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章 每个人
三月份,乍暖还寒的时节。
林晓玲穿着件自家织的厚毛衣,带着红围巾,拿着一支话筒,走在京城的大街上。
在她的身后是一个扛着摄影机的人,身形微胖,旁边还跟着一个略瘦的人,这是录音师。
今天是礼拜天,京城的天气不太好,风有点大,把晓玲同学额头的刘海儿吹的有点乱。
她看到有人过来,就跑过去,把话筒递了上去。
“您觉得京城的风大么?”林晓玲直接问道。
对方看到一个小姑娘,还有后面的摄影机,有点愣神,不知道这是干嘛的。
“是挺大的,你们这干嘛呢?”被采访的男人好奇道。
“没事,我们就是随便问问,你这是去哪啊?”林晓玲自如的应对道。
像是类似的对话晓玲同学重复了很多次,一回生,二回熟,从刚开始的不好意思到现在的熟练应对,她克服了心理上的障碍。
林晓玲上周就开始了这项拍摄工作,不过那时候用的是摄像机。
林子轩看了拍摄下来的带子,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画面没有一点纪录片的感觉,更像是普通的街头采访,缺少一种时代感。
他咨询了摄像师,摄像师建议使用胶片拍摄,而且最好是用过期的胶片。
过期的胶片会偏光,漏光严重,不能用来拍摄正常的电影,不过拍摄出来的效果会有一种粗糙感,就像是在看老电影一样,一看就有时代的印记。
这和古董界把假东西做旧是一个道理。
林子轩觉得很有道理,就到京城电影制片厂找熟人弄了一批过期好几年的胶片,电影厂自己不用,放着也是浪费,被他用收废品的价格买了一些。
他还找了一位录音师现场录音,这种突发性的采访讲究真实性,没办法后期配音。
为了妹妹应付导演系的专业课考试,林子轩也是拼了。
摄像师和录音师都是艺术中心的员工,林子轩请他们在礼拜天帮帮忙,大家都挺熟,也没谈报酬,就是到饭馆吃顿饭的事儿。
如果是拍摄正常的影视剧,摄影机要放在三脚架上固定,这样拍出的画面才能平稳。
不过这是街头采访,对画面没有那么多要求,抖动起来才能显得真实,由摄像师扛在肩膀上就行了,录音的要求也不高,就是把周围的噪音录下来也没关系。
这部纪录片讲究的就是生活化和真实性。
林晓玲事先做了不少功课,针对不同的人设计了不同的问题,林子轩觉得到时候随意发挥会更好些,生活往往能让人出其不意,而不是事先安排。
三人拍摄小组在京城各处转悠,林子轩开车跟在一旁。
他会开车送林晓玲三人去人多的地方。
比如医院、学校、居民楼、天安门广场、公交车站、饭店等等,这些地方人多,而且杂,能够见到形形色色的人。
毕竟时间有限,这也不是正规的纪录片,不可能花费太长的时间,最好是一天拍完。
林子轩有时候也跟在一边看着,觉得每个人的反应很有意思。
比如碰到干部模样的人,他不会回答问题,而是略带警惕的反问“你们是哪个单位的?”
