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八章 朝会
真刀真枪的战斗结束了,另一场冲突又开始了。
荷枪实弹的士兵在顺天府小吏的指引下,准确无误地找到四品以上官员的府邸,传达圣旨,让官员参加大朝会。
大多数官员不愿在这样兵荒马乱的情况下出门上朝,街上都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了,皇上生死未卜,圣旨也不知道真伪,谁知道这是不是乱兵的诡计,把所有官员拉到某个地方偷偷处决,减少谋权纂位的阻力?
但文登营怎么会和这些大臣讲道理?碰到拒绝上朝的对象,士兵们直接砸开大门,把大臣从房里拖出来,用刺刀逼着其出门,选择很简单:要么上朝,要么以抗旨的罪名当场击杀。
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官员们虽然饱读诗书,口才了得,大道理一套一套的,但是面对凶神恶煞的士兵完全没有用武之地,只能换上官袍,与家人诀别,抱着送死的心态凄惨上路,顿时家家户户都响起了哭声,女眷们泣不成声,目送丈夫一步一回头地出了家门。
虽然有个别忠烈之士宁肯自尽也不愿向“乱臣贼子”低头,选择了自尽,表明对朝廷和皇帝的忠贞,但大多数人还是惜命的,用“蝼蚁尚且贪生”来安慰自己,乖乖的加入了上朝的队伍。
各处府邸大门洞开,官员们在士兵的押送下战战兢兢来到街上,向午门进发。经过战乱后的街道,看着五城兵马司和顺天府的人指挥民夫拖走鲜血淋漓的尸体,闻着空气中刺鼻的血腥味,这些养尊处优的大人们忍耐不住,纷纷呕吐起来。
有人感概道:“何以至此?昨日兵部还宣称城防固若金汤,各路勤王平乱的大军已经在路上,平息动乱指日可待,怎么一夜之间就变了天呢?”其余人不敢出声附和,却纷纷摇头叹息。
一柄枪托砸在了此人的头上,应声而倒。一名队官啐了一口,“就你话多,也不看看形势。”然后示意左右,“拉下去,以抗旨之罪处决!”
几名士兵把火铳挂在肩头,腾出手拖着这个倒霉的家伙去了一个僻静的胡同。
其他官员看得不寒而栗,处决一个四品以上的大臣如此随意,一个把总模样的人就能决定其生死,当真是乱世人命不如狗。
有了这个反面典型,之后再也没人敢说话了,官员沉默地前行,从各个街道三三两两汇集在一起,来到了午门。
此时的午门全部换成了杀气腾腾的文登营士兵,往日仪表堂堂的禁军不见了踪影,远远地就能感受到一股肃杀之气。官员们战战兢兢地正准备穿越城门,却听到后方传来了车轱辘滚动的声音,纷纷扭头一看,只见几辆囚车被一群士兵推了过来,车上的人披头散发,面如死灰。
囚车还能进入皇宫?官员们一边感叹动乱之下礼乐崩坏,一边仔细打量这是哪几个倒霉蛋。相比之下,在刺刀的逼迫下上朝,似乎比关在囚车里的境遇要好太多,众人心里忽然莫名地感觉心里平衡了不少。
等囚车靠近之后,所有人大惊失色。
“杨阁老?”
第一辆囚车上的人,赫然是正得宠的东阁大学士、兼掌兵部的杨嗣昌。此时的杨嗣昌全无朝堂之上的风采,胡子拉碴、头发凌乱,额头有淤青,嘴角还有一丝干涸的血迹,双目无神,一副生无可恋的模样。
联想到杨嗣昌此前在朝堂之上处处针对文登营的行为,官员们似乎明白了,所谓“清君侧”檄文里提及的奸佞,恐怕就是与文登营作对的人吧?
