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杂文——知与不知
知与不知
言中华之文脉,其文字甚多,吾观其特点,可概之“体系”二字。其非文脉之体系,而是中华文明本身的呈现或追求的即为一个“体系”。若论及,何以为中华文脉,却不敢恬言,略以昨日酣然所得故事三则,以做窥视。原本粗浅,羞于言之于众,然思之所得,弃之可惜,权以鹏游蝶梦观之。
听山
一地,闻其百里之外有一高山唤“云天”。所去之处河流山谷相连,无人可及。猎奇探闻者不绝,传其此地一茶馆的主人知此山,每有人问此山为何样貌,必详之于其描述雄雄壮美之态,并常以一张高山之画示之,其为唯一一个去过并回来的人临终前给予的。此人与其从小相识,一生未对其有过片语妄言,茶馆的主人对其深信不疑,所以言之凿凿,听者则毁信参半,对其知与不知,无从辨别。
看山
一日,一地,一茶馆之主来至一传闻中的高山脚下。观其外貌,雄雄壮美,言语描述均不可及,呆望良久而返。后每有人问之,则无法对其尽述,便将所去之路径赠予来人,但芸芸众人无一再到过此处,也无人再见过此山,对其知与不知,无从辨别。
飞鸟
一天,一地,偶然一飞鸟,拾其一人飞入高空,跃其百里来一山中,盘旋数日当归。落地后飞鸟不离,其人久不进食,饥饿难耐,将其烹之。食后方知其骨如人骨,其肉如人肉,若以人之躯化其形,也可飞入高山之中。但终不能制出如飞鸟之物载其在入山中,更不能将己之躯化为飞鸟,知与不知,无从辨别。
言之不及思之一二,思之所得也只寥寥,若停笔之时有人续之,甚美,吾之心愿。
——————(上章回复)——————
艺术的目的
关于艺术的定义,我们在以前以有过相关描述。在此再简言概之,艺术即“所有思想的结晶”。对于文字上的转速可能与我们之前所述不大相同,但在其本意的表达上,应不会相矛盾。既以此为定义,对其艺术的目的为何,我们就可思之一二了。
艺术源于思想的结晶,而一个人的思想是有好坏之分的,那么是不是说其艺术也有好的和坏的之分?这种好坏是其反映的本质而论,并非层次的高低。这种好坏之间,是否与一个人思想的好坏简单的一一对应。进而思考艺术的目的,即为了艺术而艺术,还是为了道德而艺术,就成了一个颇值得讨论的问题。
在其泛泛而谈之前,我们不如先来一起思考一下,艺术所表达出的到底是什么。人类的艺术传达出的是一种必然纯洁美好吗?人类的痛苦是否无法传达出一种艺术呢?或者通过痛苦表达出来的一定是一种坏的艺术。那么,是否能通过美好表达的,就一定是一种美好而高尚的艺术呢?人类自身就不完美,为什么感觉通过人类思想而表达出来的艺术是完美的呢!这是不是有些可笑,如在简单的与一个人的整体思想连接到一起,就未免太过愚蠢了。一个人整体的思想可能是美好的,但这样一个人其创作的艺术可能是一件好的艺术,也可能是一件坏的艺术。这都是一种不同的真实反映,没有一个美好到完美的人。同样一个人的整体思想可能很丑陋,但他同样可能创作出一件好的艺术作品,也同样可能创作出一件坏的艺术作品,而这些都是源于人的本性,也都是人类本性最直接的,系统的,自然本态。
为了艺术而艺术是其艺术的根本,是这种自然本态的直观反应,是先于道德的艺术本质。通过艺术展现出的艺术作品在人类道德标准的修饰下,作为一个有助于自我提升的工具,则为一种人类责任。这其中包含了所有参与者,甚至于作品本身。这个过程中的一切掩饰都没有任何必要的意义。
——————(上章回复)——————
不可感知
人可感知自身和外界。人通过自我的感官感知外界,并通过外界返回信息于自我意思,并以此来定义了可感知与不可感知。没有类似于我们这个感知过程的事物,我们就称其为不可感知外界的事物。如一块岩石,我们就认为它不可感知外界。而动物之间虽感官大不相同,但却和人的感知过程类似。所以人们认为动物们是可感知外界的。这种看似简单的标准在人们看来却很有效,其中存在的舛讹常被有意无意的忽视掉。
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体看时,其感知是作为整体的感知存在着。而这整体的感知并非感知的整体。也就是说在人身上有很多感知是不被其察觉的。这个现象并不新颖也不少见,只是我们很少真正深入的去思考过它。而常将其用一种“不自觉”这类模糊的词汇表达后,就将其合理化和淡忘了。这种不自觉的感知循环对人自我的影响,是否也如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人的自我感官感知外界,并通过外界返回信息与自我意识。”这个过程一样简单明晰。人们对此领域的研究实在少的可怜。已有的几个研究方向也止步于起步阶段,近百年来也未有什么新的建树,由此可见那个人们理解的看似简单的感知过程,也许并非真的那么简单。
个体的感知常被整体的看待。在理解一个人的时候,我们通常也会更习惯于将其以一个整体的感知个体加以对待。而这个看似整体的感知并不完整。我们并不是在说上文那种不被察觉的感知,而是这个看似个体的人的整体感知的不完整。如它最具意义的初始阶段,那时的感知是否如人们之后的感知一样,是否会有自觉这一类的感知存在……,这一系列非常重要的信息,人们并无法获得,没有一个人可以记起三岁之前的记忆,也无法获得这份感知。虽然我们可以在物质层面上理解其原因。但这并不合理,至少没有什么必然的合理性,只能归于它就如此这种不完美的解释。
所有人的感知都是通过感官实现的,人没有眼睛就看不见光线,没有耳朵就听不见声音……。所以人们将这种感知定义为了,人们可理解的事物的感知。并定义出了感官一词加以概括一切,并以此来做为分辨标准。但正如我们前面想要说明的一样。这种感知过程并不完善也不一定是必须的。抛开狭隘的视角,我们会很容易的发现到,如可直接感知物体的存在状态,视觉就不是必须的。如可全息感知事物,一切感官就不是必须的。这种感知是否能以人们理解的那种感知过程解释呢?并没有必要一定将其否认。但此种解释一定是复杂、繁琐、不完美的。
——————(上章回复)——————
感知的喜好
感知是一个人进行提升的途径,如若大体上进行划分,可分为内感知和外感知两大类。既对自身沉淀的心境和对外部事物观感的领悟。虽本质上都是对自我的提升或改变,但是路径上却有不同。求于内为一种自我的必然,而于外为一种境遇的偶然。所以区分上并不困难,易于理解,也没必要将其统一。知其本质上是一致的即可。
感知分内外也分善恶。在“境遇”一文中我们已对其不同的环境影响下,人自身的行为有过分析,在此我们也不打算再复述。今天我们主要想讲的则是人内心感知与外界感知间细微的交织过程,而非宏观的表现。
人于内感知的善恶沉淀,形成了人的内在自我的善恶标准。而对外部事物的感悟则时时对其内在自我的善恶标准进行着改变,这种改变是不间断的,虽然人的内感知的自我沉淀是在特定时间点上才会进行,而外感知这种对周边事物的获取则是无时无刻不在进行。
当一个人内感知的美好即自我内在的善受到外部美好事物的感召,折射出的是人世间一切至美的本质,而当一个人内感知的善,与外部的美好事物相冲突,这份善会变成带有少许遗憾和欣慰的满足。
当一个人内感知的美好初识外部的阴暗事物时,若接受了事物感知上的吸引,将会无掩饰的表现出来。因为这时阴暗事物的本质还不被其所了解。在其表现上与其内在美好事物一样自然无遮挡,而当一个人那感知的美好并不接纳这种外部的阴暗事物的吸引时,一种无法停止的愤怒将会滋生。