在天安门广场,当被问起“站在这里你在想什么”的时候,回答往往是“我觉得很自豪”。
在饭店里,当林晓玲问起“我能和你们一起吃饭么”这种问题的时候,面对着镜头,大多数人都会发出邀请,当然也有人强硬的拒绝。
在公交车站,等车的人群大多很不耐烦,不愿意回答问题,还会骂骂咧咧。
在医院,能看到很多哀愁的面孔,面对镜头,流露出太多的生死离别。
镜头拍摄下来的不仅有各人的反应,也包括这个时代京城的面貌。
林子轩不想去评价什么,只要记录下来这一天京城的状态,就足够了。
一天下来,林晓玲觉得意犹未尽,面对这种突发的采访,透过镜头能更加真切的看到人们的反应,虚伪或者真诚,都在镜头里显露无遗。
她觉得自己亲自实践要比看书收获更大,能想明白很多问题。
镜头就是导演的眼睛,导演通过镜头来表达自己的意图,她今天用镜头揭开人们脸上的面具,展现真实的一面,这种感觉很过瘾。
“老哥,这拍的够么?”林晓玲担心道。
“你拍了一天的时间,只要从里面剪出60分钟,就算是不剪辑,直接交上去也行,要真拍的太好了,主考官就该怀疑是不是你拍的了。”林子轩回答道。
“还是剪一下吧,情节紧凑点,中间有好多四处乱跑的画面,还有被人骂的地方,我看起来好傻。”林晓玲不满道。
“那你找冯哥吧,让他帮你剪一下。”林子轩安排道。
在华国,艺考一般放在五月底,高考是在七月初,时间上完全来得及。
拍完这部纪录片,林晓玲在剧组的实习生活就要结束了,接下来的四个月她要进入补习班,全力备战高考。
不要专业课考试过了,高考成绩却没考过,那就郁闷了。
冯晓刚现在是林子轩的助手,或者说是中心的艺术总监,平时负责各个剧组的监管工作,下半年会拍摄一部戏,目前正在攒剧本。
经过《京城人在纽约》的拍摄后,他对电视剧提不起太大的兴趣,觉得没挑战了。
正如他当初在纽约说的那样,过了这道坎,他有信心多了。
冯晓刚帮林晓玲剪片子,这有点大材小用了。
其实,随便找个剪辑师都行,不过林子轩信任冯晓刚,他想看看冯氏风格的纪录片,同时也让林晓玲跟着学着点。
每个导演都有自己的风格,同样的拍摄素材,导演通过剪辑能表达出不同的意味来。
冯晓刚剪辑出来的这部《京城的风很大》讽刺意味很浓,他把镜头对准了人物,凸显了这些人回答问题一瞬间的表情,有一种黑色幽默的感觉。
如果是林子轩来剪辑的话,会更为看重人生百态和此时此刻京城的生活,更具有温情。
林晓玲喜欢表现真实,追寻每个人背后的故事。
这同样代表着他们各自的性格。(未完待续。)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
林晓玲穿着件自家织的厚毛衣,带着红围巾,拿着一支话筒,走在京城的大街上。
在她的身后是一个扛着摄影机的人,身形微胖,旁边还跟着一个略瘦的人,这是录音师。
今天是礼拜天,京城的天气不太好,风有点大,把晓玲同学额头的刘海儿吹的有点乱。
她看到有人过来,就跑过去,把话筒递了上去。
“您觉得京城的风大么?”林晓玲直接问道。
对方看到一个小姑娘,还有后面的摄影机,有点愣神,不知道这是干嘛的。
“是挺大的,你们这干嘛呢?”被采访的男人好奇道。
“没事,我们就是随便问问,你这是去哪啊?”林晓玲自如的应对道。
像是类似的对话晓玲同学重复了很多次,一回生,二回熟,从刚开始的不好意思到现在的熟练应对,她克服了心理上的障碍。
林晓玲上周就开始了这项拍摄工作,不过那时候用的是摄像机。
林子轩看了拍摄下来的带子,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画面没有一点纪录片的感觉,更像是普通的街头采访,缺少一种时代感。
他咨询了摄像师,摄像师建议使用胶片拍摄,而且最好是用过期的胶片。
过期的胶片会偏光,漏光严重,不能用来拍摄正常的电影,不过拍摄出来的效果会有一种粗糙感,就像是在看老电影一样,一看就有时代的印记。
这和古董界把假东西做旧是一个道理。
林子轩觉得很有道理,就到京城电影制片厂找熟人弄了一批过期好几年的胶片,电影厂自己不用,放着也是浪费,被他用收废品的价格买了一些。
他还找了一位录音师现场录音,这种突发性的采访讲究真实性,没办法后期配音。
为了妹妹应付导演系的专业课考试,林子轩也是拼了。
摄像师和录音师都是艺术中心的员工,林子轩请他们在礼拜天帮帮忙,大家都挺熟,也没谈报酬,就是到饭馆吃顿饭的事儿。
如果是拍摄正常的影视剧,摄影机要放在三脚架上固定,这样拍出的画面才能平稳。
不过这是街头采访,对画面没有那么多要求,抖动起来才能显得真实,由摄像师扛在肩膀上就行了,录音的要求也不高,就是把周围的噪音录下来也没关系。
这部纪录片讲究的就是生活化和真实性。
林晓玲事先做了不少功课,针对不同的人设计了不同的问题,林子轩觉得到时候随意发挥会更好些,生活往往能让人出其不意,而不是事先安排。
三人拍摄小组在京城各处转悠,林子轩开车跟在一旁。
他会开车送林晓玲三人去人多的地方。
比如医院、学校、居民楼、天安门广场、公交车站、饭店等等,这些地方人多,而且杂,能够见到形形色色的人。
毕竟时间有限,这也不是正规的纪录片,不可能花费太长的时间,最好是一天拍完。
林子轩有时候也跟在一边看着,觉得每个人的反应很有意思。
比如碰到干部模样的人,他不会回答问题,而是略带警惕的反问“你们是哪个单位的?”
