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不破不立
可这个土地政策不好改啊,一个弄不好,就是颗臭雷,该炸的没炸着,还糊了自己一脸翔。
民以食为天,食从哪里来?
在古代人民的心中,唯有土地才是生存的根本。
同样的,无论多富裕,唯有土地才是衡量世家规模的标准。
所谓家财万贯,良田千顷,就是个理想的中流家族标准。
因此他们都把土地看成安身立命的根本,谁动了,他就跟谁急。
胆小怕事的百姓们,没有了土地,一样能拿起镰刀锄头来造反,世家也是一样。
真把整个阶层给得罪了,他们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
在整个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中,土地问题从来没有得到过真正的解决,只能说是轻与重的问题。
在目前的环境下,土地兼并问题已经成了社会一大毒瘤,由此产生的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如果无法有效缓解,那他做多少改革都是一场空,如浮沙聚塔,根基不牢。
可要怎么样既不彻底激怒世家阶层,又能有效的进行土地改革呢?这其中的度该如何掌握?
这段时间刘志咨询了大量朝中官员的意见,现在朝中的新锐派十分活跃,大部分人都赞成改革。
而他们本身就代表了世家,所以他们的意见更具有建设性。
最后还是新晋泰山郡守陈寔的一封上书,让他茅塞顿开。
自从去年年底,陈寔高中科举魁首之后,便被刘志派到泰山郡任县令,那里曾经是贼首公孙举的老巢,也是整个青州被破坏的最严重的地方。
陈寔家境贫寒,是朝中极为罕见的黔首出身,当时许多人都等着看他的笑话。
但刘志却认为,越是被破坏得厉害的地方,机会与风险并存。
不破不立,能否做出成绩,就看各人的本事了,何况青州郡守李膺也是个爱民如子之辈。
有这样的上官做后盾,如果陈寔还不能干出一番事业来,那只能说其人能力平庸,他刘志看走了眼。
幸好陈寔不负所望,他雷厉风行,配合巡查御史,大刀阔斧地整顿当地吏治。
将那些平时贪婪无耻,鱼肉乡里的地方官吏,都狠狠地捋了一遍。
又趁着官府和土豪的土地文书都被匪徒烧毁了,重新勘察和分配了土地。
由于当地百姓在兵灾中死亡较多,清查出来的多余土地,足够分配。
朝廷又下诏免了灾区的赋税,还为百姓发放了赈济灾粮,且由官府出面借给他们种子,并可由劳役抵消。
李膺号召全郡大修水利,所出劳役数量由家中实际田亩多寡决定,政府只管吃。
如果是多出来的劳役,可付给一定数量的工钱,但不付现钱,登记在册之后,将来可抵用赋税。
就这样,青州的水利建设,轰轰烈烈地展开了,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便成绩斐然,成为其他州竞相效仿的对象。
除此之外,民生恢复效果也不错,天可怜见,青州今年风调雨顺,秋粮大丰收,极大地缓解了当地财政。
而陈寔所在的县,也是各方面成绩最突出的地方,李膺对他十分赞赏,特别上书皇帝,要求给予他嘉奖。
后来刘志将李膺晋升为青州牧,而陈寔也顺理成章地成了泰山郡守,其升官的速度之快,让人眼红。
但人家的政绩明晃晃地摆在那里,即使眼红也无话可说,刘志对青州进行了通报表扬,要求各州郡向此看齐。
此举大大激发了各地方官的勤政热情,当然他们的目的不是为了老百姓。
而是为了能够做出政绩,升官发财。
可不管他们是出于什么原因,只要能达到刘志预定的要求就行了。
虽然他现在开始在各级学堂大搞忠君爱国教育,但也不妨碍大家为自己考虑考虑不是。
谁还不是个红尘俗人呢,必要的物资奖励还是很有必要的。
说起来光武帝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尤其是汉章帝,认为低级官吏俸禄太少,不足以养家糊口,在这种情况下想让他们不贪污真的很难。
因此东汉一直很注意提高官吏待遇,其核心思想也就是高薪养廉。
同时对于官员的考核制度也在逐步完善,赋予御史风闻奏参的权力,一旦查实立刻免官。
而考核优秀者将获得升迁、超迁、增秩、赐爵、赏金、画像、立祠、下诏书表扬、死后谥号评定、追赠荣誉官职以及上朝特殊待遇等表彰。
所以汉章帝时期的吏治还算是比较好的,但到了东汉晚期,渐渐的又不行了。
