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一章 真相
四月三十号,早已经准备好的一车车的《天津日报》,开始从广宁门中运入京城。
这些报纸李植已经准备了三、四天,实际上,李植运入京城的这一刊《天津日报》,是专门选的四月二十五日版“太仆寺藏银专刊”。这一天的《天津日报》连篇累牍,报道的内容全部是锦州大战关键时刻太仆寺藏匿马政银子不报,导致锦州大战险些大败,十七万将士险些全军覆没的种种事实。
这一天的《天津日报》很短,只有一张纸,四个版面。除了头版的“事情简述”说清楚事情的大概情况,第二版、第三版和第四版就是一些简单的评论。
头版的事情简述只有一千个字,却用大号字体占据了整整一版。全文用白话文写,标题叫做《无耻文官阴谋想让锦州大战战败!津国公率兵问罪!》里面介绍了在锦州大战眼看可以拖垮满清的关键时刻,吴甡四人谋划,户部和太仆寺官员配合,欺君罔上藏匿马政银子的经过,以及四人的意图:让锦州大战战败。文章最后用几句话讲清楚:津国公十六万大军是为了杀这些奸臣而包围京城的。
后面三版的评论也是较大字体印刷的,篇幅不长。《天津日报》最好的评论员齐上阵,力图用最短的篇幅说明白太仆寺藏银的卑鄙至极和影响深远,标准就是“言简意赅振聋发聩”。
有的从前线将士的性命角度阐述,说明锦州大战若是战败,十七万将士会如何惨遭追杀,会死伤多少。从锦州到山海关几百里,清军铁蹄不会放过任何一个逃兵。有多少父母将失去年轻的孩子,有多少妻子会失去新婚的丈夫。
有的从江山社稷角度阐述,说明锦州大战若是败了,大明的处境会糟糕到什么程度。评论员详细对比了明军剩余部队和清军的战力,一针见血的指出,锦州若败,大明时日无多。
有评论员从华夏文明的角度阐述,说明锦州若败,华夏衣冠恐怕将不复存。嗜杀成性的鞑子要入关杀多少人!根据辽东汉人的遭遇推测,说明天下的汉人被杀一、两千万怕都是少的。
更有评论员从百姓利益的角度阐述,说明锦州若败大明若亡,天下汉人恐怕都将剃发为奴,做鞑子统治下的次等人。
一页报纸刚刚四版,全部都用大字,四版合起来不过五千字,却已经把太仆寺藏银一事的利害说了清楚明白。
这样的报纸,李植在天津花了几天印了十万份,装了十车悄悄运进了京城。
到了京城各大菜市场门口,李植的密卫们保护在外围,防止官员子弟和士绅冲击发报车。而报社的伙计就开始朝京城的百姓分发报纸。
“看报喽!看报喽!津国公的《天津日报》!讲的是太仆寺藏银二百万,阴谋想让锦州大战战败!津国公率兵问罪!包围京城的事情!”
“看报喽,看了报纸,就明白京城为什么遭兵灾了!”
“不要钱的《天津日报》,看了就知道为什么京城打仗了!”
想控制一个地方的舆论,是非常难的。各地的士绅是各地的地方领袖,是读书人的衣食父母,在当地往往说一不二。而且这些人往往有家丁武装,会明里暗里破坏李植的报纸事业,让读报人不敢出来读报。
李植的报纸想长期控制一地的舆论,往往需要武力护航。
但传播一个消息,说明一件简单的事情,撒播某一天的报纸,却是简单的事情。尤其在十六万边军包围京城,百姓们急于想知道为什么的时间点上,用言简意赅的报纸散播一个事实,就像在干旱的树枝里点了一把火。
轰一声,火焰就会烧起来。
士绅们消息灵通,知道李植为什么率师包围京城。这次讨伐李植完全是正义的,仇恨李植的士绅们当然不会把这个事实宣传出去。实际上,此时的京城散布着各种谣言,什么李植造反,什么李植要清君侧,什么十六万边军要弑君,各种各样。
这些消息,百姓们基本上是不相信的。津国公一直是朝廷的中流砥柱,而且商人出身素来野心不大。怎么突然间就造反了?而且津国公和各地征调的总兵们也不熟,怎么一下子就把这些人全网罗起来一起造反了?
