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和姥姥的故事
大风带走声音,吹落很多叶子。我找累了。
有时我找秘密,有时我读故事,周末午后三小时,我背到过一个英语单词,“bonus”,奖励,这就是了。我无法通过这些暖洋洋的金色回忆——它们独立、没有时序——连缀起家庭生活的内部裂痕:在母亲面前,父亲的那种沉默寡言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带有一种压抑的味道了?我察觉得很迟,三个人共处一室的时间其实不多,等我反应过来,这已经是现实斩钉截铁的一部分。
有时周末的上午,或者爸爸难得的休班,他喜欢拉我去图书馆,有三路公交车可以去往我们的目的地,分别停在距离相近的车站,爸爸让我选,这使我感到大权在握,像什么转盘游戏的东道主。如果恰好我们赶到的时候车就驶来,我便仰起面孔宣告胜利,奖品是下车以后步行到图书馆途中,父亲买给的棒冰或烤地瓜,冬天和夏天,我在图书馆的台阶上狼吞虎咽下最后一口,仿佛为进入一个童话集会而节缩时间。爸爸擦掉我嘴边的渣沫,牵起我的手。儿童馆摆着一圈半新不旧的布面沙发,上面隔三差五地排着可以说是奇形怪状的孩子,他们发明许多看书的姿势,有的跪在地上,靠沙发撑起胸脯、托住胳膊肘,有的倒躺,双腿顺着沙发背垂直起来,小孩的皮肤有一种咸味,我记得。某次我亦学习倒挂金钟的姿态,却直直栽在一个男孩的身上,父亲放下手里的《东史郎日记》,赶忙跑来:没事吧,小心着点啊……那时我有一种被什么人许诺过了的默契——他好像总会在我的“危机关头”前前后后出现。确定他的女儿只是额头有点钝痛,他才审慎地端起大部头,坐在我旁边。
他决意这样陪我。
回家的路上我没来由地咯咯笑,爸爸问我为什么,他不理解女孩子,他常常试着理解。
我说,我碰到那些孩子的胳膊和腿了。
爸爸想了一会儿,明白了,揉揉我的脑袋,说你们现在的小孩都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春萼懂不懂,就是没有哥哥姐姐、弟弟妹妹,我小时候天天和你大爷小姑他们胡打乱闹的。
“那妈妈也是’独生子女’。”
父亲顿了顿,说是啊,在我们那个年代,这可不多见,所以,妈妈才交那么多朋友。以后你在班里应该再外向一点,也多交几个朋友……
回到家里,母亲刚刚送完一波她的“姐妹”,阿姨们留下了给我的小礼物,母亲指指堆在茶几上的巧克力,说,可以吃,但不能一口气吃太多。说完她看着我,眼神中有一种满足的疲惫,我点点头,感受到世界上有两种争取的方式,烤地瓜和巧克力。
说来母亲的那种黯然自足的神情,是从姥姥那里沿继的。我会观察大人,用自己的度量衡默默标注。姥姥姥爷身体健朗,只有逢年过节时我们载着各色礼品去探望,而姥姥家早已迁到城里,有时一路顺风,开车并不消半小时——“妮儿你常来啊,半个钟头也用不了,知道你工作忙……”姥姥的叨念,都是在热络的饭桌上不失时机地说出来的,从不唐突,从不让人羞惭,母亲给自己满上葡萄酒,依次倒给姥姥、姥爷和爸爸,我举起果汁饮料,蓄势待发。像某种再组家庭,爸爸,妈妈,女儿,女婿,外孙女,一家人,我们这个小分子出现在姥姥的门口,等待汇聚成一个大分子——语文我学得最好,理科却也不差——开门前,姥姥喊着“来了来了”,把防盗保险拧下来,速速将门拉开,姥姥脸上有一种延后于年龄的、仿佛是随时准备着迎接挑战的意味,而每每姥姥送我们离开,我相信那恬笑是一种愉快的、完成任务的表情。
