。说到底,这是我为帝王,他们为朝官、为兵士的无能,才让你们遭受此等一劫。”
“硬要说来,这事本就应当我们请求你们的原谅,未守土,未□□,是我等的过失,听你们一句谢,咱惭愧啊。”
“不,不是这个道理。”这些远离汉地多年,不可避免汉话中带上几分艰涩的老人连连摆手,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来宽慰洪武帝,木白落后一步看着,眼神渐渐柔软。
在木白看来,他的爷爷真的是个很奇怪的人,他仿佛拥有两张脸孔,对着朝臣和敌人如同修罗,对着百姓和家人,却又如同弥勒。
在洪武帝退居幕后的这一年里,木白几乎每次去探望他老人家都是在老乡家里找到人的,在凤阳的老家中,周边的农户都知道,老朱是个特别讲义气的人,又大方又友善,还有好多好多儿子,有什么要帮忙的都能找他,他都会帮忙,实在做不来,也能让儿子孙子搭把手。
而就是这样一个淳朴爱笑的庄稼汉,却让朝堂上大半的人都望之生畏。
木白也不是没有遇到过帝王,他的小伙伴也是一方霸主,伴随他一路前行的路上,木白见过许多的诸侯王,但那些人和朱元璋却完全不是一类人。
他从没见过如同朱元璋一般物欲寡淡,却又欲壑难填之人。
寡淡是在于他除了家人平安,对一应身外之物都没有执着,欲壑难填则是他想要的是任何一个帝皇都未曾做到的。
他想要没有贪官,想要民众安乐,想要老有所依幼有所养,想要消灭饥饿。
除了对老朱家传承皇位还有执念外,他大部分的期望都和六百多年后的华夏政党的理念不谋而合。
呃,某种程度上来说,在对公务员们的高标准严要求也是一样的。
不过后世的公务员们起码大多小日子过得还不错,工资也是基本踩在本地区平均工资线以上,但大明的公务员……那就真的很惨了。
如果不伸出罪恶之手,那么大部分大明的普通公务员都只能勉强养活自己一家,但凡家里的人口多一点,或是有个大灾小难的,那距离破产就不远了。
但大明的所有副官都得自己聘请,这就导致大部分官员的生活都过得干巴巴的。
如果伸出那只手……没被发现还好,一旦发现,立刻叫破人亡牢底坐穿,还要连带着所有家人一起倒霉。
洪武年间相继的空印案和郭淮案让朝堂上的官员被清理了大半。
木白至今都记得当时的情况有多严重,就在都城所在的应天府都一度出现了官员断档,在接替的官员上任前原来的官员一个个都得戴着二十多斤的镣铐继续办公。
可以说是非常的将社畜进行到底。
更悲惨的是,这些人在后来都被派去开发大西南了,至今都有不少官员还留在云南耕耘没能回来,那是连最后一丝价值都要被压干啊,呜呼,惨绝人寰。
但大明有一点好,那就是哪怕官员犯事被丢到边关劳动改造,却还能靠着军功再升回来。
所以大部分官员宁可去边关也不愿意去一些看似和平的地方,前者还能有机会,后者则是要一辈子在那儿蹉跎下去了。
可是即便局面如此,从洪武帝的角度来看他对官员已经足够好了。
官员的俸禄不提,单单是减税减役一点就能为一个家庭省下多少开销。
他老人家认为官员有钱就变坏,所以在退位之前,他还规定了朝堂官员的俸禄,并且和不允许立丞相一起定为惯例。
作为一个上下五千年都能排得上号的优秀帝王,洪武帝再各方面都没的说,但在经济学上他的确是欠缺了一点,显然在做这个决定的时候,他不知道有一种东西叫做通货膨胀。
当然,作为一个公平的帝王,除了管理官员外,洪武帝还一并将功勋们手头的大片土地软硬皆施得收回了,改为了发硬性工资。
总之,在洪武帝退位的那一年,满朝文武均都敢怒不敢言,若不是看着希望就在眼前,估计有一半的人都要“告老还乡”去了。
好在朱标登基之后虽然碍于父亲的命令,不好明着给官员加工资,却多了逢年过节的红包补贴。
夏季有冰耗冬季有炭耗,加上一年到头几乎月月都有的节日,现在的大明公务员们小日子已经比过去好上太多了。
当然,会这么做可不是朱标太好心,主要还是因为现在的大明朝廷真的有钱。