现在刘志双管齐下,一边大肆严惩贪官污吏,一边对于清廉明政者进行表彰,带动官员的积极性。
如今全国的风气已经有了很大的好转,在此基础上刘志才想着开始进行土地改革试验。
最近陈寔的一封奏报送到了他手中,正好是关于土地改革的诸多建议。
其中有一句话,说到了点子上,那就是土地兼并的根源在于土地买卖。
东汉初年,光武帝利用战争收回的大量土地,分发给普通平民,还调低了赋税。
盛世时还好,一旦遇到天灾人祸,为了活命,就不得不将自己的田地卖出去。
而失去了土地的平民,不是沦为奴仆就是沦为流民。
世家豪强也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巧取豪夺,不断增加自己的土地与奴仆数量。
时间久了,渐渐的就形成了一种常态化,百姓手里的土地越来越少,世家豪强也在此过程中逐渐强大起来。
但简单的禁止土地买卖也一样行不通,会带来更多的社会矛盾。
打个比方,若一个小老百姓家里遭了灾,等着拿钱救命,你不让他卖田地,难道一家人抱着饿死吗?
置办田地,也是乡下土财主一辈子最崇高的理想,拿着钱不让他买田买地,估计跟剜了他的心一样难受。
说到底还是其中这个度的掌握,就像走钢丝一样,如果不能找到那个恰当的平衡点,便很容易翻船。
土地问题是个永恒的难题,这一点即使到了现代也一样,都是在不断的摸索和试验中进行调整,以期更适合现在的国情。
所以照搬任何一个朝代的政策都有弊端,只有最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可怎么样才算是合适的呢?
刘志自从穿越以来,就是个侯爷,没几天又当了皇帝,从头到尾都没有机会真正了解底层百姓的生活。
他只能多方听取意见了,说白了就类似于后世的民意调查,广泛征集各阶层的建议。
然后进行汇总研究和提炼,以期望能制定出一个各阶层都能接受的土地政策。
当然后世的典范政策,也具有参考性。
即使只学过中学历史,但其中有两次土地改革,刘志印象深刻。
第一个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永业田和口分田制度。
当时蚕桑养殖业高度发达,唐代又重开了新丝绸之路,对于丝绸的需求量急剧增加。
所以与唐太宗规定,每丁成年之后将分给一百亩田地,其中二十亩为永业田,只准栽种桑榆等养蚕树木。
另外八十亩为口分田,可随意栽种作物。
二者的区别是永业田为私人财产,可以随意买卖,死后也不收回。
可口分田的所有权在于国家,若家中人丁减少,便会被强行收回,重新分配给其他的家庭。
唐朝初中期一直保持了这个政策,也直接铸就了唐代的繁荣,成就太平盛世。
到了唐玄宗的时候,为了增加国库收入,改为租庸调制,增加了地主阶层和国家的收入。
但也为安史之乱后,国家形势的急剧恶化,埋下了隐患。
所以和口分田和永业田的制度,在唐代还是很正确的。
第二种就是清代的摊丁入亩制度,将丁银摊入田赋征收,废除了以前的“人头税”。
政府放松对户籍的控制,农民和手工业者从而可以自由迁徙,出卖劳动力。
各地方政府,查清各处地田亩多少,按亩均摊税赋。
其派丁多者,必其田多者也,其派丁少者,亦必有田者也。
清代的“人头税”,就相当于汉代的“算赋”和“口税”,也就是说,不再按照人口收税,而按照田地的多寡来收税。
这样就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而那些地主豪强的赋税则有所增加。
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社会矛盾,很有借鉴性,唯一的缺点,就是对于目前土地已经严重兼并的情况,无法改善。
也无法把大量事实上成为奴仆的百姓,解救出来。
调查研究需要时间,政策的制定更需要慎重考虑,所以一时之间也急不来。
这期间刘志把更多的精力投向了边疆,首先他同意了皇甫规等人将千台伯德放回去的请求。
背地里却加紧研制降落伞和火药,有了无坚不摧的利器,一个通天山天险,在他眼中又算得了什么。
同时大量向辽东,辽西,乌桓,东羌,西羌和匈奴,乌孙等地派遣间谍。
一来收集当地的情报,二来进行一些挑拨离间的活动,第三嘛自然是进行一些适当的破坏。
这也是间谍战的常规操作,作为现代人,自然很明白间谍在战争中所起的巨大作用。
至于一去不回的羽林军,在现在这般风声鹤唳的情况下,谁还会在意呢?