想通了其中缘由,众人对第二辆囚车里的人也就不意外了,正是刑部左侍郎惠世扬——曾经与陈雨为了海贸之利争得不可开交的京城海商领军人物。但官员们并不知道,惠世扬能成为“奸佞二号”,不仅仅是因为海贸之争,还有暗地里唆使怂恿杨嗣昌、曹化淳对付陈雨、谋夺刘公岛的小动作,可以说,“清君侧”的导火索,就是间接由惠世扬点燃的。
一个大学士、一个左侍郎之后,再无大人物,后面几辆囚车都是与杨嗣昌走得近的兵部主事、兵科给事中、督察御史等品级相对较低的官员。
看到这个阵仗后,大臣们一面兔死狐悲,一面又放下了心头大石,看样子这场“清君侧”的“奸佞名单”不会涉及太广,比起想象中的满朝腥风血雨,陈雨的手段似乎还算克制。
怀着这样的心思进了金銮殿后,不少人心中已经拿定了主意:只要这场风暴不刮到自己头上,可以考虑站队问题了,不管皇帝与文成侯达成了什么样的妥协,都不是自己能操心的,江山是朱家的,皇帝本人都能委曲求全,旁人还能说什么?只要能在这场动乱中保住性命和乌纱帽就行。至于杨嗣昌等人,那就只有死道友不死贫道了,谁让你们惹了不该惹的人呢。
宽阔气派的金銮殿内,文武官员泾渭分明,站的整整齐齐。如果武官队列之首站立的不是文成侯陈雨,门口的大汉将军没有换成手握火铳刺刀的文登营士兵,似乎这次朝会与往常并无区别。
过了一会儿,王承恩带着几个宦官从侧门走出来,高声喊道:“皇上驾到!”
随着崇祯的出现,群臣跪下齐声说:“参见陛下。”
崇祯抬抬手:“众爱卿平身。”
按照惯例,崇祯会询问百官是否有事启奏。有事就说事,无事就退朝,这是千百年沿袭下来的老规矩了。可是今日,崇祯说完这句后,再也没有吭声。有大臣偷偷抬头望去,只见崇祯脸色苍白的吓人,眼睛满是血丝,一看就很反常。
陈雨见崇祯没有按剧本走,重重咳嗽了几声,以示提醒。
崇祯从恍惚间清醒过来,看了看陈雨,脑子浮现出一个时辰前的一幕。
乾清宫中,两个托盘摆在了崇祯面前,右边是笔墨纸砚,左边是六尺白绫。
陈雨的声音像魔鬼一般在耳边回荡:“陛下,路就在你面前,看你走哪一边?要么将白绫往梁上一挂,求得解脱;要么写下圣旨,让勤王官兵各回驻守的城门,勒令官员上朝商议如何清君侧、除奸佞、正国本……”
崇祯也不记得自己当时怎么会选择右边的托盘,仿佛有一只无形的手捉着他去提笔拟旨,身体完全不听使唤。他晃了晃脑袋,从回忆中清醒过来,望着下方的文武百官,心中哀叹:事已至此,回不了头了。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
荷枪实弹的士兵在顺天府小吏的指引下,准确无误地找到四品以上官员的府邸,传达圣旨,让官员参加大朝会。
大多数官员不愿在这样兵荒马乱的情况下出门上朝,街上都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了,皇上生死未卜,圣旨也不知道真伪,谁知道这是不是乱兵的诡计,把所有官员拉到某个地方偷偷处决,减少谋权纂位的阻力?
但文登营怎么会和这些大臣讲道理?碰到拒绝上朝的对象,士兵们直接砸开大门,把大臣从房里拖出来,用刺刀逼着其出门,选择很简单:要么上朝,要么以抗旨的罪名当场击杀。
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官员们虽然饱读诗书,口才了得,大道理一套一套的,但是面对凶神恶煞的士兵完全没有用武之地,只能换上官袍,与家人诀别,抱着送死的心态凄惨上路,顿时家家户户都响起了哭声,女眷们泣不成声,目送丈夫一步一回头地出了家门。
虽然有个别忠烈之士宁肯自尽也不愿向“乱臣贼子”低头,选择了自尽,表明对朝廷和皇帝的忠贞,但大多数人还是惜命的,用“蝼蚁尚且贪生”来安慰自己,乖乖的加入了上朝的队伍。
各处府邸大门洞开,官员们在士兵的押送下战战兢兢来到街上,向午门进发。经过战乱后的街道,看着五城兵马司和顺天府的人指挥民夫拖走鲜血淋漓的尸体,闻着空气中刺鼻的血腥味,这些养尊处优的大人们忍耐不住,纷纷呕吐起来。
有人感概道:“何以至此?昨日兵部还宣称城防固若金汤,各路勤王平乱的大军已经在路上,平息动乱指日可待,怎么一夜之间就变了天呢?”其余人不敢出声附和,却纷纷摇头叹息。
一柄枪托砸在了此人的头上,应声而倒。一名队官啐了一口,“就你话多,也不看看形势。”然后示意左右,“拉下去,以抗旨之罪处决!”