用窗明几净的客厅安置亲朋、用三寸不烂之舌把邻里间哭哭啼啼的儿媳和闷声的婆婆哄得颔首、用开怀的笑容迎接她的唯一的孙辈——我,这些都属姥姥“打点周到”的快乐,但是一个凡人的生活,总有点“别的什么”,这是我推己及人明白的事情。有一年冬天,我曾寄居在还在乡下的姥姥家,她带我去“坡上”,清除一些依稀是杂草的东西。我跃跃欲试,但姥姥挥挥手,自己不紧不慢地做下去。
姥姥那躬身、站起的富有节奏感的动作,我感受到的,说是快乐,毋宁是空无所思的欣喜。我又进入到那种测量员的白茫茫的世界中去了,专注而无意义,脑海温习着时间的轴长:从被父亲运送到姥姥的前院,直到此时此刻。反刍记忆是我的习惯。在姥姥家,我感觉到真正拥有了自己的房间,因为房与房之间的距离总是很空旷,生命的磁场被放大的距离默默地保护起来。乡下以南屋北屋堂屋伙房来命名那些微微泛着潮气的屋舍,我在南屋,本是姥姥的卧室,现在她和姥爷在北屋合睡,暂时忍受鼾声。姥姥为我掖好被角,烧热烤炭的铜盆。我说,姥姥你要关好门,我怕鬼。姥姥笑着,在我的门外抵上板凳,我安静而温暖,屋外寒风瑟瑟,可是她离去的步伐却异常清晰。北屋只传来呼啸的鼻鼾,漆黑的院落里像一个蜷伏着什么野兽的洞口。这也是一对夫妻,我想。“夫”与“妻”,笔画是横着来的多,一左一右,又支撑起来。在城里,夜没有那么浓,父母的房间里偶尔传来母亲的轻声尖叫,小时候我当然不明白那是什么,却判断这是生活的一种元素,我只给事情定性,或许这也是血缘里的收集癖作祟,只要切切实实地知道这种元素的存在,我就能从它所属的俨然秩序里获得一种安心。那是很小的时候了,给予了我腼腆的笑容的爸爸(就像母亲的疲惫与满足来自姥姥),他就是那样对着我母亲笑,夜里母亲轻声的尖叫并不来自疼痛……那时候妈妈就经常邀请朋友来家中做客了吗?想来是了,但没有那么频繁……记不清了,太多事情漩涡一样的,像那些甲壳虫和螟蛉。唯有我的午后独家阅读时光是唯一的恒常。在姥姥家,依然我行我素,我盯上了姥爷的书柜。他不喜欢任何人将它弄乱,即便是如此讨他喜欢的外孙女。我只有趁他出门下象棋的时候溜进他的房间,蹑手蹑脚,贪婪扫视那些暗黄色牛皮纸包裹的书脊阵列,这意味着我要一本一本取下来,磕磕绊绊地破译书皮下的秘密,还意味着我要记住探索的顺序,作一些不起眼的标记,有点像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有一回我的标记找不见了,我揣摩出办法——如果从终点往起点倒着跑,必将与从起点处奔来的上一个自己汇合,就从最高层的最后一本开始吧。我搬来椅子,屋廊上,姥姥的收音机正放《大登殿》,传来“亢且冽且”的京胡梆子的节拍板眼,我也晕眩地登上书的城楼……哦……高处是《儒林外史》、《三家注史记》、《八大家散文选编》、《聊斋志异》……这些都是什么?连《古文观止》我都不愿读的,有没有点有意思的?再左边是姥爷年轻作教师时的教案(啊,我的手指已经在抽与推的更迭中酸痛了),姥爷的字整齐又娟秀,这我一向知道,毕竟每一本书经了他手,扉页上必然有标:某年某月赵锦川购于某地。再左边,这是什么,《昆虫记》,法国人,法国……扉页上落款不是赵锦川,是一个“赵洲乔”,先不说全把“赵州桥”的偏旁弄了个乱七八糟,字体也歪歪扭扭的。姥爷是不是回来了?我赶忙爬下来,蹦跳着去迎接他。
暮色四合,姥姥芟光了所有的杂草。
那晚回到家,已然百无聊赖一天的我缠着姥姥讲故事。她拿火钩子拨弄几下竹炭,“囡囡要听什么?”
