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幼儿老师闯异界 > 第18章 18.我想要不害怕

第18章 18.我想要不害怕

小说:幼儿老师闯异界作者:袁去病字数:0更新时间 : 2019-05-22 01:30:03
在众人的呼号之间,样太后的两个下眼睑,又涨又涩,泪水里面的东西,把脸部都刺激的生疼。赵昺小皇帝与太后相拥。

        张世杰到第七遍结束,气息已经就含糊不清,跌坐在地,喃喃自语道:“老夫,愧对......列祖......列宗......有负......圣托......”

        众人都相继跌坐在地,啜泣者有之。

        渐渐的,进入了一个短暂的高潮后的宁静,海水轻拍着木船。

        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好像世界特别宁静一样。

        赵昺小皇帝在朦胧泪眼中,忽然,看到一双白白的光着的脚......

        这个世界里面,光脚的穷汉们,随处可见,但是他们的脚,都是黢黑,破败,一般都有肮脏的泥土,小皇帝在更多的时候,看到的都是大臣们、内饰们、禁卫们的脚,那都穿着各种各样的“履”(注:鞋子),赵昺小皇帝心中升起一点点好奇“好奇怪呀”,接着,就升起了“警惕”——“这是谁?”

        沿着双脚向上看去,垂落的白色丝绸,在海风下飘动,在向上看,那丝绸的下摆,并不是一件长袍、服装,只是一块丝绸,在腰间,系了一下,赵昺从来没有看见这种衣服的穿法。

        (注:后世浴巾的系法,将浴巾的一头/一侧,放在左胯或者右胯,然后另一侧,绕过身体后,想着对侧方向的胯上,拉过去,然后把重叠的边沿,向下向内翻卷)

        而那个人的而腰腹和胸膛,充满了紧实的肌肉,腹部间像乌龟的背壳一样,两边拥有肌肉的方格,但是却完全不像他以前所见到的,那些瘦弱或者虚浮,而是犹如象牙一样白甚至亮,那人的头上,几乎没有头,一些黑色的药粉,敷在头顶的正中线......

        好像没有人注意到他怎么出现的,他就那么突然地出现了,赵昺小皇帝感觉到,一种悲悯,一种亲和,一种信任,一种情愫渐渐滋生。

        赵昺仰起头,不知怎地,就絮叨了起来:

        “你是神仙吗?

        求你教教我,怎么做?

        我不想娘亲那么操劳,每天夜里回来流泪......”

        隐约之间听到这一句,杨太后没有反应过来,但是巨大的心里冲动,又是涌了出来,泪水再一次喷薄而出,杨太后已经全然不在乎仪态,听到这一句,杨太后的心,蓦然融化在烈火之中一般,心口抽搐到几乎窒息......

        “流泪,直到...天...明。”赵昺干咽了一下口水,艰难地说。

        此时,杨太后只有母性,且痛且喜,抱紧了赵昺,低声快哆嗦地说:“昺儿、昺儿,为娘,为娘......”

        “娘亲,不想让我看到,知道一些事情,但是我知道,娘亲,她,着实,着实劳神。故而,娘亲交代的话,昺儿都尽力去做,可是,娘亲,娘亲她”赵昺的眼泪无声无息留出了清冷的两条痕迹。

        “娘亲要昺儿听师傅的话,还把张师傅(注:张世杰)从少傅,加冠到太傅,皇儿,听少傅的话,也听太傅的话,每天都读圣贤书,皇儿资质鲁钝,背书不那么好,太傅近来国事比较多,但是背书的要求没有降低。皇儿像多背诵一些,好让那些夷狄,多知道些礼数,少生些杀业。”

        “可是,那些夷狄,越来越多,我们大宋皇庭越来越往南,娘亲头上的皱纹和白头,也越来越多。”

        “赵昺惶恐,娘说要节用(注:节约用度,就是减少物资消耗和浪费,比如少吃饭,少穿衣),皇儿每天都吃一半,现在吃原来的三成,饿了,就想睡觉,走不动路,背书越有些困难。可是我知道,娘亲,娘亲比皇儿还要苦,以前娘亲脸是有肉的,现在脸是往里瘦的,娘亲原来还能抱起皇儿,现在,自己走路都有时候晃动。”

        “可是,夷狄还在,他们还在屠戮我汉家子民。我害怕,我害怕娘哪一天,就不能陪我说话了......”