当一个人内感知的阴暗,在其外部美好事物的感召下有其松动,则为人性中无法被泯灭的美好的苏醒。而当一个人内感知的阴暗对其外部的美好事物无动于衷。则这外部美好的事物将被扭曲恶化,不在其内心有任何美好的展现。
当一个人内感知的阴暗被其外部阴暗事物唤醒后。内在的渴望与虚弱将在内外矛盾的遮掩下进行丑恶的行为。而当一个人内感知的阴暗,对其外部的阴暗事物相抵触时,这种阴暗事物的丑陋性将在其内心呈现,人自性的反醒,将会把心底的美好再次唤醒。
——————(上章回复)——————
责任本质
人一般都会多多少少的感觉到自己是有一丝责任的。这种责任感知乎也是人的特点之一。但这责任来源于何,或者说这种责任感的依据是什么?这似乎就并不是看上去那么容易回答了。而且人们口中常常呼出的那些答案也并非那么可靠和理所当然。要知道责任这一词之所以看上去有些神圣,是因为责任的背后是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或者说准确的目的。而这个衡量标准不能来自个人的欲念和狭隘的偏见。是要以人类对所有美好的向往为标准的。以此衡量人们是否还能真的很轻易就说明白他所自认为承担的责任本质和为之确认的依据吗?!我想这时大多数人是否可以认同我们之前说的,人的责任并非一个看上去那么简单就可轻易回答的问题。
责任的本质属于人类行为的一部分,既人类行为中的一部分我们将其称为人类责任或人的责任。这一部分能被称为责任的行为,必是趋于善的。我们不能将杀害一个无辜人称为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所以责任的本质正确完整的定义应该是人类行为中目标趋于善的一部分行为的本质。而责任则为人类所有目标趋于善的行为泛指。责任本身有大有小,有主有次,这是一种责任的细分问题,不在我们今天对责任本质的讨论之中。我们即以将责任的本质定义为一种人类的行为本质。那么我们就可大致上将其划分为两方面,既自主与被动。而这其中又可进行再次划分,我们下面可以一起进行一下这个工作。
当一个人明确自己的对其自身的意识,我们可以称其是具有自主性的。这种对其自身意义的判断不再来源于外界。当一个人具有了这种自主性后,不再需要其他第三者的引导就可独立自发的去完成向其所设目标靠近的行为。如这些行为的最终目的为其善。则属人类责任或人的责任范畴即自主性责任。这时一个人的责任,具有其自发的自主性,他可以在这种自主性的行为规范下独立来完成其行为。也可以以此规范来在其可能的情况下引导其他人一起共同完成其行为。当他在自身行为的规范下来同时引导他人,即自知而育人,则为一种自主的主动责任。
当他在自身行为的规范下无意去引导他人。对其外界的影响只在其行为本身的范围内。则他对外界的引导性和其外界对其的跟随都是被动的。即这时的责任表现为一种自主的被动责任。
而一个人不自知其自身的意义,其行为本身则会受外界的引导。当这种外界的引导与其行为自身的最终目的为其善,则为一种行为责任的被动的遵守,既责任的被动吻合。我们可称这种行为责任为被动的吻合责任。如这种外界的引导或其行为自身与其最终为善的目的相反。则为行为责任的被动的相驳,即责任的被动偏离。这时这种行为已超出了责任的范畴,本身不属于责任。只是人的行为态之一,归于责任行为的反例。
——————(上章回复)——————
存在的可能性
存在即一件事物占有时空。当然这种占有不一定是永恒的,当一个事物在其时空中闪现过,即可说这件事物存在过。由此可知存在的判断与其时空是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所以不可能绕开时空的约束来谈存在与否。
存在成立的必然性。存在如果是成立的,其必然发生的条件是时空的无限,即只有在无限的时空这个前提下存在成立后的必然性才能满足。当一个事物在其自身的自证性,即其存在的可能性上是成立的,那在一个无限的时空中,其是必然存在的即无限时空中存在成立的必然性。
反之,如果这个具有自证性的事物,在一个有限的时空中,则不具有这种必然性。虽其存在是可自证的,但其存在本身是偶然性的。一个自证性的事物在一个有限的时空中既有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即有限时空中存在的偶然性。
存在如果是非成立的,即概念中的不存在。这里我们要说明的是,不存在是不具有自证性的,也就是说我们并不能直接得出事物本身不存在这种自证性。所以我们只能根据事物与时空的关系判断其几种不同状态。
如果存在不成立,那么在一个有限的时空中,这种不成立将成为必然。事物的不存在在一个有限时空中是可被确定的。我们可知一个有限时空内事物的不存在,即有限时空事物不存在的必然性。
同样,如果存在不成立,但在一个无限的时空中,这种不成立将无法被确定。事物的不存在在一个无限的时空中不是必然。我们无法确定事物在一个无限时空中的不存在。即无限时空事物不存在的偶然性。
我们由事物本身可得出两个确定态和两个不确定态。同事物存在的因素一样时空的有限与无限也可延伸出两个维度,既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这样事物存在状态可细分为六种不同的细分态,即:无限时间中存在成立的必然性,无限空间中存在成立的必然性和有限时空中存在的偶然性,与之对应的是有限时空事物不存在的必然性,无限时间中事物不存在的偶然性和无限空间事物不存在的偶然性,具体的我们大家有机会在一起探讨!
——————(上章回复)——————
人性的趋势(原罪)
在中国人世俗生活的概念中,愿意相信人之初性本善这样一个美好的信念。但却又承认这世界上人心的险恶,这看似的矛盾在中国的哲学中早已有了完美的答案。甚至更有在其反面的展开。所以人之善到恶不是问题,人之善为善也不是问题。以致于人之恶为恶,其实也不是问题,那么问题是什么呢?!是人性为什么?这是一个问题。人性为善为恶,这是一个恒古存在的讨论。
人性为善,为什么这人性之初的纯善会那么容易被世俗所沾染,沦落为人性之恶呢!这天地之纯善似乎太无力了。所以人性之纯善一说,我是不完全支持的。那么是不是说人性之恶才为正解呢?那到未必,人之恶应如鸟兽,而人非鸟兽,何时何地人总有别于鸟兽,这时人之初的纯善,似乎又真的存在。那问题纠缠在了一起,似乎无法在使其更加明晰。这是一个无法解答的问题吗?现实中其实并非如此,大多数人并不为人之恶的存在而绝望。当然一般情况下也不会因为人之善而对每个人都心无挂碍的如己相待,那样的无差别的爱也实在太少。所以其实在大多数人的心中是有个答案的,只是没有机会或没有意识,再做更深入具体的整理。接下来我们不如一起把这个工作来完成。
一、人性之善恶共存。人性不管何时都非纯善,更非纯恶,而是善恶共存的。人之初必是善多于恶,没有自然而然生下来的魔鬼,只有初生下来的“天使”。这个“天使”是必须要打引号的,因为真的天使不会在人间。但真的不必为此感到悲哀,生而为人做好人以不易,人自身的珍贵,应有自我足够认知。所以一个人不管做了什么,说其是魔鬼都是对其的一种谩骂与诅咒。我想人与魔鬼的距离并不比人与天使的距离近多少。平常人的一生过好自己即以感受很多。终其末了大多数人还是善恶共存的,所以要定人性之态,不管人之初,还是人之末都在这善恶之间的平衡点上,人性本为善恶共存,不然何以为人!