再说了,并州那边一直没有大的战争,而皇帝陛下又接受了乌桓首领千台伯德的降书,将他放了回去。
最关键的是,皇帝陛下似乎对打仗的事情也不再那么有热情,一直闭口不谈。
这让大部分的文臣们都松了一口气。
至于军机府的设立,不过是陛下为了平衡朝堂势力的手段罢了。
如此这般,一直顺利的来到了年尾,这一年间虽然出现了扬州和荆州的大水灾,但总的来说还算是勉强平稳度过了。
而轰轰烈烈的吏治整顿,也以益州青城郡守钟储的大案而完美收官。
这件案子在全国都引起了轰动,要知道青城郡虽然地处偏僻的西南,但却在富饶肥沃的成都平原之上。
在春秋时代,青城山地区还是一片泽国,后来太守李冰修建了划时代的都江堰。
从此以后造就了富饶美丽的成都平原,富裕再加上天高皇帝远,这两个有利因素也成了滋生贪腐的沃土。
蜀中一直是整顿吏治的重点地区,同时由于地理情况复杂,少数民族众多,也是战乱频发的地段。
因此,此地的情况刘志十分重视,要知道蜀中气候宜人,人杰地灵,作为天下粮仓的地位一直被忽视了。
而且由于人文环境浓厚,也诞生了不少人才,所以张陵才会选择青城山来做为他的传道之地。
他得到以后,被人尊称为张道陵,号天师,仅在蜀中就拥有十万信徒。
在龙虎山和扬州一带还拥有二十万信徒之众,此事一个处理不好,就可能会导致一场席卷全国的大暴乱。
对于正统的道教,刘志并不反感,古代科技不发达,难免滋生各种教派。
但只要是劝人向善的教派,他都欢迎,信仰有时候也能被拿来当做统治的工具。
而且还十分好用。
所以刘志才下决心,一定要替张道陵洗去污名,彻底查处青城郡的贪污案。
果然,巡查御史和龙麟卫不负所望,两股势力一明一暗,通力协作,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便将此案查了个明明白白。
此案的幕后黑手正是益州世家杨氏家族,他们在益州盘踞多年,掌控了许多重要职位,还是蜀中豪富。
虽然朝廷一直很注意,州牧和各郡守都是从外地派来的,但架不住人家能把对方架空。
到后来,不是被排挤走,就是选择了同流合污,当然,也有一部分人选择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为了自己的前程装聋作哑。
而青城郡守钟储,正是与杨氏家族同流合污之辈。
这次皇帝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清洗,他们自知难逃法网,于是绞尽脑汁想了这一招祸水东引之计。
一方面五斗米教实力强大,抢走了他们的不少人力和资源,正好借机会除掉他们。
另一个方面,那当然就是栽赃陷害,转移皇帝的注意力,希望能就此躲过一劫。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
民以食为天,食从哪里来?