        “他们说你是水客,说你能够点海为水,煮海为盐。

        我昨夜廷议的时候还骂过你,说既然是偷跑的,必然不是好人,可是,那是因为那时候我不知道你的缘故。

        你为我大宋的军民做这些事情,他们说你是上人,你是水里的神仙吗?”

        小皇帝赵昺说。

        “你想要什么?”那个冷风中如月如月的身影并未回答赵昺,而是直接提问。

        ”我想求你,让我的娘亲,不再害怕,不再那么殚精竭虑,还有太傅、丞相,还有,还有好多人,不用每天提心吊胆。好不好?”小皇帝赵昺没有任何不悦,神仙嘛,他们就应该如此漠视人间,但是如果赵昺不赶紧趁着勇气还在,问完问题或者出请求,他不知道自己还有多长时间的勇气还会存在。

        全甲板上,人们都屏气凝神,一方面,小皇帝在说话,其他人是不能插嘴的,另一方面,如此重大的历史性问题,也绝对不是常人轻易可以想,可以问,可以思考的,更是难以觉悟的问题。

        等了足足有三息,赵昺小皇帝都觉得,自己的勇气在冷风里面流失快要殆尽了,那个身影温和的回答道:

        “人生没有恐惧?!

        你的要求,还真高呀!

        你不知道,这是一辈子的功课吗?”

        赵昺一阵虚弱感袭上心头,身体晃了一下,杨太后感觉到了赵昺的动态,立刻抱紧了他。

        “换一个吧”那个身影接着说。

        “那么,驱逐那些蛮夷戎狄,恢复我汉家河山,好不好?”小皇帝赵昺说。

        【

        特别注:

        统称简述是古代对四方少数民族的统称。东方曰夷,南方曰蛮,西方曰戎,北方曰狄。春秋时居民中有华夏和戎、狄、蛮、夷的区分。各诸侯国经济文化上较先进而自称华夏,他们把较为落后的小国或部称之为戎、狄、蛮、夷。随着历史的演变,不少戎、狄、蛮、夷和华夏错杂混居,不断融合,共同组成了自秦一统六合,后的中华民族。

        但是学界的认识,跟支持/容忍的统治集团有密切关系。故而也不一定能够完全体会中华或者华夏,或者汉人的真实意思,或者更贴切的意思。

        本人也比较倾向于认为,华夏文明或者中华文明或者汉文明,更大地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追求,敬天法祖/尊崇自然,这是一种理智的感受和追求,这一点要在道家和早期诸子百家的文献中去看,与原始图腾、拜物教和拜火教或者saman教,有比较明显的区别,敬畏与害怕和敬而远之本意是不同的,敬畏的本意更偏向于因为对于权威的明了而心生敬意,并谨守界限。

        】

        “善”那个上人沉吟了一下,说出来。

        “朕必不相负!”小皇帝赵昺开口道。

        “可能会死很多人,很多很多人,汝如之何?”那个上人声音仿佛清亮的铜钟,缓慢、大声但是坚定地说出来。

        沉默......