呃,虽然这么说挺招人恨的,但在重新疏浚黄淮河之后,无灾无难的黄淮河流域交上来的粮税足以让周围几省侧目,加上大明近些年来连续不断采购的米粮,大明的存粮已经到了户部官员不得不缠着工部官员修建粮仓的程度。
其实在荡平了北方草原后,多年没有发动大型战争的大明本身的存粮就相当可观,也多亏了这些老本,大明在疏浚大河的时候才没有发生前朝那些糟心事。
被征召的役夫全都是有偿劳动,用来发饷的稻谷每天都一担担堆到大河边上,干完了活就能直接领回去,为了方便携带,现场还提供兑换服务,可以直接用刚发下的粮食换成布料首饰等一应生活用品。
这些东西回老家买也是大价钱,还不如现场就换了,回去是转卖也好还是送人都很有面子。
而且有这么个兑换处在,役夫们感觉满满都是希望,每天睁眼干活,闭眼想凑钱换个好的还是着力眼前,反而一点都没觉得累,整体氛围格外和谐,散工时候甚至还有些恋恋不舍。
就连去现场监工的工部官员都说从没见过氛围这么好的大工程,这句话顿时就让多少有些惴惴的洪武帝乐开了花。
只是,粮食太多也不全是好事。
大明如今的主要粮食是稻谷和小麦,虽然这两种农作物都有麸皮保护里头的种仁,因而较为耐放,但是自然存放的粮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风味也是不争的事实。
新米和陈米的口感差异巨大,在市场上差价要近一半,如果存储不当,放坏了或是生虫了就更糟糕。
于是在挥舞着钞票的户部促使下,工部不得不派人研究起了粮仓的改造。
如何存储、如何转运,如何保证先进先出,如何设计最佳的动线都是一门学问,不过好在现在的工部已经不再是以前爹不疼娘不爱的混饭吃部门了。
在昔日的东宫匠坊并入,且重设评选机制,重新调整工部权重,首次将管理岗位交给技术人员后,大明的工部已经成为了技术宅们的天堂。
如今的工部除了在皇宫内和其他五部一样占据一处宅院外,在玄武湖中央的小岛、应天府偏远的郊区都各有一块地。
玄武湖中心的小岛四面都是广袤的湖水,水下也布有暗网,任何人想要靠近都只有划船一条路子,保密性极佳,而且因为宽敞、加之周围都是水,防火效果也颇为优秀。
这样的湖中岛保密性好,环境宜人,但是建造极难,平日里的生活补给也全靠外人输送,所以即便是在应天府也只有两处。
一处用来存放全国百姓户籍的黄册,另一处就是用来存放工部的各种机密配方了。
至于郊区则是工部的实验场地,因为都是半成品防护上也没那么严格,但擅自靠近的也九成九是探子,正常人谁会去接近这种三日一炸雷五日一着火的地方。
是的,为了节省修补房屋的开支,这儿同样兼了大明□□开发和配置。
工部的除了一部分必要的行政官员外,人才的补充都是自民间挖掘。
随着匠籍地位渐高,愿意吃公家饭的人也越来越少,毕竟公家饭虽然稳定,但是自由度实在是难以言喻。
为了说服他们,也为了哄骗各位大佬加入工坊,新任工部尚书特地整出了几间空房专门用来摆放实验器具,然后他亲自登门,请人前来参观。
几乎没有一个匠人能够逃过这间实验室的诱惑。
如今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的玻璃窗在这儿仿佛变了一个模样,成为了大大小小的管子和器皿。
耐热耐冷又耐腐蚀的玻璃器具是最完美的实验用品,而且它的透明度很高,在如今工坊研制出透明白玻璃的现在,更是能为每一个观察者展现事物变化的细节。
可别小看这短短的一个发现,在后世网络上就有一个说法,东方的科学发展之所以与西方迥异,并且在近代落后于西方,真是因为缺少了这小小的玻璃。
虽然这么说略有些偏颇,但的确,如果没有玻璃,即便再优秀的学者也难以抓住精确的变化数据,并以此抓住化学物质产生反应的时机,对各种成分加深了解,并且加以利用,这样的变化或许通过大量的实验和天才的计算能力可以得到弥补,但这之中的损耗无可估量。