在古代人民的心中,唯有土地才是生存的根本。
同样的,无论多富裕,唯有土地才是衡量世家规模的标准。
所谓家财万贯,良田千顷,就是个理想的中流家族标准。
因此他们都把土地看成安身立命的根本,谁动了,他就跟谁急。
胆小怕事的百姓们,没有了土地,一样能拿起镰刀锄头来造反,世家也是一样。
真把整个阶层给得罪了,他们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
在整个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中,土地问题从来没有得到过真正的解决,只能说是轻与重的问题。
在目前的环境下,土地兼并问题已经成了社会一大毒瘤,由此产生的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如果无法有效缓解,那他做多少改革都是一场空,如浮沙聚塔,根基不牢。
可要怎么样既不彻底激怒世家阶层,又能有效的进行土地改革呢?这其中的度该如何掌握?
这段时间刘志咨询了大量朝中官员的意见,现在朝中的新锐派十分活跃,大部分人都赞成改革。
而他们本身就代表了世家,所以他们的意见更具有建设性。
最后还是新晋泰山郡守陈寔的一封上书,让他茅塞顿开。
自从去年年底,陈寔高中科举魁首之后,便被刘志派到泰山郡任县令,那里曾经是贼首公孙举的老巢,也是整个青州被破坏的最严重的地方。
陈寔家境贫寒,是朝中极为罕见的黔首出身,当时许多人都等着看他的笑话。
但刘志却认为,越是被破坏得厉害的地方,机会与风险并存。
不破不立,能否做出成绩,就看各人的本事了,何况青州郡守李膺也是个爱民如子之辈。
有这样的上官做后盾,如果陈寔还不能干出一番事业来,那只能说其人能力平庸,他刘志看走了眼。
幸好陈寔不负所望,他雷厉风行,配合巡查御史,大刀阔斧地整顿当地吏治。
将那些平时贪婪无耻,鱼肉乡里的地方官吏,都狠狠地捋了一遍。
又趁着官府和土豪的土地文书都被匪徒烧毁了,重新勘察和分配了土地。
由于当地百姓在兵灾中死亡较多,清查出来的多余土地,足够分配。
朝廷又下诏免了灾区的赋税,还为百姓发放了赈济灾粮,且由官府出面借给他们种子,并可由劳役抵消。
李膺号召全郡大修水利,所出劳役数量由家中实际田亩多寡决定,政府只管吃。
如果是多出来的劳役,可付给一定数量的工钱,但不付现钱,登记在册之后,将来可抵用赋税。
就这样,青州的水利建设,轰轰烈烈地展开了,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便成绩斐然,成为其他州竞相效仿的对象。
除此之外,民生恢复效果也不错,天可怜见,青州今年风调雨顺,秋粮大丰收,极大地缓解了当地财政。
而陈寔所在的县,也是各方面成绩最突出的地方,李膺对他十分赞赏,特别上书皇帝,要求给予他嘉奖。
后来刘志将李膺晋升为青州牧,而陈寔也顺理成章地成了泰山郡守,其升官的速度之快,让人眼红。
但人家的政绩明晃晃地摆在那里,即使眼红也无话可说,刘志对青州进行了通报表扬,要求各州郡向此看齐。
此举大大激发了各地方官的勤政热情,当然他们的目的不是为了老百姓。
而是为了能够做出政绩,升官发财。
可不管他们是出于什么原因,只要能达到刘志预定的要求就行了。
虽然他现在开始在各级学堂大搞忠君爱国教育,但也不妨碍大家为自己考虑考虑不是。
谁还不是个红尘俗人呢,必要的物资奖励还是很有必要的。
说起来光武帝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尤其是汉章帝,认为低级官吏俸禄太少,不足以养家糊口,在这种情况下想让他们不贪污真的很难。
因此东汉一直很注意提高官吏待遇,其核心思想也就是高薪养廉。
同时对于官员的考核制度也在逐步完善,赋予御史风闻奏参的权力,一旦查实立刻免官。
而考核优秀者将获得升迁、超迁、增秩、赐爵、赏金、画像、立祠、下诏书表扬、死后谥号评定、追赠荣誉官职以及上朝特殊待遇等表彰。
所以汉章帝时期的吏治还算是比较好的,但到了东汉晚期,渐渐的又不行了。
现在刘志双管齐下,一边大肆严惩贪官污吏,一边对于清廉明政者进行表彰,带动官员的积极性。
如今全国的风气已经有了很大的好转,在此基础上刘志才想着开始进行土地改革试验。