        “朕......”小皇帝赵昺,哑口无言,但是知道,这肯定是必须要回答的。

        “回禀上人,昔有云,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是张世杰太傅在替他的皇帝学生在回答。

        “太傅言之谬矣,强戎在侧,何须及远?!宜悬头槀街何至蛮夷邸间?!”这是上人的回答。

        林上人和小皇帝,以及太傅和林上人对话,过程与大意是这样的:

        小皇帝对母亲的爱心自然生,所以说出了母后人前坚强,人后憔悴的真相,这点让小皇帝的母亲,既欣慰,又感到无奈。

        林上人因为特殊的感受和召唤而来到了小皇帝的身边,小皇帝想让上人能够帮助他的母后和他以及臣民,能够不再那么痛苦和恐惧——重点是终生不会有痛苦。

        林上人则说,人有痛苦不是那么简单的好坏,是上天给人的功课,不是人力可以简单改变或者应该作为的——主要是免除终生痛苦这种事情,比小皇帝想象的要复杂得多,所以没法给小皇帝承诺,也没法解释,要小皇帝换个愿望吧。

        【

        注:限于篇幅和小说的结构,这里不能展开讲这个问题,从个人的怀孕、生子、成长、学习、工作、创造,乃至于家庭和家族、国家的展,免除所有苦难,都不太可能且也没有大家想想的“好处”。另一个简单的解释是,世上没有知足的人,单纯顺从人们的欲望会很快消耗掉他们所能够攫取/挥霍的一切。

        】

        小皇帝于是换了直接的对象——干掉当前的野蛮侵略者,让我们复国吧。

        林上人说——好,就是答应了的意思。

        (注:这里的善——不适简单的好坏的意思,是一种系统性的肯定,但是系统的意思,小皇帝的见识还没有能力明白。)

        就在小皇帝以为这件事情过去了,就像所有的臣民,会感激涕零贡献一切,但是林上人随即说出了跟他过去的经验和伦理观、世界观很不一样的东西,林上人说,如果为了宋朝复国,让那些野蛮人从国土上驱逐出去,是要打仗的,那样会死掉很多人,你打算怎么办?怎么对待这件事情?

        这个话的意思的真实落点在于——死掉很多人,你打算让谁承受牺牲?你打算让谁承担可能的骂名?打算让谁承担代价?

        小皇帝还不具备这种大局观,所以老狐狸张世杰要替小皇帝回答,并且争取这种援助,但是无论是出于一种历史局限,或者是人性的弱点,张世杰试图使用“大义”和“民族自豪感”、“人生的血勇之气”等,来回答/说服/误导林上人,他用了一句典故——明犯强汉,虽远必诛!

        【注:语出出自西汉名将陈汤的上书:“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这种话,在廷议之中,属于政治正确,并且很能鼓舞士气情绪的东西,但是,很遗憾,这里有一个但是,这需要国力支撑,将士用命,民风彪悍,是需要实力做支撑的。而张世杰从少傅做到太傅——与原时空不太一样的是,原时空张世杰只做到了少傅,但是在林夕所在的异时空,张世杰已经因为拥立卫王赵昺,而提升到了太傅——并没有打算说出,谁承担这些风险和责任,按照某些因果报应的宗教,死这么多人,是要有人拿后世的福报去换的?!那些被杀死的汉民,是因为前世杀了那些游牧民族,反正这样解释起来,死无对证不是。

        那么,张世杰太傅既然不提谁来承担这个因果,那么只有唯一的执行人会承担因果喽!

        这是张世杰玩的一个陷阱。

        哪知道林夕本身经过了异时空事件,对因果线索已经有极为鲜明的体会,所以张世杰的这个话,更重要的是动机,立刻让林夕非常不满。

        于是林夕用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办法,他说

        “太傅言之谬矣,强戎在侧,何须及远?!宜悬头槀街何至蛮夷邸间?!”

        明着是说,太傅呀,您说的话,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呀,你看看,你说的是,那些明火执仗触大汉霉头的家伙们,无论多远,或者无论跑多远,汉人也会诛杀他们的,但是,现在强大的游牧民族,就在宋朝大军很近很近的地方,一点也不远呢?不用跑很远去杀他们。而且把这些蛮夷的头颅悬挂在他们的部落大门,我们怎么送到哪里去呢?

        这句话背后的机锋又是什么呢?