这串通一气的速度,也太快了点。各个本来不认识的总兵团结起来干谋逆大事,怎么利益分配,以后怎么分座次,甚至怎么瓜分这个国家,打完锦州大战半个月时间就全部达成默契了,全部互相信任了?怎么看都不现实。
而且十六万边军陈兵京郊,也并未攻城,不像是造反。
谣言大多是假的。
那真相是什么呢?百姓们不知道,却急于知道。
在京城免费派发的《天津日报》,像是久旱天落下的甘雨,让百姓们眼睛一亮。虽然百姓们大多不识字,但京城里读过书的人不少,哪条街上没有十几个识字的?没有几个账房先生?只要抢下一份《天津日报》,拿着报纸去找这些识字的就是了。
这些没有功名的识字的,绝大多数也是贫寒出身。虽然这些识字的大多有些优越感,和士绅们走得近些,不太愿意为百姓读报。但只要十个里面有一个人把报纸的内容说出来,百姓们就能知道真相。
一般的报纸内容不涉及百姓切身利益,除非是大规模念报人口口传播,否则很难把报纸的内容传到各家各户。就算有一、两个念报人读出内容,传播也仅仅到此为止。所以士绅们很容易控制。
但此时情况不同,对于遭兵灾的京城百姓来说,此时真相是急于知道的,是关乎切身利益的。只要有一个读书人把报纸上的消息告诉给百姓,百姓们就能口口相传,把这个致命的真相飞速传播出去。
听到李植办报人的吆喝,百姓们一个个拥了上来,抢夺报纸。办报人们在京城分成五十个点一份一份地分发,只用了半个时辰,就把十万份报纸全部发了出去。
有零零星星的士绅子弟出来阻挠报纸传播,都被李植的密卫放倒在外面。等到听到消息的士绅们渐渐反应过来,有组织的出现想阻止报纸传播,报纸已经全部发出去了。李植的人员脚底抹油,撤了。
很快,就有个别热心的识字者为百姓读了报。然后百姓们口口相传,将报纸上的内容传播了出去。
十六万边军为什么围城,为什么如此义愤填膺,围城不攻有什么诉求。锦州大战为什么本可以不战而胜,太仆寺藏匿银子有多么恶劣,津国公率兵围城要杀哪些人,这些真相像是一阵风似的传遍了全城。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
这些报纸李植已经准备了三、四天,实际上,李植运入京城的这一刊《天津日报》,是专门选的四月二十五日版“太仆寺藏银专刊”。这一天的《天津日报》连篇累牍,报道的内容全部是锦州大战关键时刻太仆寺藏匿马政银子不报,导致锦州大战险些大败,十七万将士险些全军覆没的种种事实。
这一天的《天津日报》很短,只有一张纸,四个版面。除了头版的“事情简述”说清楚事情的大概情况,第二版、第三版和第四版就是一些简单的评论。
头版的事情简述只有一千个字,却用大号字体占据了整整一版。全文用白话文写,标题叫做《无耻文官阴谋想让锦州大战战败!津国公率兵问罪!》里面介绍了在锦州大战眼看可以拖垮满清的关键时刻,吴甡四人谋划,户部和太仆寺官员配合,欺君罔上藏匿马政银子的经过,以及四人的意图:让锦州大战战败。文章最后用几句话讲清楚:津国公十六万大军是为了杀这些奸臣而包围京城的。
后面三版的评论也是较大字体印刷的,篇幅不长。《天津日报》最好的评论员齐上阵,力图用最短的篇幅说明白太仆寺藏银的卑鄙至极和影响深远,标准就是“言简意赅振聋发聩”。
有的从前线将士的性命角度阐述,说明锦州大战若是战败,十七万将士会如何惨遭追杀,会死伤多少。从锦州到山海关几百里,清军铁蹄不会放过任何一个逃兵。有多少父母将失去年轻的孩子,有多少妻子会失去新婚的丈夫。
有的从江山社稷角度阐述,说明锦州大战若是败了,大明的处境会糟糕到什么程度。评论员详细对比了明军剩余部队和清军的战力,一针见血的指出,锦州若败,大明时日无多。
有评论员从华夏文明的角度阐述,说明锦州若败,华夏衣冠恐怕将不复存。嗜杀成性的鞑子要入关杀多少人!根据辽东汉人的遭遇推测,说明天下的汉人被杀一、两千万怕都是少的。
更有评论员从百姓利益的角度阐述,说明锦州若败大明若亡,天下汉人恐怕都将剃发为奴,做鞑子统治下的次等人。
一页报纸刚刚四版,全部都用大字,四版合起来不过五千字,却已经把太仆寺藏银一事的利害说了清楚明白。
这样的报纸,李植在天津花了几天印了十万份,装了十车悄悄运进了京城。
到了京城各大菜市场门口,李植的密卫们保护在外围,防止官员子弟和士绅冲击发报车。而报社的伙计就开始朝京城的百姓分发报纸。
“看报喽!看报喽!津国公的《天津日报》!讲的是太仆寺藏银二百万,阴谋想让锦州大战战败!津国公率兵问罪!包围京城的事情!”