最近陈寔的一封奏报送到了他手中,正好是关于土地改革的诸多建议。
其中有一句话,说到了点子上,那就是土地兼并的根源在于土地买卖。
东汉初年,光武帝利用战争收回的大量土地,分发给普通平民,还调低了赋税。
盛世时还好,一旦遇到天灾人祸,为了活命,就不得不将自己的田地卖出去。
而失去了土地的平民,不是沦为奴仆就是沦为流民。
世家豪强也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巧取豪夺,不断增加自己的土地与奴仆数量。
时间久了,渐渐的就形成了一种常态化,百姓手里的土地越来越少,世家豪强也在此过程中逐渐强大起来。
但简单的禁止土地买卖也一样行不通,会带来更多的社会矛盾。
打个比方,若一个小老百姓家里遭了灾,等着拿钱救命,你不让他卖田地,难道一家人抱着饿死吗?
置办田地,也是乡下土财主一辈子最崇高的理想,拿着钱不让他买田买地,估计跟剜了他的心一样难受。
说到底还是其中这个度的掌握,就像走钢丝一样,如果不能找到那个恰当的平衡点,便很容易翻船。
土地问题是个永恒的难题,这一点即使到了现代也一样,都是在不断的摸索和试验中进行调整,以期更适合现在的国情。
所以照搬任何一个朝代的政策都有弊端,只有最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可怎么样才算是合适的呢?
刘志自从穿越以来,就是个侯爷,没几天又当了皇帝,从头到尾都没有机会真正了解底层百姓的生活。
他只能多方听取意见了,说白了就类似于后世的民意调查,广泛征集各阶层的建议。
然后进行汇总研究和提炼,以期望能制定出一个各阶层都能接受的土地政策。
当然后世的典范政策,也具有参考性。
即使只学过中学历史,但其中有两次土地改革,刘志印象深刻。
第一个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永业田和口分田制度。
当时蚕桑养殖业高度发达,唐代又重开了新丝绸之路,对于丝绸的需求量急剧增加。
所以与唐太宗规定,每丁成年之后将分给一百亩田地,其中二十亩为永业田,只准栽种桑榆等养蚕树木。
另外八十亩为口分田,可随意栽种作物。
二者的区别是永业田为私人财产,可以随意买卖,死后也不收回。
可口分田的所有权在于国家,若家中人丁减少,便会被强行收回,重新分配给其他的家庭。
唐朝初中期一直保持了这个政策,也直接铸就了唐代的繁荣,成就太平盛世。
到了唐玄宗的时候,为了增加国库收入,改为租庸调制,增加了地主阶层和国家的收入。
但也为安史之乱后,国家形势的急剧恶化,埋下了隐患。
所以和口分田和永业田的制度,在唐代还是很正确的。
第二种就是清代的摊丁入亩制度,将丁银摊入田赋征收,废除了以前的“人头税”。
政府放松对户籍的控制,农民和手工业者从而可以自由迁徙,出卖劳动力。
各地方政府,查清各处地田亩多少,按亩均摊税赋。
其派丁多者,必其田多者也,其派丁少者,亦必有田者也。
清代的“人头税”,就相当于汉代的“算赋”和“口税”,也就是说,不再按照人口收税,而按照田地的多寡来收税。
这样就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而那些地主豪强的赋税则有所增加。
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社会矛盾,很有借鉴性,唯一的缺点,就是对于目前土地已经严重兼并的情况,无法改善。
也无法把大量事实上成为奴仆的百姓,解救出来。
调查研究需要时间,政策的制定更需要慎重考虑,所以一时之间也急不来。
这期间刘志把更多的精力投向了边疆,首先他同意了皇甫规等人将千台伯德放回去的请求。
背地里却加紧研制降落伞和火药,有了无坚不摧的利器,一个通天山天险,在他眼中又算得了什么。
同时大量向辽东,辽西,乌桓,东羌,西羌和匈奴,乌孙等地派遣间谍。
一来收集当地的情报,二来进行一些挑拨离间的活动,第三嘛自然是进行一些适当的破坏。
这也是间谍战的常规操作,作为现代人,自然很明白间谍在战争中所起的巨大作用。
至于一去不回的羽林军,在现在这般风声鹤唳的情况下,谁还会在意呢?