二、人性之善的流失。我们说了人性是善恶共存的。但为什么世人常常会感到人在世俗中在逐渐变坏呢!人性善的易流失和人性恶的屈从,这难道完全是人们的一种错觉嘛?!人在无外力的情况下是否会更放纵自己呢?不得不说的是,大多数人并没有那种自律,而即使能以一种习惯来约束自己的,这习惯,也来自后天的很大努力,虽然在这其中有一些天性使然。但真的很难说它是来自天性的本能。人性中这种对自我约束的弱化才是天性的一部分。人的善是可流失的,可流失的善或者说人性有趋于恶的趋势。是人性的一大特点。
三、人性的自醒。人性是否会流失殆尽,在人趋于恶的时候,如无外力的影响。是否会一直堕落下去,无人性可言?庆幸的是这样的事并不会真的发生。人性中的善会在无外力的情况下自醒,而每次这种自醒都会唤起人性自身的恢复。人性的善恶共存的性质不会改变,即使在它滑向恶的深渊时也依然如此,人之为人而不变。
——————(上章回复)——————
目的与过程
一些看似明确的事情,有时往往在时空的流逝中变得模糊起来。人们也视乎很容易接受这种模糊,好像这样原本如此,不存在那种明晰,这真的不能不让人对其感到奇怪。这样的事太多,如我们这里说的目的与过程就如这样的一个“对立”存在着。人们也常常对此叨叨不休,好像这件事只有一个争论的议题,不存在那明确的答案。是什么样的人才能喜欢这样的思维方式呢?应该是那些无聊而又不甘寂寞者。这样的人说的越多,世界越混乱。所以在我看来,不是什么话听上去都有易,有些听的越多越会让自己迷惑。终于像这样目的与过程各自意义如何判断的基本逻辑都无法明晰。这也是一种悲哀!
“目的”一件事情的意义所在,“过程”完成的动作累加,谁更重要?!这根本就不成为一个问题。目的的重要性应人们根据自身去抉择,而过程就根本谈不到重不重要,而是正不正确。仅此而已。我们在此并未将问题简单化,也未有概念的偷换。大家可以用逻辑判断一下是不是这样?认真的思考后这个问题就是如此简单而且明晰。但这样一个并不复杂的问题,为什么又会出现那么多争论和最终无法定夺的局面出现呢!这就源于人们往往不愿对问题做出真正深层的思考,而却容易轻易相信自己以为的。哪怕那是一种混乱的模糊态,他们也很容易轻松接受这个“自我判断”。如这个问题如此简单,但人们却犯了一些列错误。并最终接受了这一系列错误导出的模糊态,我们下面来一起分辨一下易造成这些错误的所在。
一、结果不等于目的。这是人们对这个问题之所以模糊的根源之一。一个行为之后必有一个结果,这个结果有时会与人们最初的思想暂时相左。但这并不会改变人们最初的想法,如果这个结果是过程中必须得预定,那么它只是一个无法避免的暂时态。如果他是在其过程中意外出现的差错。那么就需要人们在接下来的行为中对其进行弥补,让其对其整体的影响最小化。如果这是一种必然无法更改的最终的相反结果。那么这个行为或者说是过程就是失败和错误的。与其最初的目的相反。而谈不上这个过程和目的谁最重要,所以在分析了结果和目的的区别后,那个介于结果造成过程与目的相矛盾的论题是不存在的。
二、过程中的目的。一个人的一念间,即目的,有时会很易于完成。如拿起手边的水喝一口。但有时并非都是这么简单瞬间即可达到的行为。如人们当下各自为之奋斗的目标及目的。虽各不相同,可能都不是短时间内能完成的。如这样的目的,在其各各行为阶段都会有其各各阶段的结果。这些结果在其预设中必为其目的服务。而外界不可预测因素的参与和过程自身的复杂程度,并不会改变这种内在逻辑。
三、目的的连续性。在其行为既过程的各个阶段都有其各自的结果和其目的。在其区分为目的与结果的不同和各阶段目的的统一后,我们有必要理清一下两者的关系。在一个整体过程中,各个层次的各个单独行为中的结果是可以与其最终目的看似相反的。但这个结果的目的,即单独行为中结果的目的性必是与其最终目的是一致的,既目的的连续性。
四、过程的连续性。在一个整体的过程中,任何一个单一的看似独立的过程都是其整体过程的一部分,即组成了这个整体过程的一部分。所以在其整体过程中会存在一个个完整的个体过程,甚至这个个体过程还可以存在看似独立完整的隶属自身的个体过程。但在整体上看,它们是有机,连续,不间断地既过程的连续性。
——————(上章回复)——————
无差别(二)——体论
一个人如只是个体的存在,自身的行为与外界的运动是有明确明显的边界。但如世界还有一粒沙的存在,他们则是一个新的整体(系统)相互的行为于彼此相连。
个体行为是个体自身对外界的反应。个体的每个行为都是一种外界通过其内心的折射反映在其外在的表现。其行为本身具有个体的独立性。一个人会对身边的其他事物进行自我处理。这种理解的不同决定了每个个体的不同。
个体行为与外界的相互改变。一个个体的行为发生前,发生中,发生后,都存在于这个整体的系统中。这个系统不是人为构建的。但作为人却在实时参与其整体的改变。这也是其易产生对其改变效果的局部认知。这种认知是不完整的,但有时却很难自我察觉。只有当对自我和系统有更新的理解时固有的认知才会改变。这是艰难的,但这种自身和系统的改变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虽不必然的导向某一个固定结果,但机会一直存在。
个体与系统的共存。系统的意义在于其个体的存在,但因有个系统的存在,个体的行为也就超越了个体本身。一个个体的行为感受于系统,存在于系统,一旦发生其个体就不再有能力对其控制。甚至当这么说时已经夸大了其个体的能力。
系统相对于整体的存在,包括了其内部的每个个体,其个体相应特性必然反映在系统中。系统的更新伴随着其中个体的更新,两者不分先后几乎同时进行着。
——————(上章回复)——————
内在的固态无差别
人的划分有很多种方式,在思维层次上我们也可以用一种粗浅的方式大致划分为两部分表和本。即外在表现和内在本质,这两方面有如下几点特质。
一、表易控,本难移。表是外在的一种表现,虽然这种表现反映了一定的内在本质,但更多的会受环境所限。所以其外在表现形态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在其外在层面上具有不稳定的统一性。这种不稳定的特性使其对内在的意义降低。这也使得人的内在于其天性而言的难以改变。人也只有在本性上的提升才是其根本。
二、表是非自主行为,本为发自内心的自主行为。所有外界的限制都有期限和边界,无法长久和成为必然。这也注定了在其一定层面上而言,外在表现的无意义,只有内在才是其稳定不变的本质,不需外界的一种自持,自主的本质行为。
三、表为善恶的中合态,本为善恶的不兼容态。外在表现具有其本质以外的边界限制,即非自身本质的东西,也就必然不能完整的呈现其自身内在。其行为是一种不真实的内在本质的变态反映,即中合态。而其内在真实的本质则永远不会在善恶之间进行折中。只有其善恶的转变,在其善恶的转变中达到一种平衡。这种平衡点不管取于何时,善恶之分都会有明显的界限。
外在表现是滑稽的,只有内在本质的提升才能让人整体的质变。但与其外在的行为相比,人的内在几乎难以改变,这就使得通过外在对其内在的细微影响变得有意义。外在表现对内在本质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有外在的表现到内在的本质。人可能通过长期的外在表现,使其人的内在认识到这种行为的存在和其行为本身。这在一定意义上对其内在有其影响,人内在的自我认识对其会有相应的改变。这种改变缓慢,但从不间断。
二、通过外在的表现,可以更好的观察其内在本质。人的外在表现是其自身内在本质与外界限制的共同行为。这使其对内在的观察变为可能,虽然这有很大难度,但与其和只能直接面对内在本质的沟通而言已经是非常好的选择了。
三、过程的统一性。内在这种缓慢连续的变化必然长期存在。在这个过程中外在与内在的行为本身对其是统一的整体。
从以上的几方面来看,人的内在整体上看基本是固态而且无差别的,在短期内对整体而言这种状态也不会改变,虽然这种改变从未停止。
——————(上章回复)——————
境遇
这世界上有多少善就几乎会有多少恶;人有错误的理解,就会有错误的决定和错误的行为。
一个人,美丽的女人,独自来到一个陌生的村庄,没有依靠,需要帮助,她是无害的;在村庄中生存下来后,给于了村庄她的一切;但这其中并非都是她的自愿,如她的肉体,可她的表达并不能唤起人们足够的善;人的恶有时需要强制约束,人的善也同样,当一个饥饿的人可以无代价的得到足够的肉时,他不会停止,你拿善恶去衡量他本身就是非善恶的,如在自以为以一颗天地之心来渡万物那就有些可笑了;那些无法替代,只有一个人自己能做到的事,你又凭什么有信心来引导别人,这太可笑了;如因此在得出人是恶的,这个世界多么的无可救药,那你就滑向了那个心中所厌弃的深渊,并无借口可开脱。
人对善恶自以为的划分是多么的可笑;她自以为的可以与不可以并不是天地的标准,只源于人过度的自我,人在有什么行为之前要先了解人原本的真实,人性中包含着丝丝的真谛,但并不可靠,人一切发自感性的喜爱都源于爱自己,即自身喜爱的内化,难免荒谬;
人与境遇的关系,即人与外界的关系;人本身有善恶之本性,境遇同样有善恶之分别;
人之善遇到境遇之善,谓之昭昭,天地为之清明;人之善遇境遇之恶,谓之自强,天地之本意;人之恶遇境遇之恶,谓之弃,天地之不容;人之恶遇境遇之善,谓之勉,天地之仁慈;
相同的恶,相同的善,相同的机遇,相同的效果,为善则善,为恶则恶,并不因善恶的存在其结果无直接必然的反应有异。
——————(上章回复)——————
文明的自救
总会有人问,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区别在哪呢?
