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小说网 > 全真教主 > 第三回 炼气颐神常有乐 上街展手略无羞

第三回 炼气颐神常有乐 上街展手略无羞

小说:全真教主作者:沂山不肖生字数:6032更新时间 : 2020-08-04 10:40:00
         一侄二子一山侗,

  连余五个一心雄。

  六明齐伴天边月,

  七爽俱邀海上风。

  这是王重阳做的一首七律《结物外亲》,从中可以看出他是有两个儿子的,而这一个侄子,则是追随他学道的王周臣。其实,王重阳有好几个侄子,只不过随他学道的,却只有这一个而已。

  后来,王重阳东行传道,临别家乡时又作一诗云:

  一别终南水竹村,

  家无儿女亦无孙。

  三千里外寻知友,

  引入长生不死门。

  从这里可以看出,王重阳抛妻弃子,出家为道的信念已定,直到客死他乡,全真七子才将他的遗骸送回家乡安葬。

  书接上回。话说,李灵阳和王重阳正自打坐运功,忽然隐隐约约听见远处深谷中传来兵刃撞击之声,虽然不大,时有时无,但二人俱是内家高手,耳性异常灵醒,仅凭这漂渺之声,也已听的真切。

  二人大吃一惊,同时睁开双眼,跳下椅来,赶紧来到院中聆听。只见月色如钩,斜挂梢头,溶溶月色中,辨的声音竟是来自东山深谷。

  李灵阳心想:“我在这茅舍隐居多年,空谷幽僻,人迹罕见,如此夜深人静之时,怎会有兵刃撞击之声?显然是有人正在用兵刃格斗。”想到这里,与王世雄对望一眼,轻声道“贤弟,我们且去查看一翻!”王世雄应声说“好!”李灵阳随即从客房墙上取下一柄拂尘,别在腰间,引着王世雄出了茅舍,沿着后山的一条小径,循声寻去。

  俗语说“上山容易下山难”。二人走的这条后山小径,比起上山时的那条山径更加陡峭凶险,好在王世雄自饮药酒和修习李灵阳所授的内功心法之后,功力大增,行进虽感有些吃力,但也能免强跟上。二人牵蔓扯藤,约摸行了半个多时辰,方始下的山来。只见眼前是偌大的一片茂林,漫布在两山之间,那兵刃撞击之声已清晰可闻,竟是来自树林深处。

  二人小心翼翼,匿影藏形,蹑手蹑脚地潜进树林。行了片刻,只见前面树木环拥中,现出一片空阔地,场中点燃了两堆篝火,周边围了数十人,正在观看场中的两人决斗。

  那决斗两人中,一个身形魁梧的青年大汉,手持两柄五尺余长的浑铁短枪,正在与另一个面色幽黑、浓眉大眼,手持一柄浑铁大枪的魁梧大汉决斗。两人枪来枪去,你来我往,撕杀正酣。

  火光中,王世雄看得真切,那手持两柄浑铁短枪的青年大汉,正是日间在“醉仙居”邀请自己吃酒的那青年汉子,在场下一角,与他同行的那虬髯大汉和消瘦汉子也都在场,正神情紧张地观看二人比武。

  激战中,那个青年汉子左手枪在黑脸大汉面前一晃,乘他挺枪拨打时,身形猛地跟进一步,右手枪“嗖”的一声便朝他的小腹扎去,又快又狠。这一手有个名堂,叫做“敲山震虎”,一招两式,虚实互转,端的厉害。

  俗语有云:一份长一份强,一份短一份险。使长兵器者,大开大合,猛扎猛打,肆无忌惮;使短兵器者,身法灵活,进退自如,善近身攻击,一旦让他靠近的话,那便凶险万分了。

  那黑脸大汉眼见短枪扎来,并不慌急,猛地搬枪头献枪杆,一招“猛虎剪尾”,倏地倒转枪杆,一下子便戳向那青年汉子的胸口。

  青年汉子没有想到黑脸大汉竟反应这么快,一时躲闪不及,匆忙间急用左手短枪使一个“里格外崩”,从上往下朝外拨打。两枪相交,“嘡”的声响,声震耳蜗。兵谱有云,凡使浑铁枪者,必身强力壮,勇不可挡。那青年汉子虽然也有些气力,但是却不及那黑脸大汉,两枪相交,竟然没有格开他的枪杆,一下子被戳中了肩胛。青年汉子“哎呀”一声惨叫,一连倒退了七八步,一屁股跌坐在地上。

  黑脸大汉也不追杀,反手把铁枪戳在地上,双手抱拳揖礼道:“李家短枪果然了得,在下侥幸胜了一招,实不足道,请兄台见谅!”