        史书是这样记载的,公元前36年,陈汤担任西域都护府副校尉后,伪造朝廷命令,调集了屯田戍边的将士及周围小国的军队,加起来一共四万人左右,准备去围剿郅支单于所到之处纪律严明,顺便安抚慰问了西域各个被郅支单于欺负过的小弟,告诉他们老大来帮你了。得到那些小弟们的热烈欢迎和配合。最后围住郅支单于所在的据点,破城,大胜。除了杀死郅支单于并砍下级,杀死他几十个老婆,另外还一共斩杀太子、名王以下一千五百一十八人,俘虏了一百四十五人,收降了一千多人。这是汉朝有史以来第一次斩杀匈奴单于,哪怕是功勋显赫如卫青霍去病,也不曾斩杀匈奴单于。而此役斩获的高级别的级之多,也是前所未有的。陈汤此役彻底解决的西域边患问题,维护了汉朝在西域的利益和威望,可谓立下不世之大功。陈汤在此战之后给皇帝的上疏中写道“宜悬头槀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所以在明犯强汉者整句话的意识是——应该把砍下的头悬挂在蛮夷居住的槀街,以此警示四方!让大家都知道,但凡侵犯我强大汉朝的,就算再远,我们也一定把他给灭了!

        这句话有没有被执行呢?

        据史书记载,丞相匡衡、御史大夫繁延寿认为,“郅支单于以及名王的头周游各国,蛮夷没有不知道的。但《月令》上说春天是掩埋尸骨的时候,还是不要悬头为好。”可是车骑将军许嘉、右将军王商等则认为,“春秋时夹谷会盟,优施讥笑君主,孔子杀了他,当时正是盛夏,被斩的手和足分不同的门运出。应悬挂十天后再掩埋。”于是,汉元帝下诏说,按照将军们的意见办,就这样,(将郅支单于)悬头槁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

        故而,林上人把这句话前后重新提出来,并且明确说,那是要死很多人的,谁承担?

        此时,只听得一声清叱(注:音chì):“尔等休要多言”原来却是杨太后。

        杨太后推开一些赵昺,把头转向林上人,解下凤冠,站了起来,对林上人说:

        “上人,

        昺儿乃国祚所在,哀家忝为朝国之母,焉有惜身之理。

        近有二十万将士生死,远有两千万户汉嗣破家,广计亿多黎庶妇孺曝命......

        (注:有研究认为宋大观三年户数达2o88万,人口约11275万。)

        夫我堂堂汉华正统,皇天贵胄,岂可见小利而忘命,行大事而忘义。

        (注:语出《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章回中,曹操对袁绍的评价。原文是操笑曰:“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大意是袁绍这个人色厉胆薄,好计谋却没有决断;干大事却爱惜性命,看见小利却忘不顾性命,不是英雄。)

        上人,这千万性命,亿万因果,若为昺儿复国,恢复华夏,哀家岂能逃避,愿这一切的苦难,都有我替昺儿承担。

        上人,国破山河碎,哀家如今取顶上冠冕为记,以托上人垂怜。”

        说完,杨太后略略把身体向前倾斜,双手托着凤冠,送到林夕的胸前半尺,静静地等待,她能够做的,都已经做了。

        张世杰刚刚要喊出来,6秀夫一把捂住张世杰的口,闷得差点喘不过气来,只听到到隐隐约约漏出一些语音“太...hou..u...k..e”。

        而小皇帝赵昺,则瞪大了双眼,突然明白了什么似的,哭喊出了一声:“母亲~~~”

        但是看到6秀夫捂住张世杰的动作,就捂住了自己的嘴。

        林夕好像突然之间,闻到/感觉到如雾气/如水滴/如阳光的香气,栀子花甜腻腻的/米兰扑鼻而来的清澈/麝香腐熟以后的肉香/松针和松脂在烈日下透明半透明的琉璃一样荡漾的香气/二胡的琴弦刚刚抽动的声响/松涛阵阵层层,这些恍恍惚惚地流转融合,忽倏之间,凝结成为一滴露珠,似乎在左手掌上,林夕轻轻一捻,一阵旖旎畅心的质感从掌心融化,了无踪影。

        林夕回过神,觉得自己的眼睛目光满是温柔,像是看到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第一次翻过枕头,爬过来要触摸自己的时候,小家伙像藕节一样的短腿和短手,经历和千辛万苦,结果滚落下来,刚刚要哭,看到爸爸的笑容,小家伙,眼泪依然还沁在眼眶里面,那哭声,也刚刚出第一个音节,林夕把右手张开,横向打开四指,用大拇指,轻轻触碰着女儿的小小的手指节,那小小的手指头,犹如黄豆粒那么大......