谈这个问题前我们先看一下两个文明的划分;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是以现在世界上主流文明划分的两类,如果把那些消失的古文明也算在内就没有意义了,因为那样的话人类的文明就太纷杂,那样算不同时期每个地区都有不同文明的存在而且影响颇深这其中甚至包括很多人类还未知的文明,所以我们现在说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主要指的是以希腊为起源发展出的西方现代文明和以中国文明发展出的亚洲(主要是亚洲东部)现代化文明或者说东方现代文明;
对于它们的区别也并不难找,从地域上的不同,到历史传承的不同,不同划分都可有不同视角,如要说两个文明的核心有什么区别,那就是哲学思维的不同,这是一切不同文明的主要区别,西方文明更注重外在,而东方文明则更关心内在,这体现在了两个文明的方方面面,有兴趣可以在看一下我们之前的文章,对其有大量的说明,在此就不在复述;与这种单纯的通过区分各种文明不同来了解它们或那种带有目地的寻找统一的方式相比,我更喜欢的是在其这不同间探知文明的本质;
在简单的说明了两个文明的不同之处,我们谈一下两者的共同点,其主要有几方面,一是两者都是以人自身发展出来的文明,二是两者的目的基本相同都是追求人类的更高层次,三是两者的时间轴基本重叠,四是两者的进程基本同步,五两者都有相对独立完善的架构,六也是两个文明有别其他文明的主要区别就是不间断的连续性,也正是因为这样两大文明才发展至今并成为了当今世界的两大主流,今后两者也可能统一,以什么方式是否有更高的文明从中诞生就要看人类自身了;
在此我们还可以多谈一些题外话,东方文明相对于西方文明,在近代发生了一次断档的危机。这次危机在时间上可能不及欧洲的中世纪那样漫长。但是在对自身文明的破坏程度上,却一点也不亚于西方文明经历的那段黑暗时期。甚至更有过之,因为它让一个伟大的文明不得不在外力的强压中低下了头,承认自己落在了后面。这是西方文明所不曾有过的,即使在漫长的时间中它并未站在最前端,但在内心深处却始终可以保存着一份自豪。而东方文明却在清朝结束时将这份自豪一起丧失了。
回顾历史,不得不承认在其一阶段,东方文明发展的脚步在一点点放慢着前进的步伐,直至停止。这个时间节点可以追溯到何时的呢?有人说可以上溯到明朝,在其封锁海防后就将中国禁固了。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一个文明与外界其他文明减少交流后对其自身的发展将会带来很大的阻碍。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在其漫长的岁月里,这种来自海上的信息对这个文明的发展,作用一直是有限的。而东方文明却一直以其自有的脚步前进着,并未停止,反而在大多时期是领先着其他文明一段距离。这就不能不说,若以明朝的封海政策作为文明消退的起因就有些偏颇了,至少不能说,因为明朝封海这政策本身对文明进程造成了如此无法挽回的影响。
一个文明的发展活力更多的在于自身,不管其多辉煌,外界环境多么理想,如不能有其足够让其自身发展的活力,那么这个文明必定会走向衰败。而面对这个危机时,能挽救这个文明的也只有这个文明自身。如一个人一样,一个文明的基因已决定了它能走多远;但比人幸运的是,偶然的意外对一个文明的伤害实为有限。一个个文明如宇宙中的星辰,对其的珍视也远超于个体的人。
——————(上章回复)——————
音乐的高低?!
最近半年几乎每天有时间的话都会听个把小时的古典乐的音频节目,感觉很喜欢,虽谈不上入门,但作为听众感受良多;
在听古典音乐时,心中总会冒出以前儿时装在内心里的节奏,不时感觉好奇,也就多想了些,音乐真的分高低嘛?!
如若说信息量的多少,是有的;简单的流行通俗歌曲中蕴含的信息量少的如孩童躺在床上聆听一段窗边的响动;而古典音乐如成人的思考,其中的信息量自然巨大,并且其中中国古琴(东方古典乐的代表)和西方古典乐(以交响曲为代表)又有些许不同;
古琴为代表的中国古乐(东方古典乐)是时空的一次延长并不有意追求信息量本身的复杂,而西方的交响乐(西方古典乐的代表)是在认真传递着信息量本身;如一个人在窗边慢慢的坐了一天,中国古乐是在传递这画面本身,而西方古典乐是在努力描述着窗外的雨声或风声,屋内的生活,窗户的摆动,孩子的呓语……无限的庞杂并让其有美感;但除此之外音乐本身是否分层次或者说高低嘛?音乐如有神性,那我们能说孩童的笑低级,大人的笑高级吗?音乐若无神性,我们又是用什么划分的这种高低呢?!并且如存在一种能让禽兽聆听的声音,它必是一小段在窗边单纯的响动,如孩童听到的一般并不复杂,所以我们不应该有音乐有高低之分的印象,只需要用心感受其中的美好。
如一个人在听完古典音乐后无法再接受现代流行乐(包括通俗歌曲),那一定是他自己的内心在作怪,他内心可能根本没有在感受什么而只是在比较;
同样如一个只听流行音乐的人如感觉自己不可能喜欢和感受到古典乐的美好,我们也只能说他太自认为了,其实他需要的只是一点时间和耐性,毕竟他只需要聆听其中的美好,而并非让他来表达这种美好,一切没那么难!