  青年汉子满脸死灰,羞愤难当,一时无言以对。这时与他同来的那个虬髯大汉走进场来,双手扶起他来,冲黑脸大汉道:“济南府的李铁枪果然名不虚传,我开山赵和兄弟们甘拜下风!”

  那黑脸大汉赶紧还礼道:“赵大当家的言重了。这位李兴兄弟家传的李家短枪实是非同小可,可谓武林一绝,现下只是年纪尚轻,稍欠火候而已。日后若勤加修练,必成大器!适才一战,李义只不过侥幸险胜一招而已。”

  那个自称叫开山赵的虬髯大汉也不再答话,扶着那个叫李兴的青年汉子便回归本队去了。

  那叫李义的黑脸大汉面露喜色,双手抱拳环顾四周,团团揖礼道:“各位兄弟,各位英雄,在下姓李名义,绰号李铁枪,在济南府‘东山六虎’中排名第二。我大哥乃是神腿耿京,为人豪气云天,仗义疏财,早就有造反抗金之意,只是时机未到,无奈苟且市井。先有福州的刘臣兴大哥夺取了昏君赵构进贡金国的贡品,本该用此资助义军,图谋大事。只可恨昏君勾结金狗,里外夹击,杀害了刘臣兴大哥,复将贡品进贡金国。此等不义之财,俱是我大宋子民的脂膏,岂能让昏君白白送与金狗!现有细作已探听明白,不日贡品将经襄阳路过终南,此处山高林密,地荒人稀,正是我等下手得好机会。怎奈,各路兄弟云集于此,人多杂乱,无人主事,这样怎能干成大事?是以,我们只好以道上的规矩,举办这个英雄大会。大家商定,咱们分兵器和拳脚两场决胜,每次每队只能派出一人,倘若两场决胜均由一家获得,其它各家兄弟们就一齐帮他夺宝,先助他成事,以后大家再各自举旗相助;倘若两场决胜有两家分别胜出,其它各家兄弟们就一齐相助夺宝,事后由两家平分,先助胜出者成事,然后大家再各自举旗相助。这项决议,大家伙都是心照相宣,共同决定的,是也不是?”

  周围众人齐声道:“这个自然!”

  李铁枪环顾了一下四周,继续道:“适才小弟侥幸险胜一招,下面不知哪位朋友再来赐教?”

  话音刚落,只见场下又走出来一个青年大汉,怀抱一柄青龙偃月刀,走上近前抱拳道:“李二哥,在下海州大刀魏胜,也想讨教一二,请赐教!”

  李铁枪细看此人,见他身高七尺有余,肩宽体阔,面如重枣,剑眉虎目,头戴一顶浅紫色软巾,身穿浅蓝色战袍,腰扎一尺多宽的紫色软甲,足蹬棕色战靴,一身马上战将打扮。心里不由暗吃一惊,心想:“这魏胜原是大宋忠义军将领,后兵败隐居,此人足智多谋,力大勇猛,是一员虎将。遇到此人,必须要小心了!”想到这里,赶紧还礼道:“原来是魏将军,久仰大名,有幸领教将军的‘关公刀法’,荣幸之至,请赐教!”说吧,摆个马步,铁枪平端,使一个中四平枪势。

  魏胜“哈哈”笑道:“好!”大刀一挥,也摆个门户,随即双手一举,使一招“力劈华山”搂头便劈。李铁枪知道,凡是使大刀和铁枪的人,都是身强力猛,与自己正好匹敌,当下也有心试探一下,随即运足气力,铁枪横举,使一招“云横秦岭”,猛地往上一架。只听“嘡”的一声暴响,魏胜的大刀被弹起老高,险些脱手,身形一晃,不由自主地倒退了两步;李铁枪也觉双臂酸麻,虎口震痛,铁枪险些掉在地上,也不由自主地倒退了两步。

  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两人这一交手,均知道气力相当,随即不敢再以硬碰硬,各自展开刀法和枪招,刀来枪去,你来我往,使开浑身解数,斗在一起。

  青龙偃月刀原是三国蜀将关云长所使,其所创的“关公刀法三十六式”,刚猛迅捷,变化多端,一直是马上大将的首选技艺。魏胜虽然是在地面使展,但是他刀法娴熟,身强力猛,从第一式力劈华山,一直到第三十六式拖刀计,又叫脑后摘铃,这一路刀法使展开来行如流水,刚猛迅捷,直杀的李铁枪手忙脚乱,招架不暇。

  这时,在李铁枪后边站着的五个人,显然是跟他一起的“东山六虎”,其中一个樵夫打扮的中年汉子见此情形,有些担心的对身边的兄弟们说:“不好了,我看铁匠有点吃力了!”

  “我看未必!”站在他旁边的一个书生打扮的俊朗青年接话道“关公刀法虽然刚猛,但是我看他的三十六式刀法已经使了三十五式,还有最后一式拖刀计,而二哥只是招架防守,一昧退让,他的六合枪法还没有完全施展,如果再防的住那姓魏的最后一招‘脑后摘铃’的话,对方必败不可!”