我说今天芳芳姐姐收拾屋子,拾到几枚去年遗落的蚕茧,就讲蚕宝宝。不对,蚕宝宝没意思,讲蝴蝶。
姥姥想开口,但让烟给呛着了,咳嗦个不停,眼泪都从眼睛里跑出来了,我慌张地去找手巾。
像这种事情,你知道,总要串一串才清楚的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
有时我找秘密,有时我读故事,周末午后三小时,我背到过一个英语单词,“bonus”,奖励,这就是了。我无法通过这些暖洋洋的金色回忆——它们独立、没有时序——连缀起家庭生活的内部裂痕:在母亲面前,父亲的那种沉默寡言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带有一种压抑的味道了?我察觉得很迟,三个人共处一室的时间其实不多,等我反应过来,这已经是现实斩钉截铁的一部分。
有时周末的上午,或者爸爸难得的休班,他喜欢拉我去图书馆,有三路公交车可以去往我们的目的地,分别停在距离相近的车站,爸爸让我选,这使我感到大权在握,像什么转盘游戏的东道主。如果恰好我们赶到的时候车就驶来,我便仰起面孔宣告胜利,奖品是下车以后步行到图书馆途中,父亲买给的棒冰或烤地瓜,冬天和夏天,我在图书馆的台阶上狼吞虎咽下最后一口,仿佛为进入一个童话集会而节缩时间。爸爸擦掉我嘴边的渣沫,牵起我的手。儿童馆摆着一圈半新不旧的布面沙发,上面隔三差五地排着可以说是奇形怪状的孩子,他们发明许多看书的姿势,有的跪在地上,靠沙发撑起胸脯、托住胳膊肘,有的倒躺,双腿顺着沙发背垂直起来,小孩的皮肤有一种咸味,我记得。某次我亦学习倒挂金钟的姿态,却直直栽在一个男孩的身上,父亲放下手里的《东史郎日记》,赶忙跑来:没事吧,小心着点啊……那时我有一种被什么人许诺过了的默契——他好像总会在我的“危机关头”前前后后出现。确定他的女儿只是额头有点钝痛,他才审慎地端起大部头,坐在我旁边。
他决意这样陪我。
回家的路上我没来由地咯咯笑,爸爸问我为什么,他不理解女孩子,他常常试着理解。
我说,我碰到那些孩子的胳膊和腿了。
爸爸想了一会儿,明白了,揉揉我的脑袋,说你们现在的小孩都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春萼懂不懂,就是没有哥哥姐姐、弟弟妹妹,我小时候天天和你大爷小姑他们胡打乱闹的。
“那妈妈也是’独生子女’。”
父亲顿了顿,说是啊,在我们那个年代,这可不多见,所以,妈妈才交那么多朋友。以后你在班里应该再外向一点,也多交几个朋友……
回到家里,母亲刚刚送完一波她的“姐妹”,阿姨们留下了给我的小礼物,母亲指指堆在茶几上的巧克力,说,可以吃,但不能一口气吃太多。说完她看着我,眼神中有一种满足的疲惫,我点点头,感受到世界上有两种争取的方式,烤地瓜和巧克力。
说来母亲的那种黯然自足的神情,是从姥姥那里沿继的。我会观察大人,用自己的度量衡默默标注。姥姥姥爷身体健朗,只有逢年过节时我们载着各色礼品去探望,而姥姥家早已迁到城里,有时一路顺风,开车并不消半小时——“妮儿你常来啊,半个钟头也用不了,知道你工作忙……”姥姥的叨念,都是在热络的饭桌上不失时机地说出来的,从不唐突,从不让人羞惭,母亲给自己满上葡萄酒,依次倒给姥姥、姥爷和爸爸,我举起果汁饮料,蓄势待发。像某种再组家庭,爸爸,妈妈,女儿,女婿,外孙女,一家人,我们这个小分子出现在姥姥的门口,等待汇聚成一个大分子——语文我学得最好,理科却也不差——开门前,姥姥喊着“来了来了”,把防盗保险拧下来,速速将门拉开,姥姥脸上有一种延后于年龄的、仿佛是随时准备着迎接挑战的意味,而每每姥姥送我们离开,我相信那恬笑是一种愉快的、完成任务的表情。