上面这两段是多说的话,所以我的文字真的没有什么水平,只是一种表达,我和我的读者也应如两个普通人在谈话,而且多少是有益的不会有什么坏处,仅此而已,再无其他,也请见谅!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
言中华之文脉,其文字甚多,吾观其特点,可概之“体系”二字。其非文脉之体系,而是中华文明本身的呈现或追求的即为一个“体系”。若论及,何以为中华文脉,却不敢恬言,略以昨日酣然所得故事三则,以做窥视。原本粗浅,羞于言之于众,然思之所得,弃之可惜,权以鹏游蝶梦观之。
听山
一地,闻其百里之外有一高山唤“云天”。所去之处河流山谷相连,无人可及。猎奇探闻者不绝,传其此地一茶馆的主人知此山,每有人问此山为何样貌,必详之于其描述雄雄壮美之态,并常以一张高山之画示之,其为唯一一个去过并回来的人临终前给予的。此人与其从小相识,一生未对其有过片语妄言,茶馆的主人对其深信不疑,所以言之凿凿,听者则毁信参半,对其知与不知,无从辨别。
看山
一日,一地,一茶馆之主来至一传闻中的高山脚下。观其外貌,雄雄壮美,言语描述均不可及,呆望良久而返。后每有人问之,则无法对其尽述,便将所去之路径赠予来人,但芸芸众人无一再到过此处,也无人再见过此山,对其知与不知,无从辨别。
飞鸟
一天,一地,偶然一飞鸟,拾其一人飞入高空,跃其百里来一山中,盘旋数日当归。落地后飞鸟不离,其人久不进食,饥饿难耐,将其烹之。食后方知其骨如人骨,其肉如人肉,若以人之躯化其形,也可飞入高山之中。但终不能制出如飞鸟之物载其在入山中,更不能将己之躯化为飞鸟,知与不知,无从辨别。
言之不及思之一二,思之所得也只寥寥,若停笔之时有人续之,甚美,吾之心愿。
——————(上章回复)——————
艺术的目的
关于艺术的定义,我们在以前以有过相关描述。在此再简言概之,艺术即“所有思想的结晶”。对于文字上的转速可能与我们之前所述不大相同,但在其本意的表达上,应不会相矛盾。既以此为定义,对其艺术的目的为何,我们就可思之一二了。
艺术源于思想的结晶,而一个人的思想是有好坏之分的,那么是不是说其艺术也有好的和坏的之分?这种好坏是其反映的本质而论,并非层次的高低。这种好坏之间,是否与一个人思想的好坏简单的一一对应。进而思考艺术的目的,即为了艺术而艺术,还是为了道德而艺术,就成了一个颇值得讨论的问题。
在其泛泛而谈之前,我们不如先来一起思考一下,艺术所表达出的到底是什么。人类的艺术传达出的是一种必然纯洁美好吗?人类的痛苦是否无法传达出一种艺术呢?或者通过痛苦表达出来的一定是一种坏的艺术。那么,是否能通过美好表达的,就一定是一种美好而高尚的艺术呢?人类自身就不完美,为什么感觉通过人类思想而表达出来的艺术是完美的呢!这是不是有些可笑,如在简单的与一个人的整体思想连接到一起,就未免太过愚蠢了。一个人整体的思想可能是美好的,但这样一个人其创作的艺术可能是一件好的艺术,也可能是一件坏的艺术。这都是一种不同的真实反映,没有一个美好到完美的人。同样一个人的整体思想可能很丑陋,但他同样可能创作出一件好的艺术作品,也同样可能创作出一件坏的艺术作品,而这些都是源于人的本性,也都是人类本性最直接的,系统的,自然本态。
为了艺术而艺术是其艺术的根本,是这种自然本态的直观反应,是先于道德的艺术本质。通过艺术展现出的艺术作品在人类道德标准的修饰下,作为一个有助于自我提升的工具,则为一种人类责任。这其中包含了所有参与者,甚至于作品本身。这个过程中的一切掩饰都没有任何必要的意义。
——————(上章回复)——————
不可感知
人可感知自身和外界。人通过自我的感官感知外界,并通过外界返回信息于自我意思,并以此来定义了可感知与不可感知。没有类似于我们这个感知过程的事物,我们就称其为不可感知外界的事物。如一块岩石,我们就认为它不可感知外界。而动物之间虽感官大不相同,但却和人的感知过程类似。所以人们认为动物们是可感知外界的。这种看似简单的标准在人们看来却很有效,其中存在的舛讹常被有意无意的忽视掉。
人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体看时,其感知是作为整体的感知存在着。而这整体的感知并非感知的整体。也就是说在人身上有很多感知是不被其察觉的。这个现象并不新颖也不少见,只是我们很少真正深入的去思考过它。而常将其用一种“不自觉”这类模糊的词汇表达后,就将其合理化和淡忘了。这种不自觉的感知循环对人自我的影响,是否也如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人的自我感官感知外界,并通过外界返回信息与自我意识。”这个过程一样简单明晰。人们对此领域的研究实在少的可怜。已有的几个研究方向也止步于起步阶段,近百年来也未有什么新的建树,由此可见那个人们理解的看似简单的感知过程,也许并非真的那么简单。
个体的感知常被整体的看待。在理解一个人的时候,我们通常也会更习惯于将其以一个整体的感知个体加以对待。而这个看似整体的感知并不完整。我们并不是在说上文那种不被察觉的感知,而是这个看似个体的人的整体感知的不完整。如它最具意义的初始阶段,那时的感知是否如人们之后的感知一样,是否会有自觉这一类的感知存在……,这一系列非常重要的信息,人们并无法获得,没有一个人可以记起三岁之前的记忆,也无法获得这份感知。虽然我们可以在物质层面上理解其原因。但这并不合理,至少没有什么必然的合理性,只能归于它就如此这种不完美的解释。
所有人的感知都是通过感官实现的,人没有眼睛就看不见光线,没有耳朵就听不见声音……。所以人们将这种感知定义为了,人们可理解的事物的感知。并定义出了感官一词加以概括一切,并以此来做为分辨标准。但正如我们前面想要说明的一样。这种感知过程并不完善也不一定是必须的。抛开狭隘的视角,我们会很容易的发现到,如可直接感知物体的存在状态,视觉就不是必须的。如可全息感知事物,一切感官就不是必须的。这种感知是否能以人们理解的那种感知过程解释呢?并没有必要一定将其否认。但此种解释一定是复杂、繁琐、不完美的。
——————(上章回复)——————
感知的喜好
感知是一个人进行提升的途径,如若大体上进行划分,可分为内感知和外感知两大类。既对自身沉淀的心境和对外部事物观感的领悟。虽本质上都是对自我的提升或改变,但是路径上却有不同。求于内为一种自我的必然,而于外为一种境遇的偶然。所以区分上并不困难,易于理解,也没必要将其统一。知其本质上是一致的即可。
感知分内外也分善恶。在“境遇”一文中我们已对其不同的环境影响下,人自身的行为有过分析,在此我们也不打算再复述。今天我们主要想讲的则是人内心感知与外界感知间细微的交织过程,而非宏观的表现。
人于内感知的善恶沉淀,形成了人的内在自我的善恶标准。而对外部事物的感悟则时时对其内在自我的善恶标准进行着改变,这种改变是不间断的,虽然人的内感知的自我沉淀是在特定时间点上才会进行,而外感知这种对周边事物的获取则是无时无刻不在进行。
当一个人内感知的美好即自我内在的善受到外部美好事物的感召,折射出的是人世间一切至美的本质,而当一个人内感知的善,与外部的美好事物相冲突,这份善会变成带有少许遗憾和欣慰的满足。
当一个人内感知的美好初识外部的阴暗事物时,若接受了事物感知上的吸引,将会无掩饰的表现出来。因为这时阴暗事物的本质还不被其所了解。在其表现上与其内在美好事物一样自然无遮挡,而当一个人那感知的美好并不接纳这种外部的阴暗事物的吸引时,一种无法停止的愤怒将会滋生。