几名士兵把火铳挂在肩头,腾出手拖着这个倒霉的家伙去了一个僻静的胡同。
其他官员看得不寒而栗,处决一个四品以上的大臣如此随意,一个把总模样的人就能决定其生死,当真是乱世人命不如狗。
有了这个反面典型,之后再也没人敢说话了,官员沉默地前行,从各个街道三三两两汇集在一起,来到了午门。
此时的午门全部换成了杀气腾腾的文登营士兵,往日仪表堂堂的禁军不见了踪影,远远地就能感受到一股肃杀之气。官员们战战兢兢地正准备穿越城门,却听到后方传来了车轱辘滚动的声音,纷纷扭头一看,只见几辆囚车被一群士兵推了过来,车上的人披头散发,面如死灰。
囚车还能进入皇宫?官员们一边感叹动乱之下礼乐崩坏,一边仔细打量这是哪几个倒霉蛋。相比之下,在刺刀的逼迫下上朝,似乎比关在囚车里的境遇要好太多,众人心里忽然莫名地感觉心里平衡了不少。
等囚车靠近之后,所有人大惊失色。
“杨阁老?”
第一辆囚车上的人,赫然是正得宠的东阁大学士、兼掌兵部的杨嗣昌。此时的杨嗣昌全无朝堂之上的风采,胡子拉碴、头发凌乱,额头有淤青,嘴角还有一丝干涸的血迹,双目无神,一副生无可恋的模样。
联想到杨嗣昌此前在朝堂之上处处针对文登营的行为,官员们似乎明白了,所谓“清君侧”檄文里提及的奸佞,恐怕就是与文登营作对的人吧?
想通了其中缘由,众人对第二辆囚车里的人也就不意外了,正是刑部左侍郎惠世扬——曾经与陈雨为了海贸之利争得不可开交的京城海商领军人物。但官员们并不知道,惠世扬能成为“奸佞二号”,不仅仅是因为海贸之争,还有暗地里唆使怂恿杨嗣昌、曹化淳对付陈雨、谋夺刘公岛的小动作,可以说,“清君侧”的导火索,就是间接由惠世扬点燃的。
一个大学士、一个左侍郎之后,再无大人物,后面几辆囚车都是与杨嗣昌走得近的兵部主事、兵科给事中、督察御史等品级相对较低的官员。
看到这个阵仗后,大臣们一面兔死狐悲,一面又放下了心头大石,看样子这场“清君侧”的“奸佞名单”不会涉及太广,比起想象中的满朝腥风血雨,陈雨的手段似乎还算克制。
怀着这样的心思进了金銮殿后,不少人心中已经拿定了主意:只要这场风暴不刮到自己头上,可以考虑站队问题了,不管皇帝与文成侯达成了什么样的妥协,都不是自己能操心的,江山是朱家的,皇帝本人都能委曲求全,旁人还能说什么?只要能在这场动乱中保住性命和乌纱帽就行。至于杨嗣昌等人,那就只有死道友不死贫道了,谁让你们惹了不该惹的人呢。
宽阔气派的金銮殿内,文武官员泾渭分明,站的整整齐齐。如果武官队列之首站立的不是文成侯陈雨,门口的大汉将军没有换成手握火铳刺刀的文登营士兵,似乎这次朝会与往常并无区别。
过了一会儿,王承恩带着几个宦官从侧门走出来,高声喊道:“皇上驾到!”
随着崇祯的出现,群臣跪下齐声说:“参见陛下。”
崇祯抬抬手:“众爱卿平身。”
按照惯例,崇祯会询问百官是否有事启奏。有事就说事,无事就退朝,这是千百年沿袭下来的老规矩了。可是今日,崇祯说完这句后,再也没有吭声。有大臣偷偷抬头望去,只见崇祯脸色苍白的吓人,眼睛满是血丝,一看就很反常。
陈雨见崇祯没有按剧本走,重重咳嗽了几声,以示提醒。
崇祯从恍惚间清醒过来,看了看陈雨,脑子浮现出一个时辰前的一幕。
乾清宫中,两个托盘摆在了崇祯面前,右边是笔墨纸砚,左边是六尺白绫。
陈雨的声音像魔鬼一般在耳边回荡:“陛下,路就在你面前,看你走哪一边?要么将白绫往梁上一挂,求得解脱;要么写下圣旨,让勤王官兵各回驻守的城门,勒令官员上朝商议如何清君侧、除奸佞、正国本……”
崇祯也不记得自己当时怎么会选择右边的托盘,仿佛有一只无形的手捉着他去提笔拟旨,身体完全不听使唤。他晃了晃脑袋,从回忆中清醒过来,望着下方的文武百官,心中哀叹:事已至此,回不了头了。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