事实上,正是托这些玻璃材料的福,在研究如何更快速更高效获取煤油的过程中,匠坊这些人又发现了一种比煤油燃烧能力更强的透明液体,不过这东西虽然燃烧能力强,但是不太耐烧。
用它来作为染料的话着实不太安全,于是工坊将这东西放在了一边,反倒是被四处溜达寻找灵感的兵仗局摸了去,在烧了几次房子后,隔壁发明了一种使用特殊子弹的火器。
这是真火器,一旦成功发射就能在对面引起大火的那种,只不过以如今的科技想要寻找能够包裹住这种液体并且让它在落地后再爆发开的材料并不容易,所以目前还处在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情况。
但不管怎么说,有新的发明都是好事。
比起隔壁的新发明,工部的新发明就要和谐的多,首先,他们发现了一种油脂和凝脂状的物品,在尝试之后发现,这玩意用在金属机械的摩擦处有奇效,可以有效降低磨损。
不过它并未引起太大的重视。
如果它是能够帮助木料保养防水什么的还好一些,偏偏是金属,以如今的生产力来说,如今的大明能够真正需要用到它的地方并不多,于是它被送到了各个使用凿地机开采的现场,当做是个聊胜于无的赠品。
于是众人很快发现,随着摩擦和析出,一种蜡制品出现了。
这种蜡质地有些像蜂蜡,但是它的颜色可比蜂蜡白多了,在屡次实验之后,众人发现它的特性上同蜂蜡大致相同,同样五毒,也没什么味道,可以当做蜡烛点燃,最重要的是它的硬度远要高于蜂蜡,更方便运输。
寻常的蜂蜡蜡烛如果要长途运输的话,必须要将其用油纸隔离开,否则走到半路就会发现自己收获了一块蜡烛坨坨,但这种蜡烛就完全不必,虽然脆度更高,但其可观的硬度让匠人不需要额外包装。
而且这个颜色……这么干净的白,真的很适合用作奠仪呢。
是的,石蜡蜡烛在这个世界的初亮相就是在太庙之中用作贡烛,此时的白蜡烛产量还很低,又珍贵又漂亮,可不就是适合做奠仪吗?
“就只有这些吗?”拿着写得花团锦簇的呈报,木白不满得甩了甩报道,他并不是一个严苛的老板,但无论是玻璃器具还是这段时间烧掉的石油都不是个小数目,从结果来看,这次生成的产物都算不上实用啊。
汽油是个好东西,但是现在还远远用不着,石蜡也是个不错的产品,但以现在这种制造方法能满足太庙就不容易了,更别提供应市场。
虽然知道科研必然会遇到损失,但这样的损失也有些太大了,如果不给这些人一点压力,木白怕他们疯起来能把老朱家的底子给烧完。
但木白没想到的是,工部尚书稍稍迟疑之后,送上来了一块藏青色的石板。
“这是什么?”木白接过板子,有些纳闷得看着这个有点像瓦片的造型。
“禀殿下,这是石油烧了之后的产物……呃,这些东西每次烧都会被剩下,臣觉得有些浪费,就琢磨着要怎么用,正好手下有一祖籍蜀地的小吏说这有些像沥青,于是我们便试了下,发现确实差不多。”
工部尚书说的沥青其实指的是天然沥青,这种物质其实是石油渗透到表面后被自然蒸发后的产物,早在先秦时候就有利用的记录。
至于怎么利用吗……咳咳,一般都是被绑在箭上点然后飞出,或者是烧上一锅在守城时候浇下去,沥青加热后有粘性,一旦粘在身上轻易洗不掉,一般守军会顺便送上点火服务,伤害性极强。
不过大明如今并不需要这种守城服务,毕竟这玩意杀伤性虽大,但是战后收拾难度也巨大,如果不是必要先人一般不会动用这等“武器”。
那这玩意有什么用?木白纳闷得敲了下这块沥青板,就听工部尚书说:“此物历经寒火,得百般催化,比之沥青更加坚硬,臣等试过,将其碾平后斧敲而不变形……”
正在他说话间,被皇太子捏在手中的沥青板子咔嚓一下碎开,仿佛慢动作播放一般,它以一种婉约俏丽的姿态折断后落在地上。
木白:……啊。
工部尚书:啊?!!
沐浴在所有人目光中的沥青板子:嘤,不是咱不努力,实在是外力太大啦!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