当一个人内感知的阴暗,在其外部美好事物的感召下有其松动,则为人性中无法被泯灭的美好的苏醒。而当一个人内感知的阴暗对其外部的美好事物无动于衷。则这外部美好的事物将被扭曲恶化,不在其内心有任何美好的展现。
当一个人内感知的阴暗被其外部阴暗事物唤醒后。内在的渴望与虚弱将在内外矛盾的遮掩下进行丑恶的行为。而当一个人内感知的阴暗,对其外部的阴暗事物相抵触时,这种阴暗事物的丑陋性将在其内心呈现,人自性的反醒,将会把心底的美好再次唤醒。
——————(上章回复)——————
责任本质
人一般都会多多少少的感觉到自己是有一丝责任的。这种责任感知乎也是人的特点之一。但这责任来源于何,或者说这种责任感的依据是什么?这似乎就并不是看上去那么容易回答了。而且人们口中常常呼出的那些答案也并非那么可靠和理所当然。要知道责任这一词之所以看上去有些神圣,是因为责任的背后是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或者说准确的目的。而这个衡量标准不能来自个人的欲念和狭隘的偏见。是要以人类对所有美好的向往为标准的。以此衡量人们是否还能真的很轻易就说明白他所自认为承担的责任本质和为之确认的依据吗?!我想这时大多数人是否可以认同我们之前说的,人的责任并非一个看上去那么简单就可轻易回答的问题。
责任的本质属于人类行为的一部分,既人类行为中的一部分我们将其称为人类责任或人的责任。这一部分能被称为责任的行为,必是趋于善的。我们不能将杀害一个无辜人称为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所以责任的本质正确完整的定义应该是人类行为中目标趋于善的一部分行为的本质。而责任则为人类所有目标趋于善的行为泛指。责任本身有大有小,有主有次,这是一种责任的细分问题,不在我们今天对责任本质的讨论之中。我们即以将责任的本质定义为一种人类的行为本质。那么我们就可大致上将其划分为两方面,既自主与被动。而这其中又可进行再次划分,我们下面可以一起进行一下这个工作。
当一个人明确自己的对其自身的意识,我们可以称其是具有自主性的。这种对其自身意义的判断不再来源于外界。当一个人具有了这种自主性后,不再需要其他第三者的引导就可独立自发的去完成向其所设目标靠近的行为。如这些行为的最终目的为其善。则属人类责任或人的责任范畴即自主性责任。这时一个人的责任,具有其自发的自主性,他可以在这种自主性的行为规范下独立来完成其行为。也可以以此规范来在其可能的情况下引导其他人一起共同完成其行为。当他在自身行为的规范下来同时引导他人,即自知而育人,则为一种自主的主动责任。
当他在自身行为的规范下无意去引导他人。对其外界的影响只在其行为本身的范围内。则他对外界的引导性和其外界对其的跟随都是被动的。即这时的责任表现为一种自主的被动责任。
而一个人不自知其自身的意义,其行为本身则会受外界的引导。当这种外界的引导与其行为自身的最终目的为其善,则为一种行为责任的被动的遵守,既责任的被动吻合。我们可称这种行为责任为被动的吻合责任。如这种外界的引导或其行为自身与其最终为善的目的相反。则为行为责任的被动的相驳,即责任的被动偏离。这时这种行为已超出了责任的范畴,本身不属于责任。只是人的行为态之一,归于责任行为的反例。
——————(上章回复)——————
存在的可能性
存在即一件事物占有时空。当然这种占有不一定是永恒的,当一个事物在其时空中闪现过,即可说这件事物存在过。由此可知存在的判断与其时空是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所以不可能绕开时空的约束来谈存在与否。
存在成立的必然性。存在如果是成立的,其必然发生的条件是时空的无限,即只有在无限的时空这个前提下存在成立后的必然性才能满足。当一个事物在其自身的自证性,即其存在的可能性上是成立的,那在一个无限的时空中,其是必然存在的即无限时空中存在成立的必然性。
反之,如果这个具有自证性的事物,在一个有限的时空中,则不具有这种必然性。虽其存在是可自证的,但其存在本身是偶然性的。一个自证性的事物在一个有限的时空中既有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即有限时空中存在的偶然性。
存在如果是非成立的,即概念中的不存在。这里我们要说明的是,不存在是不具有自证性的,也就是说我们并不能直接得出事物本身不存在这种自证性。所以我们只能根据事物与时空的关系判断其几种不同状态。
如果存在不成立,那么在一个有限的时空中,这种不成立将成为必然。事物的不存在在一个有限时空中是可被确定的。我们可知一个有限时空内事物的不存在,即有限时空事物不存在的必然性。
同样,如果存在不成立,但在一个无限的时空中,这种不成立将无法被确定。事物的不存在在一个无限的时空中不是必然。我们无法确定事物在一个无限时空中的不存在。即无限时空事物不存在的偶然性。
我们由事物本身可得出两个确定态和两个不确定态。同事物存在的因素一样时空的有限与无限也可延伸出两个维度,既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这样事物存在状态可细分为六种不同的细分态,即:无限时间中存在成立的必然性,无限空间中存在成立的必然性和有限时空中存在的偶然性,与之对应的是有限时空事物不存在的必然性,无限时间中事物不存在的偶然性和无限空间事物不存在的偶然性,具体的我们大家有机会在一起探讨!
——————(上章回复)——————
人性的趋势(原罪)
在中国人世俗生活的概念中,愿意相信人之初性本善这样一个美好的信念。但却又承认这世界上人心的险恶,这看似的矛盾在中国的哲学中早已有了完美的答案。甚至更有在其反面的展开。所以人之善到恶不是问题,人之善为善也不是问题。以致于人之恶为恶,其实也不是问题,那么问题是什么呢?!是人性为什么?这是一个问题。人性为善为恶,这是一个恒古存在的讨论。
人性为善,为什么这人性之初的纯善会那么容易被世俗所沾染,沦落为人性之恶呢!这天地之纯善似乎太无力了。所以人性之纯善一说,我是不完全支持的。那么是不是说人性之恶才为正解呢?那到未必,人之恶应如鸟兽,而人非鸟兽,何时何地人总有别于鸟兽,这时人之初的纯善,似乎又真的存在。那问题纠缠在了一起,似乎无法在使其更加明晰。这是一个无法解答的问题吗?现实中其实并非如此,大多数人并不为人之恶的存在而绝望。当然一般情况下也不会因为人之善而对每个人都心无挂碍的如己相待,那样的无差别的爱也实在太少。所以其实在大多数人的心中是有个答案的,只是没有机会或没有意识,再做更深入具体的整理。接下来我们不如一起把这个工作来完成。
一、人性之善恶共存。人性不管何时都非纯善,更非纯恶,而是善恶共存的。人之初必是善多于恶,没有自然而然生下来的魔鬼,只有初生下来的“天使”。这个“天使”是必须要打引号的,因为真的天使不会在人间。但真的不必为此感到悲哀,生而为人做好人以不易,人自身的珍贵,应有自我足够认知。所以一个人不管做了什么,说其是魔鬼都是对其的一种谩骂与诅咒。我想人与魔鬼的距离并不比人与天使的距离近多少。平常人的一生过好自己即以感受很多。终其末了大多数人还是善恶共存的,所以要定人性之态,不管人之初,还是人之末都在这善恶之间的平衡点上,人性本为善恶共存,不然何以为人!