“看报喽,看了报纸,就明白京城为什么遭兵灾了!”
“不要钱的《天津日报》,看了就知道为什么京城打仗了!”
想控制一个地方的舆论,是非常难的。各地的士绅是各地的地方领袖,是读书人的衣食父母,在当地往往说一不二。而且这些人往往有家丁武装,会明里暗里破坏李植的报纸事业,让读报人不敢出来读报。
李植的报纸想长期控制一地的舆论,往往需要武力护航。
但传播一个消息,说明一件简单的事情,撒播某一天的报纸,却是简单的事情。尤其在十六万边军包围京城,百姓们急于想知道为什么的时间点上,用言简意赅的报纸散播一个事实,就像在干旱的树枝里点了一把火。
轰一声,火焰就会烧起来。
士绅们消息灵通,知道李植为什么率师包围京城。这次讨伐李植完全是正义的,仇恨李植的士绅们当然不会把这个事实宣传出去。实际上,此时的京城散布着各种谣言,什么李植造反,什么李植要清君侧,什么十六万边军要弑君,各种各样。
这些消息,百姓们基本上是不相信的。津国公一直是朝廷的中流砥柱,而且商人出身素来野心不大。怎么突然间就造反了?而且津国公和各地征调的总兵们也不熟,怎么一下子就把这些人全网罗起来一起造反了?
这串通一气的速度,也太快了点。各个本来不认识的总兵团结起来干谋逆大事,怎么利益分配,以后怎么分座次,甚至怎么瓜分这个国家,打完锦州大战半个月时间就全部达成默契了,全部互相信任了?怎么看都不现实。
而且十六万边军陈兵京郊,也并未攻城,不像是造反。
谣言大多是假的。
那真相是什么呢?百姓们不知道,却急于知道。
在京城免费派发的《天津日报》,像是久旱天落下的甘雨,让百姓们眼睛一亮。虽然百姓们大多不识字,但京城里读过书的人不少,哪条街上没有十几个识字的?没有几个账房先生?只要抢下一份《天津日报》,拿着报纸去找这些识字的就是了。
这些没有功名的识字的,绝大多数也是贫寒出身。虽然这些识字的大多有些优越感,和士绅们走得近些,不太愿意为百姓读报。但只要十个里面有一个人把报纸的内容说出来,百姓们就能知道真相。
一般的报纸内容不涉及百姓切身利益,除非是大规模念报人口口传播,否则很难把报纸的内容传到各家各户。就算有一、两个念报人读出内容,传播也仅仅到此为止。所以士绅们很容易控制。
但此时情况不同,对于遭兵灾的京城百姓来说,此时真相是急于知道的,是关乎切身利益的。只要有一个读书人把报纸上的消息告诉给百姓,百姓们就能口口相传,把这个致命的真相飞速传播出去。
听到李植办报人的吆喝,百姓们一个个拥了上来,抢夺报纸。办报人们在京城分成五十个点一份一份地分发,只用了半个时辰,就把十万份报纸全部发了出去。
有零零星星的士绅子弟出来阻挠报纸传播,都被李植的密卫放倒在外面。等到听到消息的士绅们渐渐反应过来,有组织的出现想阻止报纸传播,报纸已经全部发出去了。李植的人员脚底抹油,撤了。
很快,就有个别热心的识字者为百姓读了报。然后百姓们口口相传,将报纸上的内容传播了出去。
十六万边军为什么围城,为什么如此义愤填膺,围城不攻有什么诉求。锦州大战为什么本可以不战而胜,太仆寺藏匿银子有多么恶劣,津国公率兵围城要杀哪些人,这些真相像是一阵风似的传遍了全城。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