  “五弟说的在理!”另一个农民打扮的汉子说道“大哥不用担心,二哥的‘六合枪法’广集六家之长,施展开来也自是非同小可。别看他现下一昧退让,胜负尚未可知!”

  那樵夫打扮的中年汉子点了点头,说道:“但愿如你俩所言!”

  这时,站在他身边的一个小贩打扮的汉子,突然冲场内的李铁枪大声喊道:“二哥小心了,他要使拖刀计了!”

  场外的众人一听有人帮场,这可违反了江湖规矩,一齐用厌恶的目光看向了这边。那樵夫也是一怔,完全出乎意料,不由转头狠狠瞪了那小贩一眼。那小贩也自知理亏,赶紧低下头来,闪身躲到了樵夫的身后,不再言语。

  场外众人中有不认识这几个人的,于是有人便问道:“那个瞎咋呼的是什么人?”有认识的便道:“他们是‘东山六虎’。那个樵夫是老大,人称‘穿山虎’耿京,因习的一身好腿脚,是故又叫做‘神腿耿’;场内比武的这个铁匠是老二,人称‘霹雳虎’李义,因使的一手好铁枪,是故又叫做‘李铁枪’;那个农夫是老三,人称‘田间虎’刘溪忠;瞎咋呼的那个小贩是老四,人称‘跛脚虎’张安国;那个书生是老五,文武全才,使的一手好剑,人称‘出林虎’辛弃疾;最后那个年轻的是老六,人称‘卧山虎’邵进。”

  王世雄和李灵阳各自躲在一棵树后,虽然距离有数丈远,但是二人俱是内家高手,耳性极高,众人说话听的虽不甚清楚,但隐约也能听见。王世雄听那“东山六虎”中的老五辛弃疾出言不俗,见解独特,不由大为好奇,于是悄悄地留意察看。

  只见那个叫辛弃疾的青年,年方二十出头,中等身材,剑眉虎目,鼻直口方,头戴十字软巾,身穿淡蓝长衫,肋下佩剑,显得仪表堂堂,一身正气。王世雄心中暗想:“这个年轻人仪表堂堂,谈吐不俗,日后必成大器!”

  这时,场中比武的两人正自打得不可开交。激战中,只见魏胜忽然收回刀势,拖刀便走。李铁枪知道他要用拖刀计了,当下小心提防着,随后赶来。眼看追的距离差不多远了,只见魏胜猛然身形一转,双手抡刀,斜刺里便往李铁枪的脖颈砍来。这一招变化突然,来势极快,正是关公刀法中的最后一招“脑后摘铃”,也叫做“脑后摘瓜”,如果不是熟知刀法和早有防范,断难躲闪。

  幸亏李铁枪早已知道有此一招,已经做好防范,眼见刀头砍来,危急中身形一蹲,使一个低四平枪势,双手执枪,一招“鹞子扑鹌”顺势刺出。也就在此时,刀头砍来,一下子便削掉了他的头巾。于此同时,李铁枪的铁枪也已刺出,正好刺中魏胜的屁股。只听两人同时惊呼一声,兵器同时落地,一个双手捂着脑袋,一个双手捂着屁股,各自惊魂未定。

  这一变故,在场的众人都看得心惊肉跳,忍不住齐声喝彩,连连叫“好”!躲在树后的王世雄和李灵阳也忍不住在心里暗暗喝彩,深为两人的刀法之娴熟和枪法之出众所叹服!

  庆幸的是,因为两个人距离稍远,李铁枪仅仅只是被削掉了头巾,其它毫发无伤;而魏胜也只是被轻轻刺中了一下屁股,伤口极浅,并无大碍。这可真是险中出奇,奇中有险,两人也是各自为对方所折服,惊叹不已。

  当下,李铁枪赶紧起身,抱拳揖礼道:“魏将军刀法娴熟,无人匹敌,如在马上,李某不及也!”

  魏胜也抱拳还礼道:“李二哥枪法出众,出神入化,六合枪能练到如此火候,魏某也是由衷佩服。多谢赐教!”说罢,一手捡起大刀,一手捂着屁股,下场领着随从,径自下山去了。

  辛弃疾看到这里,由衷叹道:“大刀魏胜,果然名不虚传,真乃虎将也。如果是在战场马上撕杀,二哥不及也!”

  耿京开心笑道:“战场且休论,不过铁匠连胜数场,果然不负众望!”

  在他身后的张安国也“嘻嘻”笑道:“二哥的枪法出神入化,谁人能敌,我看这即将到手的富贵,非大哥莫属了!”耿京嘴上没说什么,心里确是无比受用。

  这时,李铁枪从地上捡起铁枪,冲四下团团揖了一礼,道:“各位英雄,适才小弟又侥幸险胜一招,下面不知哪位英雄再上场赐教?”