在天安门广场,当被问起“站在这里你在想什么”的时候,回答往往是“我觉得很自豪”。
在饭店里,当林晓玲问起“我能和你们一起吃饭么”这种问题的时候,面对着镜头,大多数人都会发出邀请,当然也有人强硬的拒绝。
在公交车站,等车的人群大多很不耐烦,不愿意回答问题,还会骂骂咧咧。
在医院,能看到很多哀愁的面孔,面对镜头,流露出太多的生死离别。
镜头拍摄下来的不仅有各人的反应,也包括这个时代京城的面貌。
林子轩不想去评价什么,只要记录下来这一天京城的状态,就足够了。
一天下来,林晓玲觉得意犹未尽,面对这种突发的采访,透过镜头能更加真切的看到人们的反应,虚伪或者真诚,都在镜头里显露无遗。
她觉得自己亲自实践要比看书收获更大,能想明白很多问题。
镜头就是导演的眼睛,导演通过镜头来表达自己的意图,她今天用镜头揭开人们脸上的面具,展现真实的一面,这种感觉很过瘾。
“老哥,这拍的够么?”林晓玲担心道。
“你拍了一天的时间,只要从里面剪出60分钟,就算是不剪辑,直接交上去也行,要真拍的太好了,主考官就该怀疑是不是你拍的了。”林子轩回答道。
“还是剪一下吧,情节紧凑点,中间有好多四处乱跑的画面,还有被人骂的地方,我看起来好傻。”林晓玲不满道。
“那你找冯哥吧,让他帮你剪一下。”林子轩安排道。
在华国,艺考一般放在五月底,高考是在七月初,时间上完全来得及。
拍完这部纪录片,林晓玲在剧组的实习生活就要结束了,接下来的四个月她要进入补习班,全力备战高考。
不要专业课考试过了,高考成绩却没考过,那就郁闷了。
冯晓刚现在是林子轩的助手,或者说是中心的艺术总监,平时负责各个剧组的监管工作,下半年会拍摄一部戏,目前正在攒剧本。
经过《京城人在纽约》的拍摄后,他对电视剧提不起太大的兴趣,觉得没挑战了。
正如他当初在纽约说的那样,过了这道坎,他有信心多了。
冯晓刚帮林晓玲剪片子,这有点大材小用了。
其实,随便找个剪辑师都行,不过林子轩信任冯晓刚,他想看看冯氏风格的纪录片,同时也让林晓玲跟着学着点。
每个导演都有自己的风格,同样的拍摄素材,导演通过剪辑能表达出不同的意味来。
冯晓刚剪辑出来的这部《京城的风很大》讽刺意味很浓,他把镜头对准了人物,凸显了这些人回答问题一瞬间的表情,有一种黑色幽默的感觉。
如果是林子轩来剪辑的话,会更为看重人生百态和此时此刻京城的生活,更具有温情。
林晓玲喜欢表现真实,追寻每个人背后的故事。
这同样代表着他们各自的性格。(未完待续。)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