再说了,并州那边一直没有大的战争,而皇帝陛下又接受了乌桓首领千台伯德的降书,将他放了回去。
最关键的是,皇帝陛下似乎对打仗的事情也不再那么有热情,一直闭口不谈。
这让大部分的文臣们都松了一口气。
至于军机府的设立,不过是陛下为了平衡朝堂势力的手段罢了。
如此这般,一直顺利的来到了年尾,这一年间虽然出现了扬州和荆州的大水灾,但总的来说还算是勉强平稳度过了。
而轰轰烈烈的吏治整顿,也以益州青城郡守钟储的大案而完美收官。
这件案子在全国都引起了轰动,要知道青城郡虽然地处偏僻的西南,但却在富饶肥沃的成都平原之上。
在春秋时代,青城山地区还是一片泽国,后来太守李冰修建了划时代的都江堰。
从此以后造就了富饶美丽的成都平原,富裕再加上天高皇帝远,这两个有利因素也成了滋生贪腐的沃土。
蜀中一直是整顿吏治的重点地区,同时由于地理情况复杂,少数民族众多,也是战乱频发的地段。
因此,此地的情况刘志十分重视,要知道蜀中气候宜人,人杰地灵,作为天下粮仓的地位一直被忽视了。
而且由于人文环境浓厚,也诞生了不少人才,所以张陵才会选择青城山来做为他的传道之地。
他得到以后,被人尊称为张道陵,号天师,仅在蜀中就拥有十万信徒。
在龙虎山和扬州一带还拥有二十万信徒之众,此事一个处理不好,就可能会导致一场席卷全国的大暴乱。
对于正统的道教,刘志并不反感,古代科技不发达,难免滋生各种教派。
但只要是劝人向善的教派,他都欢迎,信仰有时候也能被拿来当做统治的工具。
而且还十分好用。
所以刘志才下决心,一定要替张道陵洗去污名,彻底查处青城郡的贪污案。
果然,巡查御史和龙麟卫不负所望,两股势力一明一暗,通力协作,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便将此案查了个明明白白。
此案的幕后黑手正是益州世家杨氏家族,他们在益州盘踞多年,掌控了许多重要职位,还是蜀中豪富。
虽然朝廷一直很注意,州牧和各郡守都是从外地派来的,但架不住人家能把对方架空。
到后来,不是被排挤走,就是选择了同流合污,当然,也有一部分人选择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为了自己的前程装聋作哑。
而青城郡守钟储,正是与杨氏家族同流合污之辈。
这次皇帝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清洗,他们自知难逃法网,于是绞尽脑汁想了这一招祸水东引之计。
一方面五斗米教实力强大,抢走了他们的不少人力和资源,正好借机会除掉他们。
另一个方面,那当然就是栽赃陷害,转移皇帝的注意力,希望能就此躲过一劫。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