二、人性之善的流失。我们说了人性是善恶共存的。但为什么世人常常会感到人在世俗中在逐渐变坏呢!人性善的易流失和人性恶的屈从,这难道完全是人们的一种错觉嘛?!人在无外力的情况下是否会更放纵自己呢?不得不说的是,大多数人并没有那种自律,而即使能以一种习惯来约束自己的,这习惯,也来自后天的很大努力,虽然在这其中有一些天性使然。但真的很难说它是来自天性的本能。人性中这种对自我约束的弱化才是天性的一部分。人的善是可流失的,可流失的善或者说人性有趋于恶的趋势。是人性的一大特点。
三、人性的自醒。人性是否会流失殆尽,在人趋于恶的时候,如无外力的影响。是否会一直堕落下去,无人性可言?庆幸的是这样的事并不会真的发生。人性中的善会在无外力的情况下自醒,而每次这种自醒都会唤起人性自身的恢复。人性的善恶共存的性质不会改变,即使在它滑向恶的深渊时也依然如此,人之为人而不变。
——————(上章回复)——————
目的与过程
一些看似明确的事情,有时往往在时空的流逝中变得模糊起来。人们也视乎很容易接受这种模糊,好像这样原本如此,不存在那种明晰,这真的不能不让人对其感到奇怪。这样的事太多,如我们这里说的目的与过程就如这样的一个“对立”存在着。人们也常常对此叨叨不休,好像这件事只有一个争论的议题,不存在那明确的答案。是什么样的人才能喜欢这样的思维方式呢?应该是那些无聊而又不甘寂寞者。这样的人说的越多,世界越混乱。所以在我看来,不是什么话听上去都有易,有些听的越多越会让自己迷惑。终于像这样目的与过程各自意义如何判断的基本逻辑都无法明晰。这也是一种悲哀!
“目的”一件事情的意义所在,“过程”完成的动作累加,谁更重要?!这根本就不成为一个问题。目的的重要性应人们根据自身去抉择,而过程就根本谈不到重不重要,而是正不正确。仅此而已。我们在此并未将问题简单化,也未有概念的偷换。大家可以用逻辑判断一下是不是这样?认真的思考后这个问题就是如此简单而且明晰。但这样一个并不复杂的问题,为什么又会出现那么多争论和最终无法定夺的局面出现呢!这就源于人们往往不愿对问题做出真正深层的思考,而却容易轻易相信自己以为的。哪怕那是一种混乱的模糊态,他们也很容易轻松接受这个“自我判断”。如这个问题如此简单,但人们却犯了一些列错误。并最终接受了这一系列错误导出的模糊态,我们下面来一起分辨一下易造成这些错误的所在。
一、结果不等于目的。这是人们对这个问题之所以模糊的根源之一。一个行为之后必有一个结果,这个结果有时会与人们最初的思想暂时相左。但这并不会改变人们最初的想法,如果这个结果是过程中必须得预定,那么它只是一个无法避免的暂时态。如果他是在其过程中意外出现的差错。那么就需要人们在接下来的行为中对其进行弥补,让其对其整体的影响最小化。如果这是一种必然无法更改的最终的相反结果。那么这个行为或者说是过程就是失败和错误的。与其最初的目的相反。而谈不上这个过程和目的谁最重要,所以在分析了结果和目的的区别后,那个介于结果造成过程与目的相矛盾的论题是不存在的。
二、过程中的目的。一个人的一念间,即目的,有时会很易于完成。如拿起手边的水喝一口。但有时并非都是这么简单瞬间即可达到的行为。如人们当下各自为之奋斗的目标及目的。虽各不相同,可能都不是短时间内能完成的。如这样的目的,在其各各行为阶段都会有其各各阶段的结果。这些结果在其预设中必为其目的服务。而外界不可预测因素的参与和过程自身的复杂程度,并不会改变这种内在逻辑。
三、目的的连续性。在其行为既过程的各个阶段都有其各自的结果和其目的。在其区分为目的与结果的不同和各阶段目的的统一后,我们有必要理清一下两者的关系。在一个整体过程中,各个层次的各个单独行为中的结果是可以与其最终目的看似相反的。但这个结果的目的,即单独行为中结果的目的性必是与其最终目的是一致的,既目的的连续性。
四、过程的连续性。在一个整体的过程中,任何一个单一的看似独立的过程都是其整体过程的一部分,即组成了这个整体过程的一部分。所以在其整体过程中会存在一个个完整的个体过程,甚至这个个体过程还可以存在看似独立完整的隶属自身的个体过程。但在整体上看,它们是有机,连续,不间断地既过程的连续性。
——————(上章回复)——————
无差别(二)——体论
一个人如只是个体的存在,自身的行为与外界的运动是有明确明显的边界。但如世界还有一粒沙的存在,他们则是一个新的整体(系统)相互的行为于彼此相连。
个体行为是个体自身对外界的反应。个体的每个行为都是一种外界通过其内心的折射反映在其外在的表现。其行为本身具有个体的独立性。一个人会对身边的其他事物进行自我处理。这种理解的不同决定了每个个体的不同。
个体行为与外界的相互改变。一个个体的行为发生前,发生中,发生后,都存在于这个整体的系统中。这个系统不是人为构建的。但作为人却在实时参与其整体的改变。这也是其易产生对其改变效果的局部认知。这种认知是不完整的,但有时却很难自我察觉。只有当对自我和系统有更新的理解时固有的认知才会改变。这是艰难的,但这种自身和系统的改变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虽不必然的导向某一个固定结果,但机会一直存在。
个体与系统的共存。系统的意义在于其个体的存在,但因有个系统的存在,个体的行为也就超越了个体本身。一个个体的行为感受于系统,存在于系统,一旦发生其个体就不再有能力对其控制。甚至当这么说时已经夸大了其个体的能力。
系统相对于整体的存在,包括了其内部的每个个体,其个体相应特性必然反映在系统中。系统的更新伴随着其中个体的更新,两者不分先后几乎同时进行着。
——————(上章回复)——————
内在的固态无差别
人的划分有很多种方式,在思维层次上我们也可以用一种粗浅的方式大致划分为两部分表和本。即外在表现和内在本质,这两方面有如下几点特质。
一、表易控,本难移。表是外在的一种表现,虽然这种表现反映了一定的内在本质,但更多的会受环境所限。所以其外在表现形态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在其外在层面上具有不稳定的统一性。这种不稳定的特性使其对内在的意义降低。这也使得人的内在于其天性而言的难以改变。人也只有在本性上的提升才是其根本。
二、表是非自主行为,本为发自内心的自主行为。所有外界的限制都有期限和边界,无法长久和成为必然。这也注定了在其一定层面上而言,外在表现的无意义,只有内在才是其稳定不变的本质,不需外界的一种自持,自主的本质行为。
三、表为善恶的中合态,本为善恶的不兼容态。外在表现具有其本质以外的边界限制,即非自身本质的东西,也就必然不能完整的呈现其自身内在。其行为是一种不真实的内在本质的变态反映,即中合态。而其内在真实的本质则永远不会在善恶之间进行折中。只有其善恶的转变,在其善恶的转变中达到一种平衡。这种平衡点不管取于何时,善恶之分都会有明显的界限。
外在表现是滑稽的,只有内在本质的提升才能让人整体的质变。但与其外在的行为相比,人的内在几乎难以改变,这就使得通过外在对其内在的细微影响变得有意义。外在表现对内在本质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有外在的表现到内在的本质。人可能通过长期的外在表现,使其人的内在认识到这种行为的存在和其行为本身。这在一定意义上对其内在有其影响,人内在的自我认识对其会有相应的改变。这种改变缓慢,但从不间断。
二、通过外在的表现,可以更好的观察其内在本质。人的外在表现是其自身内在本质与外界限制的共同行为。这使其对内在的观察变为可能,虽然这有很大难度,但与其和只能直接面对内在本质的沟通而言已经是非常好的选择了。
三、过程的统一性。内在这种缓慢连续的变化必然长期存在。在这个过程中外在与内在的行为本身对其是统一的整体。
从以上的几方面来看,人的内在整体上看基本是固态而且无差别的,在短期内对整体而言这种状态也不会改变,虽然这种改变从未停止。
——————(上章回复)——————
境遇
这世界上有多少善就几乎会有多少恶;人有错误的理解,就会有错误的决定和错误的行为。
一个人,美丽的女人,独自来到一个陌生的村庄,没有依靠,需要帮助,她是无害的;在村庄中生存下来后,给于了村庄她的一切;但这其中并非都是她的自愿,如她的肉体,可她的表达并不能唤起人们足够的善;人的恶有时需要强制约束,人的善也同样,当一个饥饿的人可以无代价的得到足够的肉时,他不会停止,你拿善恶去衡量他本身就是非善恶的,如在自以为以一颗天地之心来渡万物那就有些可笑了;那些无法替代,只有一个人自己能做到的事,你又凭什么有信心来引导别人,这太可笑了;如因此在得出人是恶的,这个世界多么的无可救药,那你就滑向了那个心中所厌弃的深渊,并无借口可开脱。
人对善恶自以为的划分是多么的可笑;她自以为的可以与不可以并不是天地的标准,只源于人过度的自我,人在有什么行为之前要先了解人原本的真实,人性中包含着丝丝的真谛,但并不可靠,人一切发自感性的喜爱都源于爱自己,即自身喜爱的内化,难免荒谬;
人与境遇的关系,即人与外界的关系;人本身有善恶之本性,境遇同样有善恶之分别;
人之善遇到境遇之善,谓之昭昭,天地为之清明;人之善遇境遇之恶,谓之自强,天地之本意;人之恶遇境遇之恶,谓之弃,天地之不容;人之恶遇境遇之善,谓之勉,天地之仁慈;
相同的恶,相同的善,相同的机遇,相同的效果,为善则善,为恶则恶,并不因善恶的存在其结果无直接必然的反应有异。
——————(上章回复)——————
文明的自救
总会有人问,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区别在哪呢?