用窗明几净的客厅安置亲朋、用三寸不烂之舌把邻里间哭哭啼啼的儿媳和闷声的婆婆哄得颔首、用开怀的笑容迎接她的唯一的孙辈——我,这些都属姥姥“打点周到”的快乐,但是一个凡人的生活,总有点“别的什么”,这是我推己及人明白的事情。有一年冬天,我曾寄居在还在乡下的姥姥家,她带我去“坡上”,清除一些依稀是杂草的东西。我跃跃欲试,但姥姥挥挥手,自己不紧不慢地做下去。
姥姥那躬身、站起的富有节奏感的动作,我感受到的,说是快乐,毋宁是空无所思的欣喜。我又进入到那种测量员的白茫茫的世界中去了,专注而无意义,脑海温习着时间的轴长:从被父亲运送到姥姥的前院,直到此时此刻。反刍记忆是我的习惯。在姥姥家,我感觉到真正拥有了自己的房间,因为房与房之间的距离总是很空旷,生命的磁场被放大的距离默默地保护起来。乡下以南屋北屋堂屋伙房来命名那些微微泛着潮气的屋舍,我在南屋,本是姥姥的卧室,现在她和姥爷在北屋合睡,暂时忍受鼾声。姥姥为我掖好被角,烧热烤炭的铜盆。我说,姥姥你要关好门,我怕鬼。姥姥笑着,在我的门外抵上板凳,我安静而温暖,屋外寒风瑟瑟,可是她离去的步伐却异常清晰。北屋只传来呼啸的鼻鼾,漆黑的院落里像一个蜷伏着什么野兽的洞口。这也是一对夫妻,我想。“夫”与“妻”,笔画是横着来的多,一左一右,又支撑起来。在城里,夜没有那么浓,父母的房间里偶尔传来母亲的轻声尖叫,小时候我当然不明白那是什么,却判断这是生活的一种元素,我只给事情定性,或许这也是血缘里的收集癖作祟,只要切切实实地知道这种元素的存在,我就能从它所属的俨然秩序里获得一种安心。那是很小的时候了,给予了我腼腆的笑容的爸爸(就像母亲的疲惫与满足来自姥姥),他就是那样对着我母亲笑,夜里母亲轻声的尖叫并不来自疼痛……那时候妈妈就经常邀请朋友来家中做客了吗?想来是了,但没有那么频繁……记不清了,太多事情漩涡一样的,像那些甲壳虫和螟蛉。唯有我的午后独家阅读时光是唯一的恒常。在姥姥家,依然我行我素,我盯上了姥爷的书柜。他不喜欢任何人将它弄乱,即便是如此讨他喜欢的外孙女。我只有趁他出门下象棋的时候溜进他的房间,蹑手蹑脚,贪婪扫视那些暗黄色牛皮纸包裹的书脊阵列,这意味着我要一本一本取下来,磕磕绊绊地破译书皮下的秘密,还意味着我要记住探索的顺序,作一些不起眼的标记,有点像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有一回我的标记找不见了,我揣摩出办法——如果从终点往起点倒着跑,必将与从起点处奔来的上一个自己汇合,就从最高层的最后一本开始吧。我搬来椅子,屋廊上,姥姥的收音机正放《大登殿》,传来“亢且冽且”的京胡梆子的节拍板眼,我也晕眩地登上书的城楼……哦……高处是《儒林外史》、《三家注史记》、《八大家散文选编》、《聊斋志异》……这些都是什么?连《古文观止》我都不愿读的,有没有点有意思的?再左边是姥爷年轻作教师时的教案(啊,我的手指已经在抽与推的更迭中酸痛了),姥爷的字整齐又娟秀,这我一向知道,毕竟每一本书经了他手,扉页上必然有标:某年某月赵锦川购于某地。再左边,这是什么,《昆虫记》,法国人,法国……扉页上落款不是赵锦川,是一个“赵洲乔”,先不说全把“赵州桥”的偏旁弄了个乱七八糟,字体也歪歪扭扭的。姥爷是不是回来了?我赶忙爬下来,蹦跳着去迎接他。
暮色四合,姥姥芟光了所有的杂草。
那晚回到家,已然百无聊赖一天的我缠着姥姥讲故事。她拿火钩子拨弄几下竹炭,“囡囡要听什么?”
我说今天芳芳姐姐收拾屋子,拾到几枚去年遗落的蚕茧,就讲蚕宝宝。不对,蚕宝宝没意思,讲蝴蝶。
姥姥想开口,但让烟给呛着了,咳嗦个不停,眼泪都从眼睛里跑出来了,我慌张地去找手巾。
像这种事情,你知道,总要串一串才清楚的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bqg99.cc。顶点小说网手机版更新最快网址:m.bqg99.cc