  话音未落,只见场下又上来一个身背单刀、渔夫打扮的青年大汉,自称是海州张旺,要与李义较量,显是想为同乡讨个面子。谁知刚打了十几个招面,便败下阵去了。随后,又有单州杜奎、大名府王九郎、太行山陈俊等人上场较量,均皆败阵。最后,上来一个契丹人自称名叫撒八,手使一柄开山大斧,虽然身高力大,勇猛异常,但是招数平凡,缺少灵活,打了二十几个招面也败下阵去了。

  这时,李铁枪也已有些乏累了,正准备退场时,忽见开山赵队中走出一个身形消瘦的中年汉子,手持一条梨花枪,冲李铁枪拱手道:“李二哥且留步!”李铁枪转身一看,只见一个中等身材的中年汉子,虽然身形有些消瘦,但是鼻直口方,二目放光,显得精神焯烁。王世雄偷眼观看,见正是日间在“醉仙居”酒店内遇到的那三个汉子之一,心里不由升起一丝惊诧。

  不等李铁枪开口,那汉子揖礼笑道:“在下姓杨名俊,字广威,乃益都人氏。本来我不想上场,也不应该上场,因为我们赵大哥的队中已经有人出场了,如果我再上场的话,不免有‘车轮战术’的嫌疑,让人耻笑。不过,我看李二哥的‘六合枪法’确实是出神入化,变幻莫测,在下实在是忍禁不住,跃跃欲试。为什么呢?李二哥你也看的出,你是使枪的,我也是使枪。俗语说‘遇高人不可交臂失之’,我见二哥枪法如此出众,在下又酷爱使枪,所以实在按奈不住,要与二哥切磋一下。你放心,咱二人不论谁输谁赢,这头场比武都是你们‘东山六虎’赢了,在下绝无抢功之意!不知二哥意下如何?”

  “二哥,休要听他胡说,你先下来休息再说!”李铁枪还没有开口,“东山六虎”中的老四“跛脚虎”张安国已经按奈不住了,冲场外的开山赵那边叫道,“开山赵,你们兄弟好不仗义。怎么,看我二哥累了,要来车轮战是不是!”

  李铁枪冲身后摆了摆手,示意张安国不要乱插言,随即冲杨俊抱拳道:“看来,杨兄也是一个使枪的高手了。正如你所说,‘遇高人不可交臂失之’。好,李某愿领教高招!”说罢,铁枪一摆,先使了个“夜叉探海势”,蓄势待发。

  杨俊一看,心中大喜,赶紧抱拳揖礼道:“好,二哥果然爽快,不愧人称‘李铁枪’。”说罢,梨花枪“唰”地一指,摆了个“太公钓鱼势”。

  这正是:英雄夺宝论高低,铁枪大战梨花枪。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注释:

  一、本回目“炼气颐神常有乐”,形容王世雄随李灵阳修练内功,其乐无穷;“上街展手略无羞”,借以形容众英雄比武之事。

  二、本回中的义军众英雄,大部分实有其人,有史记载,众英雄施展的各种武功,也是有史有据,只不过因书需要,将其张冠李戴而已。据明戚继光《纪效新书》载:“枪法之传,始于杨氏,谓之日梨花,天下成尚之,变幻莫测,神化无穷,后世鲜有得其奥者……杨氏枪法与巴子拳棍皆今之有名者”。何良臣《阵纪·卷二·技用》:“能杀人于二十步之外者,六合枪法也,复有马家长枪、沙家竿子、李家短枪之名。长短能兼用,虚实尽其宜,锐进不可当,速退不能及,而天下称无敌者,惟杨氏梨花枪也”。据史记载,真正将“梨花枪”发扬光大的,乃是本书后面所提及的“红袄军”李全之妻杨妙真,即本回中的杨俊之女。杨俊,字广威,实有其人,但并非杨妙真之父,因本书需要,仅以借用而已。

  三、耿京起义实有六人,时称“东山六虎”不假,其中有李铁枪、刘溪忠无疑。但是,张安国、辛弃疾和邵进三人乃是后来入伙的,显然不在六虎之中。因本书需要,牵强并入六虎之中,仅作小说家言,切勿曲解。

  四、赵开山乃沂州(今山东临沂)人氏,正隆三年(公元1158年),他领导当地农民起义抗金。为表其决心,他把姓名倒置,自称开山赵。起义爆发后,队伍很快达到一万多人,先后攻占了密州(今山东诸城)、日照等地。后来,起义军发展到三十多万人,在淄、齐等州,向金军发起猛攻,有效地阻止了金军南侵的步伐。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q9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q9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