谈这个问题前我们先看一下两个文明的划分;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是以现在世界上主流文明划分的两类,如果把那些消失的古文明也算在内就没有意义了,因为那样的话人类的文明就太纷杂,那样算不同时期每个地区都有不同文明的存在而且影响颇深这其中甚至包括很多人类还未知的文明,所以我们现在说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主要指的是以希腊为起源发展出的西方现代文明和以中国文明发展出的亚洲(主要是亚洲东部)现代化文明或者说东方现代文明;
对于它们的区别也并不难找,从地域上的不同,到历史传承的不同,不同划分都可有不同视角,如要说两个文明的核心有什么区别,那就是哲学思维的不同,这是一切不同文明的主要区别,西方文明更注重外在,而东方文明则更关心内在,这体现在了两个文明的方方面面,有兴趣可以在看一下我们之前的文章,对其有大量的说明,在此就不在复述;与这种单纯的通过区分各种文明不同来了解它们或那种带有目地的寻找统一的方式相比,我更喜欢的是在其这不同间探知文明的本质;
在简单的说明了两个文明的不同之处,我们谈一下两者的共同点,其主要有几方面,一是两者都是以人自身发展出来的文明,二是两者的目的基本相同都是追求人类的更高层次,三是两者的时间轴基本重叠,四是两者的进程基本同步,五两者都有相对独立完善的架构,六也是两个文明有别其他文明的主要区别就是不间断的连续性,也正是因为这样两大文明才发展至今并成为了当今世界的两大主流,今后两者也可能统一,以什么方式是否有更高的文明从中诞生就要看人类自身了;
在此我们还可以多谈一些题外话,东方文明相对于西方文明,在近代发生了一次断档的危机。这次危机在时间上可能不及欧洲的中世纪那样漫长。但是在对自身文明的破坏程度上,却一点也不亚于西方文明经历的那段黑暗时期。甚至更有过之,因为它让一个伟大的文明不得不在外力的强压中低下了头,承认自己落在了后面。这是西方文明所不曾有过的,即使在漫长的时间中它并未站在最前端,但在内心深处却始终可以保存着一份自豪。而东方文明却在清朝结束时将这份自豪一起丧失了。
回顾历史,不得不承认在其一阶段,东方文明发展的脚步在一点点放慢着前进的步伐,直至停止。这个时间节点可以追溯到何时的呢?有人说可以上溯到明朝,在其封锁海防后就将中国禁固了。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一个文明与外界其他文明减少交流后对其自身的发展将会带来很大的阻碍。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在其漫长的岁月里,这种来自海上的信息对这个文明的发展,作用一直是有限的。而东方文明却一直以其自有的脚步前进着,并未停止,反而在大多时期是领先着其他文明一段距离。这就不能不说,若以明朝的封海政策作为文明消退的起因就有些偏颇了,至少不能说,因为明朝封海这政策本身对文明进程造成了如此无法挽回的影响。
一个文明的发展活力更多的在于自身,不管其多辉煌,外界环境多么理想,如不能有其足够让其自身发展的活力,那么这个文明必定会走向衰败。而面对这个危机时,能挽救这个文明的也只有这个文明自身。如一个人一样,一个文明的基因已决定了它能走多远;但比人幸运的是,偶然的意外对一个文明的伤害实为有限。一个个文明如宇宙中的星辰,对其的珍视也远超于个体的人。
——————(上章回复)——————
音乐的高低?!
最近半年几乎每天有时间的话都会听个把小时的古典乐的音频节目,感觉很喜欢,虽谈不上入门,但作为听众感受良多;
在听古典音乐时,心中总会冒出以前儿时装在内心里的节奏,不时感觉好奇,也就多想了些,音乐真的分高低嘛?!
如若说信息量的多少,是有的;简单的流行通俗歌曲中蕴含的信息量少的如孩童躺在床上聆听一段窗边的响动;而古典音乐如成人的思考,其中的信息量自然巨大,并且其中中国古琴(东方古典乐的代表)和西方古典乐(以交响曲为代表)又有些许不同;
古琴为代表的中国古乐(东方古典乐)是时空的一次延长并不有意追求信息量本身的复杂,而西方的交响乐(西方古典乐的代表)是在认真传递着信息量本身;如一个人在窗边慢慢的坐了一天,中国古乐是在传递这画面本身,而西方古典乐是在努力描述着窗外的雨声或风声,屋内的生活,窗户的摆动,孩子的呓语……无限的庞杂并让其有美感;但除此之外音乐本身是否分层次或者说高低嘛?音乐如有神性,那我们能说孩童的笑低级,大人的笑高级吗?音乐若无神性,我们又是用什么划分的这种高低呢?!并且如存在一种能让禽兽聆听的声音,它必是一小段在窗边单纯的响动,如孩童听到的一般并不复杂,所以我们不应该有音乐有高低之分的印象,只需要用心感受其中的美好。
如一个人在听完古典音乐后无法再接受现代流行乐(包括通俗歌曲),那一定是他自己的内心在作怪,他内心可能根本没有在感受什么而只是在比较;
同样如一个只听流行音乐的人如感觉自己不可能喜欢和感受到古典乐的美好,我们也只能说他太自认为了,其实他需要的只是一点时间和耐性,毕竟他只需要聆听其中的美好,而并非让他来表达这种美好,一切没那么难!
上面这两段是多说的话,所以我的文字真的没有什么水平,只是一种表达,我和我的读者也应如两个普通人在谈话,而且多少是有益的不会有什么坏处,仅此而已,再无其他,也请见谅!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