        林夕的感觉总是比一般的伙伴更敏锐,他似乎能够感受到某些气息的流动,这使得很多孩子,既喜欢又害怕。

        但是那天,与女儿在一起的时候,那一瞬间,林夕清晰的记着,当林夕触碰到女儿的手指头,心里对女儿说:宝贝,你的任何成长,有爸爸给你爱护。

        女儿的指头,触碰上了林夕的右手大拇指,然后向下,慢慢摸过大鱼际,掌心,然后无声地绽放了笑容,小小的眉头,舒展开来,然后眉毛,弯了起来,张开小小的口,吧哒吧哒。

        一种极其柔滑的油脂一样的气息,从女儿的指尖荡漾流淌下来,到了林夕的掌心,蓬勃的生机让林夕似乎有错觉产生,此前,对女儿有理性的爱,也有毫无缘由的血缘的爱,但是此刻,一种灵性或者灵魂里面的宠溺和亲爱,让林夕惊讶起来,时间流好像变得非常缓慢,或者林夕的时间感受变得非常绵长,林夕将四个手指收拢,哪一团柔滑油脂/水密/石钟乳一样的气息,握在手里,刹那,那气息和气团,融入了血脉,林夕的心都在欢唱,好像全身上下,竟然有好多好多的小精灵,叽叽喳喳的,又似乎每一个声音和对话,都听得清楚,只是回忆不起来,灵犀一动之间,林夕让手掌度让青色的气息,大拇指轻轻地捏了一下小家伙的小指头。、

        然后,竟然见到小家伙仿佛吞进去什么东西,居然仰头,伸脖子,小肚子鼓了起来,然后落下来,接着,打了一个饱嗝......

        然后,然后她兴奋起来,继续开始各种攀爬,并不理会林夕了。

        小小的短短的腿,蹬来爬去......

        杨太后把凤冠送了出去,她心里百感交集,但更多的是母爱的萌,这让她心里平静下来,真正放下了千钧重担。

        然后,她宁静下来,接着,好像看到林夕脸上绽放的笑容,那笑容极其纯净,甚至有那么几个瞬间,太后似乎是站在山顶,脚下是万顷松涛,白云一片片在远处和近处飘动.....真是太奇怪了,这是什么情况?

        小皇帝赵昺,看到,上人轻轻的呼吸,那胸膛的肌肉和胸廓,好像在一点点变大,人也仿佛越来越高,接着,上人的头向下倾斜,一双眼睛清澈无底,一片声音传到他的耳畔:“你怎样?”

        赵昺紧紧地抓住了母亲的带子,鼓起勇气,结结巴巴地说:“母后......我娘太苦太累了......我,我是国君,君王死社稷,天子御国门,死则死矣,朕,朕,那个,朕绝不让娘,受苦....呃,母亲蒙尘,那个,祖宗,祖宗,蒙羞,让,让臣民,臣民蒙,蒙难!”

        终于说完了话,赵昺挺起小胸膛,但是瑟瑟抖的身体,出卖了他。

        赵昺看到,林上人的脑袋,离开了他。

        一勾手,让慧娘、珍娘过来。

        林夕双手接过杨太后的凤冠,递给慧娘好生捧着,然后又扶起半蹲的杨太后的双手,搀扶起来:“你的爱救了你。”

        接着,又看向小皇帝赵昺:“你的信救了你。”

        接着,林夕朗声道:“你们先给将士们解决饮水问题,四个时辰以后,负责将作监和辎重、兵马总管来我这里。明天,让你们品尝自由的滋味。”

        (本章完)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